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庙里的拐杖竹
文/孙虎林

父亲年轻时,曾赶着黄牛翻越秦岭去陕南,一路挖药材讨生活。几次途经位于留坝的张良庙,风光秀美的张良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以后提及于此,他总会念叨一句山谣。“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那时,我尚未有缘走进仙山一探究竟,但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多少年了,数次有缘走进张良庙寻幽探胜。举目四望,群山苍郁,堆绿叠翠,钟灵毓秀,气势不凡。那时,我过进履桥,入山门,上台阶,注目草亭,折向云梯,缘山石台阶直奔授书楼。两边翠竹森森,飒然有声。登楼揽胜,苍山连绵,重峦叠嶂,谷幽林深,鸟鸣声声,心旷神怡。
而后缓步下山,草亭边有一林木掩映的小径,由此下去,别有洞天。一溪活水流入小池,一座古亭翼然,数栋屋宇俨然,一棵树龄已达两百余年的七叶树枝繁叶茂。这方天地隐秘幽静,实乃清修之境。南侧的一大片竹林尤具神秘色彩,这儿,生长着张良庙特有的珍稀植物拐杖竹。
步入竹林,浓荫匝地,凉气森森,方才暴露于高处山路上的炎暑顿时消弭。初秋时节的午后,即使身处深山,骄阳依然豪放不羁。
十来年不见,这片竹林愈益丰茂修直,耸入云霄。棵棵翠竹秀挺劲健,丰神俊逸。一时间,我恍若置身京都岚山的那片竹林之中,迷离恍惚间,竹送清音,妙不可言。不过,岚山的那片竹林未免过于婉约柔媚,缺少此地竹林豪气干云的气韵,隐逸洒脱的清气。更有超级隐士张良遗世独立的洒脱气韵流贯其间,缭绕回环。“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咏竹诗所言极是。

流连竹林小径,轻抚碧玉琅玕,我寻寻觅觅,寻找昔年间曾经偶遇的一处胜迹。看见了,我终于看见竹林空地上安然卧着的那头青牛。它神态安祥,怡然自得,牛角峥嵘,显示不俗气质。传说,老子当年出关后,骑着青牛一路向西,来到紫柏山下。行至此处,大风突起,驮在牛背上的经书吹落下来,落地化为竹笋,很快长成一片竹林,青牛化为石牛长相厮守,护佑这片生生不息的竹林。
这里的竹子与天下青竹大异其趣,竹节长至三四节后,突然变弯,弯处甚至多达十来节,而后变直,直刺云天。竹节变弯处恰好暗合老人拄杖的高度,可谓神奇至极。听说留坝人曾将拐杖竹移栽于县城,怎料此竹水土不服,难以成活,只得作罢。也许,神异之物秉承一方灵气,不可轻易撼动。就如同这洞天福地。
张良,字子房,沛郡(今安徽亳州)人。年轻时,他曾行经下邳圯上桥。迎面一位老人看了他一眼,故意将脚上的鞋子甩落桥下,让张良下去捡上来。张良强忍怒气捡来鞋子,跪着给老人穿上。老人约他后五日天亮时分在此相会。一连两天,张良都迟到了,老人恼怒不已。第三天半夜刚过,张良就来了,老人随后来到,感念孺子可教,欣然送他一本《太公兵书》,叮嘱张良潜心研读,他日必成大器。果然,张良精研此书,谋略大进,辅佐刘邦一统天下。刘邦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后世将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极享尊荣。在此,张良忍辱负重,虚怀若谷的气度像极了曲中有直,谦逊有节的拐杖竹。
可叹帝王大多猜忌多疑,惯常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清秀儒雅,胸藏百万雄兵的谋士张良深谙此道。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职场真相,尤其目睹韩信被杀的残酷现实后,深味帝王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享富贵的道理,毅然决然遁入深山,托言“辟谷”,羽化成仙。就此,紫柏山万古常青,紫气东来,祥云缭绕。张良庙人杰地灵,泽被后世,令人景仰。汉初文臣武将中,参透世道人心的张良功成身退,全节隐身,得以善终,诠释了舍得与放下的生存智慧。

置身林间,心境恬然。神思悠悠中仰头看天,这才发现,竹梢在半空交织成一张疏疏落落的绿网,绿网间蓝天如洗,白云成絮。澄澈的阳光透过竹网撒将下来,地上斑斑点点,幽然生寂。真想一直守着这片竹林,直至山间云气缥缈,暮色四合。
此刻,山鸟啁啾,秋虫唧唧,午后的张良庙林木蓊郁,幽静可人。看看天色不早了,这才恋恋不舍中频频回首,作别这片天赋异禀的竹林。
2023年9月14日
孙虎林 陕西岐山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青春祭》《半生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