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散了的恩人(三)
云鹏哥自从建立了工厂,却没有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也没有分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作坊式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和经营方式都是他亲力亲为。
但有“三不欠”原则,他坚持了20多年不动摇。一是不欠别人一分钱。这包括员工的工资,原材料购进以及为工厂提供服务的费用支出,都必须即时结清;二是不欠国家一分钱。即按时缴纳税费,绝不偷税漏税。三是:不欠银行一分钱。
云鹏哥一直坚持不向银行借钱。有多大钱,干多大事。有一位书法家将他的“三不欠”原则写成条幅,装裱后,悬挂在了他办公室的后墙上。
实践证明,这“三不欠”原则也确实成就了工厂,成就了云鹏哥。
云鹏哥步入成功人士后,交际广,应酬多,每天大多是吃在饭店,住在宾馆,灯红酒绿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2010年冬天,一位银行离岗的李行长,多次建议,劝他将部分闲置资金投到典当行,以获取高额的利息回报。起初,他没有兴趣,因为工厂很兴盛,他觉得做实业才是硬道理,才能真正利国利民。
但李行长这个人异常执着,天天找云鹏哥游说,讲投资应该多渠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退一步讲:“您可以少投点试一试,如果过几个月,您觉得不划算,我可以立马给您要回来。”
云鹏哥最后采纳了李行长的建议;先投入500万试一试,万一不行可以立马收回来。典当行非常精明,即然是试一试,就一定要让他尝到甜头,自然是包他满意。
按月息千分之三十计息。一个月后,会计向他汇报说:“董事长,典当行给转来了15万元的利息。”他“嗯”了一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后来每个月的这一天会计都会向他汇报同样的内容。半年后,他收回来了90万元利息,他觉得很欣慰。
早年,算命先生说他命里有大富贵,到时候一定会有贵人指点迷津。这次李行长苦口婆心地劝他搞小额贷,不就是明摆着是贵人给他指明了一条发财的捷径吗?所以,他不再犹豫,立马通知了会计,给典当行投去了两仟万元。
一个月以后,会计向他汇报说:“董事长,典当行给转来了75万元的利息。”他又“嗯”了一声,心中窃喜。心想,这样太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到时账上就来钱!
傻子也能想明白;开工厂算个屁啊!签合同求人;进原材料求人,200多名工人辛苦劳作,质量严格把关,产品给用户送到指定地点,质量稍微有一点儿瑕疵,不是索赔,就是退货;要么就得给当事的负责任行贿。
免强收了货,货款却又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才给。想到这些烦心事,他不再犹豫,立马通知了会计,将存在农商行的4500万元再次投进了典当行。
一个月后,当会计又一次向他汇报说:收到了210万元利息时,他完全想开了。他已无所顾忌,他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因为此时此刻,全国各地的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P2P公司、担保公司,就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而且都是国家机关批准的公司,证照上加印着庄严的国徽。说明这是朝阳产业,是国家倡导和鼓励的行业,一定不会有错。于是,他不再保守,他要货比三家,谁家给的利息高,就将钱投给谁。
一些亲戚朋友也纷纷找上门来,甚至央求他,把自己辛苦攒下来的养老钱交给他,因为人们了解他,信任他。觉得只有把钱交给他心里才踏实,才能放心的吃利息。
2013年2月,融资公司已经停付利息,但他仍然咬紧牙关扛着,用工厂的流动资金又给人们支付了三个月的利息。
截止到2013年5月,云鹏哥奋斗了几十年的财富9000万元没有了;亲戚朋友交给他的830万元没有了;云鹏哥似乎也没有了。
他是一个视名誉如生命一样宝贵的人,已经没有脸面再见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了。他今年已经78岁,东山再起已经是可望不可及了。
他堂弟云志说:“如果俺鹏哥回来,有我吃的,就有他吃的,我一定要为他养老。”
离开云志家时,已是夕阳西下。淳朴憨厚的云志以礼尚往来为由,又送给我了两只熏兔。
凛冽的寒风里,我站在云鹏哥那破败的老宅前,想起他从前的样子,想起他给我的帮助和温暖,泪水禁不住潸然而下。
我心里在想,今生今世还能见到云鹏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