

暮 色
淮阴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涌现了许多亷正又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才,他们名垂青史,为淮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璀璨的一页,在此我就掇拾二位风云人物与大家分享一下。
(1)韩信
韩信属泗水郡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理论家。
据史书记载:先秦之乱时,投奔项梁、顶羽,不得重用,转投刘邦被拜为大将。
俗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俗语道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他帮助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建立了汉朝的一统天下,其军事才能在鲜活的实践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上,脱颖为千秋智勇的锦绣华章。他首先能亷正为人,所以才能率领千军万马,获得上下的信服,在军事上能够得心应手,取得最后的胜利。
韩信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寻的。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吉齐.灭楚。他的战绩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并与张良整理并书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其战术典故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些无一不体现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
这里列举一下众多典故中著名的“背水一战的故事由来: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便开始施展他的军事才华,为刘邦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部署:
拜将不久,韩信便率领大军东出陈仓,迅速攻占了关中地区。然后他带领数万兵马,直扑赵国。赵国的兵马有20万,远远超过韩信。赵国的谋士对主帅献计偷袭汉军,主帅竟没有采纳可以大胜的计谋。消息被韩信知道,他便大胆进兵,到离赵军30里处停下扎营。半夜里,韩信开始调拨军队,他选2000轻骑兵,命他们每人手拿一面军旗,抄小路隐蔽起来,并告诉他们说:“一会儿,赵军看我们撤退,必然会全部出动追击我们,你们就赶快占领赵营,把他们的旗子和我们的旗子对换。”
接着,韩信又派出上万人作为先头部队,靠着水边摆开阵势。赵军见此情景,全都大笑起来说韩信不懂用兵,因为背水设阵,没有退路,这是兵家讳忌。
天亮后,韩信命令,一面擂鼓,一面率军向赵军冲去,赵军出营迎击,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未分胜负。韩信便假装被打败,把旗号也给丢了,领兵奔往驻扎在水边的部队。两股部队汇集在一起,又与赵军展开激战。赵军全部出动,想把韩信全军消灭。汉军背水而战,无路可退,兵将全都拼死作战,以一当十。在这里,韩信灵活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法则来摆兵布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先前隐蔽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已倾巢而出,营帐已空,便依着韩信的部署,占领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都拔掉,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赵军见久不能取胜,便想暂时收兵回营,谁知一看,自己的营帐全插上了汉军的旗帜,误以为汉军已经把自己的营地占领了,杀了主帅,顿时阵势大乱,兵士们各自逃命。真可谓兵败如山倒啊。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大获全胜。
后来“背水一战”即成为一个成语。可见韩信智勇双全,但也离不开他平素的清廉之风,才赢得将士们的一致拥护,之所以屡战屡胜也离不开人心的凝聚力。同时“背水一战”把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国士无双”,“功高无二”是时人对韩信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后来韩信攻打又楚国,刘邦却与项羽签订了《鸿沟协议》。接着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毀协议,追击项羽,失败。后决战于垓下。围歼楚军,终获大胜。可以说韩信为汉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勋。
虽然最终韩信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收场,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但是在淮阴这座历史古城,“淮阴侯”三个字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枚乘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他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据史书记载: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
在文学上,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在思想上,枚乘的政治思想表现为对大一统有精神上的认同,音乐思想表现为功利的社会观、尚悲的音乐审美观、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养生思想则超脱了一般的概念而更具社会意义。
是啊!淮阴历史上的这些风云人物,永远铭记在淮阴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