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八六)
杨浩然 偶然著
一八六、革命代代如潮涌
快过年了,千山万壑已被大雪覆盖,但农业学大寨的工地上仍在战天斗地。
冰封的大地坚硬无比,社员们便用炮炸,用钢钎当杠杆、山呼海啸般从高处往低处推冻土;肩挑人抬者川流不息,满嘴哈出的热气腾腾直冒,热情万分高涨!
大喇叭里唱着革命歌曲,“毛主席万岁!”和“农业学大寨!”的红旗迎风招展。
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莫过于“知青突击队”了。几个月的战天斗地,他们简朴统一的服装很快便破败不堪了。
下乡后,城里没了户口,没了布票,只好自谋出路或依靠父母兄弟姐妹赞助了。条件好的,尚有一身“出客装”,但大部分已是补丁套补丁。
在北方,寒冬腊月,烂棉袄纽扣很容易掉,腰间系根草绳是常态。随着的确良的兴起,知青们虽然赶时髦也有个一身半身,但舍不得穿。
通过战天斗地的生活积累,他们已感觉到,上海生产的大棉袄不如本地贴身的小棉袄暖和了。腰里系根绳儿,扎紧后感觉就暖和多了。于是,他们就自发进入了“比老乡还老乡”的行列。
可另一方面,到了农村之后,好多知青又不想失去都市文化特点。所以,对下乡前量身定做的潮装就舍不得扔,即使打了补丁,也还基本得体,就一直穿。
尽管这些所谓的“知青”在城里受的教育并不多,可来到农村后,出于本能,他们依然将目光投向了城市文明。一些知青便有意无意地保留了一些都市服装特色,例如夹克衫或“海魂衫”。
尽管是“战天斗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却有越来越多的知青戴上了手表。说工作需要是托词,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城里人都戴表了,咱也不能落后!
这么土洋一结合,就有些不伦不类了。虽有些不伦不类,但他们战起天、斗起地来仍豪情万丈!因为在这里大有作为。
他们觉得,只要好好表现,总有一天也会像张小侠一样去供销社工作、像邓文章一样去基建连、如梅花一样当赤脚医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梅花一订婚就获得了两身绿军装和一套军用被褥,这是何等的荣光啊!马三说过,只要评上先进就有军装穿哩,大伙儿天天想、夜夜盼。
伴随着中央文革小组的王、关、戚(即:王力、关锋、戚本禹)的纷纷倒台,以及“山东小太阳”王效禹的被撤职、劳教,人们逐渐意识到,瞎折腾已失去市场,只有大干快上才是唯一出路。
是啊,昨天,兴风作浪的蒙东革委会主任宋大胆不就被灰头土脸的撵回来了吗?
不仅徐能和马克斯重新上了位,厉家寨的厉日耐还当上了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呢。山西大寨的陈永贵大叔更牛,都进省革命委员会了呢。看来,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确实是大有可为!
天上虽飘着雪花,但大喇叭里却传来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特别是“四五计划”中提出的各地都要发展“五小工业”后,无疑给广大知青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随着插队知青人数的逐渐增多,社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于是,中央便在四五计划中提出了“五小工业”规划,要求各省区人民公社都要努力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和小机械厂。为此,中央财政还专门拨出了八十亿元的专项资金。
其目的是:让重工业生产出来的设备可以用于五小工业办厂,使重工业得到维持。而五小工业既能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能满足当地生产建设需求,尽快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
通知要求:财政权可下放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可以办金融、保险等业务,确保人民公社办工厂的资金来源。可实行三级结算,人民公社下是大队,再由生产大队落实到生产队。
也就是说,五小工业是建立在生产大队基础之上的,大队可以搞各种农产品加工增加收入,而生产队则专门抓生产,以保证粮食产量和农产品的供应。
由于生产大队的五小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换,获得现金收入。因此,生产大队便对下一级的生产队有了二次分配权。
现金,对于所有人都有吸引力,对农民的吸引力则更大。因为,只有手里有了钱,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农民手中的现金稀少,更希望能通过现金交易来改善生活。
农民可通过如下方式改变命运。一、通过生产队多交公粮和农产品。超出部分,大队用现金结算给生产队,生产队再分配给农民社员。
另一方面,大队如调用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就用现金支付,而不能随意征调。由此,生产队便获得现金收入,再通过年底分红的方式分配给农民社员。
这些举措,无疑可以推动当地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规定:人民公社每一级都要有社员代表大会,设管理委员、监察委员,实际上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
毛主席的构想是,将人民公社建成工农商学兵的社会基层单位。即:包含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全民武装。
谁说村五职干部(村主任、治保主任、妇女主任、民兵连长、会计)没权力?你表现不突出,连个五好社员(思想好、劳动好、爱国爱社好、勤俭持家好、服从领导好)都评不上,想当老师、当赤脚医生、去三线半工半农、到未来的五小工业工作,没门儿!
所以,无论本村社员还是广大知青,都对村干部敬畏有加,战天斗地时,无不生龙活虎、一往无前!
马家峪的五小工业起步早,基础雄厚。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学习安徽经验,办起了铁业社、木业社、油坊、馒头坊、粉坊、豆腐坊、大饼坊、花生加工厂、压花厂、印染厂、缫丝厂、卷烟厂、糖果厂等。虽然被文革浪潮冲击得不轻,但基础仍在。稍稍注入点资金,就能开工。
除此以外,县里又打算在这里办一个水泥厂和一个小化肥厂,所需的职工可不在少数啊。
王效禹垮台后,杨得志司令员接替了他的职务,经济专家白如冰等老革命被重新启用,马三也恢复了名誉并得到了重用。但为了尽快将五小工业建设及三线建设搞出点名堂,省革委一致决定,让他像当年抓水利建设一样,再一次在蒙东,特别是在马家峪先行先试。
马三思来想去,觉得潜力还是知青。老企业启动后,原先在副业干过的那些老手自然就有用武之地了。而水泥厂和化肥厂一开建,会损失数百亩山地,倒下来的劳力主要是知青。
通过一个阶段的战天斗地后,这些知青们已逐步融入农村了,而且个个生龙活虎,一定得用好。用好了,不仅促进新农村建设,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这些青年人生不逢时啊,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离开了都市,沦落到连身像样儿的衣服都没有、吃顿米饭都成了奢侈,是何等的残酷啊!
“祥子,赶紧下个通知。”马三说“休息间隙,让各队评出年度积极分子。”
祥子笑道:“您不会真奖绿军装吧?”他知道,目前参加劳动的大多是知青,村里的社员没几个,有也是老人和半劳力,根本评不上先进。而知青们可都盼着穿军装哩,眼下,军装可没处买。
“我有办法。”马三说“当干部就得一言九鼎,这样吧,先按三分之一的比例评,评上的,不仅发军装,并优先安排工作。”
祥子知道马三本事大,一高兴,下通知的嗓门儿就提高了八度。而参加评比的热情,则上升到了一百二十度。
正如祥子所料,评出的先进几乎全是知青。宣布完结果,马三说:“快过年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春节过后,村里的所有副业将全部开工,原先的技术工人会全部转为亦工亦农,不仅挣工分,还能挣钱。”
“好!”老职工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呼声。
“另外,化肥厂和水泥厂也要动工兴建,被评为先进者,不仅奖军装一套,可优先安排工作。”
“万岁!”知青们欢呼起来。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老人家为了实现他的诺言,开始兑现了!让我们一起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