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故事
庞进
在现在的中学生参加高考的年龄,我下乡了。那是伟大领袖的伟大号召,谁能不响应呢?在我们“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时候,已有“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弟,经“推荐”走进了大学校门。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是掠过一丝艳羡的,但很快就被“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豪言壮行冲淡了。当时的我是理想化的,也是下势干的,而且已有人向我提亲,也有“小芳”样的女孩子向我走来,我甚至都动了找一个健美的村姑成家的念头。
那是个风云突变的年代,忽然间伟大领袖就不在了,忽然间“四人帮”就倒台了,忽然间就招工了,忽然间我就告别了锄头铁锨,告别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成为一名生产催化剂的“三班倒”工人了。穿上蓝色工作服的前几个月,我的心情是谈不上愉快的,原因主要是头上曾有省级模范知青的光环,喊过“扎根”的话,觉得自己是一个说了假话的人。沉沉郁郁地过了些日子,忽然间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那真是平地一声雷啊!全中国的年轻人,以及许多年纪已不算轻的人,都好像服了兴奋剂似的,我那笼在心头沉郁之云,也一扫而去。
和后来的应届生相比,已二十一岁的我当时不算是下多大功夫的人,也就是把高中时的课本翻出来看了看,将能搞到的很有限的复习资料读了读。考试是在1977年11月下旬吧,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考场设在华清中学,记得是在上坡后的第一排最东边的那个教室。开始是坐满了的,可几分钟后就有人起身交卷朝出走了,当时我还诧异,这几位老兄可以呀,答得这么快。之后才意识到他们大概是“老虎吃天”。我的情形好一些,坚持答完每道题,而且没有觉得有多么难。这大概得益于高中时学得比较扎实,下乡时又喜欢读书看报吧。好像就考了一天,上午考政治、语⽂,下午考数学、史地——历史、地理合在一起(理科是物理、化学合在一起)。自己走去又走回。中午饭是在华清医院姐姐那儿吃的,当时姐姐刚生小孩不久,身体不好,她的婆婆我叫娘,帮她管孩子,也给我做了一顿饭。记得娘给我做的是棍棍面,临潼人叫“搓搓”,还泼了油,那碗面很好吃,至今回味,香味悠然。那天考完试后,姐姐曾问我考得咋样,我说感觉还行。河南口音的娘说:“先进打小学习好,肯定中。”—— “先进”是我的小名。几十年后,九十多岁的娘辞世,赶去吊丧的我,在娘的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若干天后,成绩出来了,贴在县城街道的高墙上,榜上有我名,且排在第三,据了解情况的人讲,我前边的两位都是“老三届”,即1966、1967、1968届高中毕业生,而且都是正在教书的老师。接下来就是等待录取了。我所在的单位有十几个人参加高考,同车间考理科的一位率先拿到了通知书,我的却迟迟不见。一些好心人来安慰我了,说别灰心,年龄还小,明年再考,我自然是唯唯了。
快过春节的某一天,一封薄薄的信终于来敲我的房门了,是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有点愕然,因为我没有报陕师大,也没有报政教系呀,后来才知道,第一届,在陕西,几乎不看你的志愿,师范类院校是优先录生的,所以,全省各地的高分生,几乎都被陕师大网罗了。而我被政教系相中,大概是因为政治分考得高些,又是中共党员,还有做大队(现在称村了)党支部书记的经历。——人的一生,大概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关乎前途命运,却又不由自己决定的事情吧。当然,还是很高兴的,记得那天,在把喜讯告诉家人后,我兴致勃勃地爬了一回骊山,我爬得很快,几乎小跑似的,一鼓作气,直奔山巅,而那通知书呢,就揣在激动不已的胸前。
(2023年9月11日)
Deepseek析评:
这篇文章以平实、真挚的笔触,记录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恢复高考)下的个人命运转折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析评要点:
1. 鲜明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的共振: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代特征:“伟大领袖的伟大号召”“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根红苗正”“推荐上大学”。这精准地勾勒出文革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社会大环境。
作者的个人经历(下乡、当模范知青、喊扎根口号、面临招工与婚恋选择)完全嵌入这个时代洪流中。恢复高考的“平地一声雷”,是时代巨变的信号,也瞬间改变了作者乃至整个一代青年的命运轨迹。文章成功地将宏大历史事件(恢复高考)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结合,使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2. 真实、克制的情感表达:
