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访花果山(之一) 散文
红榜作家 周 西 忠

有桂花盛开的地方,秋天就多了一份骄傲。如武汉的后花园,五彩方杨文旅园区的花果山。与洋槐、大丽菊等外来品不同,桂花是中国的土著。
悠久的植桂历史,悠美的桂花故事。最浪漫的要数植桂植到了月宫,而那个吴刚天天不停地伐桂。他伐桂只是传说,神奇的他不是破坏,是创造,他酿酒,桂花酒。至今的人间,还有好多的地方在仿酿桂花酒。花果山也酿桂花酒,命名东堂桂。
中国人对桂极尊崇,其喜爱超乎寻常。比起江苏吴县、浙江杭州、湖北咸宁、广西桂林四大桂乡,花果山只能算是后来者。
桂乡的桂冠已封,可依然还有众多的地方在争抢名份。杭州尊桂花为市花,桂林不让步,也宣称桂花是市花。接踵而来是苏州、合肥、泸州、信阳、日照……也纷纷尊桂花为市花。
好不热闹的南中国,列市花不怕同轨撞车,演绎出对桂花的奇葩追捧。桂花香遍了半个中国。
武汉,也赶来凑热闹。桂花不是武汉的市花,但武汉对桂花的追捧却非同一般,其热度大有后来居上,东湖植桂,磨山植桂,值得一提是新洲区,人口不足一百万的新洲区,花果山植桂,东堂桂植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花果山,一个园区的桂花近三十万株。这个数该是中国之最了。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八月,也称桂月。以花冠名月份,汉文化里仅此一项。寒梅傲雪,精品之赏,可不能冠名梅月。有人为荷争名份,说六月荷盛,可称荷月;可非议者多,五月没荷吗?七月没荷吗?荷的寿不局限在六月,而桂的盛与衰,就在八月,因此,在花界,独桂花有此殊誉。
然而桂花也有委曲的时候,与牡丹水仙兰花月季等诸花不同,桂花不与朶配,不能称一朵两朵桂花。桂花是一团团一串串一球球的米粒,桂花成花,成为被追捧者千里奔赴以求一赏的花,全凭它们齐齐聚众的团结精神,桂花的美是整体的感观;当然,还因为桂花奇异的香。
五一节临近的四月春深,友人卢发生发出了邀请,说是去花果山逛逛。花果山植桂的名气大,老想去看看,我有一个旧朋友在那里,朋友是花果山园区的创建者之一。苦于无效的奔忙,把这心愿归在提得起又放得下的状况,所以一直没踏上这片土地。
朋友是个有资历的文化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作品发表,小说巜会有好收成》发表在巜长江文艺》,散文《小河边的兰花》被省电台配乐成广播剧。他的作品有农村气息,有乡土味。也许与他的成长有关,他生就白净净的书生脸,丝毫连带不出农民味,但出言透语中总有农人的恢谐与泥香。
他是方杨籍的,特爱方杨这片故土,回家乡创建园林是他最后的选择。
他回乡多年,我们就多年沒见了。一直惦记,也多方面地打探消息,从间接的了解中,得知他和志同道合的人合力,开创的园林规模很大很大,广种桂花。他过得怎么样了,一直成为我心中隐隐的谜。
卢发生的邀约催成了我前往的决心。受邀的还有文化厅的一位厅官,真名不便露,网名挺有味,名:走走看看。或许是攸闲,或许是经常调研。走走看看很会赶潮流,天天上网,粉丝很多。他很注重流量,总在关注流量的增加。受邀的还有省美院的教授、画家柳学智,柳画家的造诣很深,个人的美展很有名气。同去的还有仓埠文联的柳志涛。
我们一行两台车,走走看看带有司机和车,柳志涛又开了一辆。
车驶进了花果山,花果山的气势好大,园林占地四千亩。是一片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跌宕,一波一波的涌着,行车有着乘船的波浪感。满山遍野的桂树林,种植面积超过三千三百亩,还有小块面积的梅园,紫薇园,枇杷园……。我们的车沿园区的一条山路驶进,直切到倒水河边。前就停在了倒水河畔。走走看看提议,下车看看。我们漫步在桂树林,为的是走走,看看。气势很恢宏,有一种惹人走进的诱惑。
幽静怡情的桂树林,确有它特别的品味。绿是地表最朴素的色彩,绿是生机盎然的希望,处处皆绿,处处的青枝绿叶都有勃然的生机。可品味中,就觉得花果山的绿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有一种绿叫花果山之绿。
万丈红尘的世间难辨细软,处处皆碧的地貌真有独特?当大同的绿成为潮流的时,笔墨的细微,真能挑出独特的真义?还真有可挑的,花果山的独特,就发端于倒水河。
