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的后代仍在扑火
文/舟自横渡
如果是我
我会告诉孩子
就像父亲跟我说
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你 只是一只飞蛾
可是,扑火
不正是飞蛾的本性吗?
一代又一代
渴望光明
无惧死亡
我看着孩子
捡起地上的飞蛾
一只 一只
刚刚从路灯上坠落
他把它们轻轻地放入花坛
吴仲友读诗:
扑火的悖论:一场关于宿命与自由的永恒辩难
"飞蛾的后代仍在扑火"——这个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寓言画。诗人舟自横渡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人类生存境遇中最根本的悖论:明知危险却依然前赴后继的本能冲动,代际告诫与天性召唤之间的永恒张力。
诗歌开篇呈现了一个理性父亲的形象,他传授着生存的智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你 只是一只飞蛾"。这里的"无谓"二字值得玩味,它暗示着功利主义视角下对生命价值的计算。父亲的话语背后,是一整套关于生存策略的世故哲学——认清自己的渺小,规避风险,保全性命。这种训诫在人类历史中不断回响,是每个孩子最早接收到的"现实教育"。
然而诗歌第二节立即以反问打破这种实用主义的训导:"可是,扑火/不正是飞蛾的本性吗?"这一问撼动了前文建立的理性堡垒。诗人在这里触及了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当"本性"与"理性"冲突时,何者更接近生命的真相?飞蛾扑火不再是简单的自杀行为,而升华为对光明本质的追寻,哪怕这种追寻以死亡为代价。"渴望光明/无惧死亡"两句,将生物学本能提升至哲学高度,赋予飞蛾以悲剧英雄的色彩。
最具震撼力的是诗歌结尾的场景转换:孩子将坠落的飞蛾"轻轻地放入花坛"。这个动作超越了简单的怜悯,构成对全诗二元对立的第三种回应。孩子既不像父亲那样理性劝阻,也不像飞蛾那样盲目赴死,而是以温柔的姿态接纳这一永恒循环。他将坠落的飞蛾安置于花坛——生命归于生命,死亡孕育新生。这个动作暗示着对宿命的超越不是通过抗拒或屈服,而是通过理解与包容。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多重对比:父与子的代际对比,人类理性与昆虫本性的物种对比,劝阻与行动的道德对比。全诗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路灯"与"花坛"形成明暗交织的空间意象,"坠落"与"轻轻放入"构成跌宕起伏的动作序列。
这首短诗最终指向一个永恒的生存悖论:我们是该听从理性的告诫规避风险,还是追随内心的召唤哪怕粉身碎骨?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哪一方,而在于像诗中的孩子那样,以悲悯之心观照这种永恒的冲突,在理解中寻求超越。飞蛾的后代仍在扑火,人类的后代仍在追问——这或许就是生命最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