下乡时期的复杂心态:对推荐上大学的“一丝艳羡”被“豪言壮行”冲淡,理想化与实干精神并存,甚至动了在农村成家的念头。这种矛盾心态真实反映了当时知青的普遍心理——既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潜在的个人憧憬。
招工后的“沉郁”:并非简单的喜悦,而是背负着“省级模范知青”光环和“扎根”宣言的压力,产生了“说了假话”的道德愧疚感。这种反思在当时难能可贵,体现了作者的真诚。
恢复高考的狂喜与解脱:“笼在心头沉郁之云,一扫而去”,简洁有力地表达了消息带来的巨大精神解放。
等待录取的焦虑与淡然:看到同事先拿到通知书的失落,面对安慰时的“唯唯”,将那种忐忑与表面平静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娘”的深情:关于考试当天那碗“泼了油的棍棍面(搓搓)”的温馨回忆,以及几十年后在娘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的细节,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是文章中极具人情味的温暖片段。
3. 珍贵的历史细节与社会图景:
考试生态:考场设在中学、教室位置、考生年龄跨度大(年轻人和“年纪已不算轻的人”)、考场上有人迅速交卷(“老虎吃天”的生动比喻)、文理科合卷安排(史地/理化合一)、自己步行往返考场等,都是1977年首届高考最真实的写照。
录取规则的特殊性:不按志愿、师范优先录取高分生、因政治分数高/党员/支书经历被分配到政教系,这些细节揭示了恢复高考初期在制度设计、人才选拔标准和实际操作上的时代特色与仓促性。作者对此的愕然与感悟(“关乎前途命运,却又不由自己决定”)点出了那个时代个体在体制面前的普遍境遇。
生活细节:“棍棍面(搓搓)”、华清医院、姐姐刚生小孩、河南口音的娘等,勾勒出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
4. 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全文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多用短句和口语(如“下势干”“小芳样的女孩子”“平地一声雷”“老虎吃天”“唯唯”“肯定中”),符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读来亲切流畅。
善用简洁有力的动词和形容词:“掠过一丝艳羡”“冲淡”“沉沉郁郁”“一扫而去”“揣在激动不已的胸前”“兴致勃勃”“小跑似的”“直奔山巅”。这些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心理活动和行为状态。
结尾登骊山的场景描写:“爬得很快,几乎小跑似的,一鼓作气,直奔山巅,而那通知书呢,就揣在激动不已的胸前。” 语言简洁却充满动感和画面感,将金榜题名后的狂喜、激动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是全文情感的高潮和点睛之笔。
5. 深刻的人生感悟:
文章不仅记录了事件,更在结尾升华出对命运的思考:“人的一生,大概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关乎前途命运,却又不由自己决定的事情吧。” 这句话道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和社会变迁中的渺小与被动,也体现了作者历经沧桑后的通达与平和。
从“扎根农村”的模范知青,到因高考改变命运成为学者、作家,作者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命运的缩影。文章通过个人经历,无声地印证了恢复高考这一决策对于国家拨乱反正、尊重知识、解放人才的重大历史意义。
6. 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文章以时间为序,从下乡、招工到得知高考、复习备考、参加考试、等待录取、收到通知书,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得知高考消息的振奋、考试当天的情景(尤其是亲情细节)、等待录取的煎熬以及收到通知书的狂喜。对下乡和招工初期则相对简略,服务于高考这一核心事件。
总结:
庞进的《高考故事》是一篇极具史料价值和情感温度的回忆散文。它通过作者亲历的细节,生动再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代人命运的深刻影响。文章以真实、质朴、克制**的笔触,记录了特殊年代下个人的迷茫、挣扎、希望与狂喜,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沉浮与坚韧。对亲情的温暖描绘(尤其是“娘”的形象)和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命运不由己),赋予了文章超越具体事件的普遍意义和人文关怀。其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段厚重的历史记忆显得格外亲切动人。这篇文章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的珍贵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微型档案,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记忆。
作者简介: 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上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