地铁二十一号线驶抵倒水边,金台段的倒水就成为要冲中的热点,也成为我们认识倒水河最多见的模样。堤防高高,河床宽宽,流水潺潺,河道中大面积的沙砾,白晃晃的,比流水更霸道——常常给人以错觉,好象是沙砾挤瘦了流水。也许,十年一遇的洪汛才能展现倒水的波澜壮阔。
花果山地段的倒水河,如果不索源,很难相信它与金台段的倒水竟是同一条河。没有堤防,河道窄窄,河水深深,碧绿碧绿的,弯弯曲曲的不见首尾,也不见流动,就象一潭静水。不见河床,不见沙砾,两边都是陡立的岸。彼岸矮一些,花果山这边高出数丈,因为陡峭,处处都是观景点,处处都象钓鱼台。直立者不敢低头俯视。偏有大胆的野生植物,如毛竹般直立昂首,居然探头到岸边的土坡边缘。密密麻麻地拥挤着,装饰成河沿的屏幕。绿绿苍苍地排列着,又好似河道的绿色边框,点缀了倒水河自然态的妩媚。
岸青青,水碧碧,倒水河的原生态,延生出花果山独有特色的生机之绿。岸青青,水碧碧,也就成为花果山之绿的第一行诗。山乡水韵,活脱脱的自然之美。
一个历史沉定的排灌站好象是蓄意摆布,自成一景地立在水与坡之间。喘气坡排灌站——六个大字跃入眼帘。横排的名字下还有四条标语醒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强烈的时代感勾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那种氛围的回想。
“好像伙,好,好,好!”走走看看连叫了三声好,又说,“我估计有六十年,至少也是五十多年,这么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成了当年学大寨的历史文物。要保护好,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边说边拿出手机拍照。(也许是视察多了,他没细想,把我们误当随同视察的本地干部。)边拍他还边说着,“这排灌站推上网,一定有好多人点赞!喘气坡排灌站,这名字又响又亮,暗示抽水的扬程,也活现了环境特征。”
仔细瞧瞧,排灌站就是倒水河与丘陵状的花果山的切点。
花果山的龙脉由此呈现。

喘气坡排灌站,好一个质朴的名字。喘气坡,这是对丘陵地貌的神似表述,坡陡,走路要喘气。更喘气的还有一截,坡顶的地方筑有石块砌成的高台,是排灌站送水的设施,也是漫长的送水渡槽的起点。水进渡槽,然后流进贮水的塘塘堰堰,然后是满山遍野的滋润繁茂,然后是桂花树的端庄挺立,然后是……
清晰的龙脉,为花果山之绿作注。
与河岸边野生植物的疯长不同,喘气坡上的桂树,呈现的是成熟,沉稳,康健而且有序。没槐树高大,不象桃李那样多杈,但是修理得当,每株桂树都保持的亭亭的矫健的美形。
花果山之绿,是一树树可视的形美的景观。每一树都妙曼,每一树都显示了生命的从容,每一树都回拨着致敬排灌站的颂曲,每一树都讲叙着泥土与倒水河的故事。故事里有一股清香,这也是我们一行最感动的。、
走走看看是停在桂林间说:“香,这林子里有一种特别的清香”。
走走看看认真的投入,显示出领悟中细腻的的的直率,我也努力地贴近身边的桂树,想闻出由树皮透出的味道。
在与单个的树的交流中,我们的诱觉是迟钝的,我们分辨不出清新与清香的区别,我们只是在一种印象记忆感觉喜爱度混杂为一团的通透中去感悟桂树的体气。
清香的确存在,只是不知这清香是源自一株树还是身边所有的树。远处或者不远处的四季桂在泛香。也许,是大片桂林间间隔的梅香或者紫荊泛香。四干亩用地,桂树占地三干三百亩,其余的小规模的是梅园,紫薇园等。花果山的规模突现了桂花王国的特色,花期还是遥遥无期之梦,但这绿色,已展现的梦的雾纱在飘曳。
郁郁的树,泛泛的香,风和日丽中,美是一种诗意的从容。岸青青,水碧碧,流水如潭不舍离去。碧水也会贪恋清香?
我在通透的感觉中,由碧水连带的痴迷,自然有着生机的展望,由绿叶的苍翠中,有了花影的预判,于是也感觉到了特别的清香。或许,香是桂树独有的品味,就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从灵光的眼神透出聪慧的光芒。或者说桂花就是一本书,封皮里就暗示了书的内含中嫣然的花艳芬芳。再或者说树有树语,领悟的预感已与桂树的寓言交流。
桂树特有品味的,对心领神会的游人,清香就是一种预言。
春访花果山,树的清香怡人使人感怀,花果山的规模宏大也让人感动,满山遍野的塔状或者巨伞状的青翠让人动容。可是也留下遗憾。同行人多,车来车去,没有独自去拜访朋友的机会。见个面,叙叙旧,了解一下他的状况。开创了这么大的业绩,如今生活的怎么样?
下一次,下一次一定去访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