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工厂中走出的外交家
——我所知道的杨洁篪
文:上海朱亚夫
秋恋 文:徐少平
前不久,作家书画名家微信群,刷出了这样一个帖子: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有一个小工,这个小工总是在其他小工抽烟喝酒的时候学英语、背单词。因为不合群,他遭到同事们的群嘲:你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只能是个电工。对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他无动于衷,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英语。
后来电表厂收到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没有一个人能看懂,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个下班后苦学英语的小工。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那个小工轻轻松松翻译完了所有材料,成为厂里轰动一时的新闻。过了一段时间,有个政府机关需要一个翻译,就把他调走了。谁知道小工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了。这个小工的名字是:杨洁篪。

类似这样的帖子流传很广,笔者曾在好几个微信群中看到过。此帖本意似乎并无恶意,虽然写得神秘玄妙,但它告诉人们寒门出大才,勤奋有回报,当今共和国的杰出的外交家杨洁篪是从一家工厂的小工走上外交之路的,具有强烈的励志作用,充满正能量。
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此文有多次失实之处。本人曾在上海浦江电表厂(不是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工作过,对杨洁篪事迹有所了解。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散去不久,人们迎来了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1950年5月1日,在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杨洁篪出生。这一年恰逢农历的虎年,按照传统说法,属虎的人性格勇猛、刚强,杨洁篪父亲在为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特意选择在“虎”字头上加一个“竹”的篪字,意在让其长大后能够“刚柔并济”。

杨洁篪从小勤奋聪颖,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上外附中)。该校创办于1963年,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新中国诞生以后首批成立的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实行寄宿制。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也就读于该校,两人是同室的上下铺。从成立之日起,此校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外语、外交预备人才的重任。杨洁篪在学校好学上进,成绩优良。毕业时恰逢“文革”时期, 1968年9月,18岁的杨洁篪被分配到也座落在虹口区的上海浦江电表厂绕线组烘箱间,当了一名工人,并非传说中的电工。当时一同分配来厂的上外附中学生计有近十个,其中有个叫施隆壮的被分到电工组,但从未发生翻译“英文材料”之事;还有一位叫杨宁宁的女生,被分到金工车间,喜欢写作,曾经写了不少好人好事稿,还帮厂政宣组编印了一本歌颂毛主席光辉事迹的《红太阳颂》,是厂里小有名气的“工人记者”。
上海浦江电表厂的厂房是坐北朝南,是一幢4层钢筋水泥结构的老洋房,抗战胜利前此处是 “日本人俱乐部”,解放后做过虹口区政府办公楼。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成为上海浦江电表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等列出杨洁篪履历时,开头就这样直言不讳地介绍:“1968-1972年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工人“。笔者记得杨洁篪工作的烘箱间在二楼右侧。房间不大,也就十来平米。说来幸运,杨洁篪当时的师傅也是位“英语迷”,他别无所好,就是整天“English”不离口。这正遂杨洁篪所愿,而且烘箱间工作将绕线零件放入烘箱后,有大段空闲时间,于是师徒俩人你背单词,我读英文;或者你问我答,“Yes、no”,时时从烘箱间传出,职工们也听惯了,并不为怪。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年代,书声朗朗,这还真是我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有了这书声朗朗,从这里走出了一位日后的共和国的杰出的外交家!
杨洁篪热爱英语,也热爱本职工作,平时表现出色。烘箱间工作很琐碎、很繁杂,也很单调,但是他干得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因此深受工人师傅的好评。烘箱间的业务由厂理化试验室指导,当年理化试验室技术员陆丽娟这样说:“那种绕线零件进烘箱,其温度、时间、数量都有限定,我每次下去抽查,结果发现小杨都做得分毫不差,让人放心。他还对我们很尊重,见到我就叫:小陆师傅,叫得我真不好意思。”吴建国是当年厂整团领导小组成员,他说:“小杨是装配车间的团干部,车间团的工作做得很有起色。他做人低调,工作踏实、稳重。烘箱间夜班可以睡,但他常常披衣夜读英语。”原金工车间分流器校验员励再扬说:“小杨还是个文体积极分子,他乓乒球打得好,当时同我一道是厂乓乒球队队员,我们曾参加区里比赛,还获得了名次。”

杨洁篪进厂一年后,就被评为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两年后荣获厂五好工人称号,参加全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笔者找到了当时厂里编印的《情况简报》,在上海浦江电表厂五好工人的大红“囍报”中,“杨洁篪”的名字赫然在目。三年后,就光荣入党。当时我厂是上海市仪电系统的先进单位,《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过,党组织活动已于1970年恢复,因此杨洁篪于1971年在我厂入党,是我厂党组织活动恢复后,第一批审批入党的党员,也是上外附中分配来我厂学生中最早入党的,为他日后咤叱风云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我当时负责厂里的宣传工作,厂里的广播室设在一楼半的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内,两个广播员,平时兼职总机接线员。杨洁篪与广播员小杨很熟,经常上广播室串门。我好几次送稿到广播室碰到他,就聊起厂里生产情况,也谈起他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听小杨讲起,新世纪初,她去北京旅游,曾往外交部看望杨洁篪,当时他贵为部长,照样热情接待了旧时的同事,并嘱小杨代问工人师傅好。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2年早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世界各国纷纷与我国建交,需要一大批外语人才,时任总理周恩来下令从北京、南京、上海的工厂、农村、农场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集至外交部以培养翻译人才。《情况简报》显示1972年4月中旬他还代表绕线组在车间大会上发言。

大约1972年夏秋,经过考试,杨洁篪、施隆壮等原上外附中的学生大多归队。小电工施隆壮后曾任我国驻澳大利亚悉尼副总领事,外交部美大司参赞,驻萨摩亚独立国大使。几十年过去,杨洁篪已从外交新星成为出色的外交家。回顾过去,杨洁篪畅谈了自己从事外交工作以来的深刻感受:“外交官反应要快,但主要是要有后天的勤奋:外交工作实践性很强,要经过许多考验。你要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做有心人。” 并动情地表示:“中国的外交是人民的外交,公共外交的智慧也是来自于人民。”他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人民,来自基层。

2021年3月18-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期间,杨洁篪正气凛然地说:“美国人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我们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段霸气发言的视频,瞬间爆满网上网下,传遍了世界各地,引发全球关注,由此开启了中美平视对话的新阶段。

末了,补充一件轶事:上海世博会举办时期,杨部长曾多次陪同外宾参观世博会。他流畅的英语、儒雅的风度,谦和而稳健的行事风格,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他的幽默热情、自信随和,让中外公众看到了他身上传承的外交前辈的优质品质。上海世博会总策划师、上海博物馆时任馆长陈燮君先生,也是来自上海仪电系统,我们彼此比较熟悉,他曾对我说:有次杨部长来参观上海世博会,因为都是上海仪表系统走出来的,因此谈得格外投机。谈话中,杨部长还问起你的情况,我告诉了他,并说现在我俩同是上海新学科学会的会员,经常开展活动。最后,杨部长嘱他代问好。想不到杨部长身处高位,还惦记着平民百姓,让我好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