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更灯火影,秋暮萧山风 929
文/三木秉凤练文选
峥嵘岁月秋
寒涧水东流
何恋天地美
高雁过岭头
桃源赋诗情
风雨同舟行
横秋立晚志
欸乃扬帆声
三更灯火影
秋暮萧山风
凭道偶入世
轻吟似草虫

九月登高,放飞诗情,五岭衔月,岫壑峥嵘,心在桃源,自闻篱菊馥郁,小桥流水,味杂人间烟火。暮景秋色,早已盎衰翠减,生命本色,岂能老气横秋?徜徉于枫飞雨后,听溪水泠泠作响,一曲红尘哀歌潺湲犹泣,宛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秋。周遍旷野杂彩,清泉碎石穿流,野径落木流莺,萧萧一片凋荣,也曾志折长空,也曾情倦幽冥,只教春花秋月了尽,天涯海角孤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人伤春悲秋之章,意在山水之外,风雨之乐,天地之美,博博大千缓缓展示着一幅城市水廊的画卷。眺望长空,云天共色,绵绵秋雨夹裹薄雾草风无情吞噬着千山万水,阴阴的天,寒寒的地,寂寂的心,碎碎的情,在山竹碧色映衬的行云流水间,幽谷寻梦,竟忘人之存在……
登高远望,山水之城若隐若现,山顶的流云匆匆划过树梢,万般忧郁扫尽,细细品味着大自然造化而来的风情万种,山景湖色在朦胧中依然显露出它的秋韵之美,山因松而翠,莲因水而碧,人因情而伤。秋风萋萋,细雨濛濛,未黄的小草,婉败的野花,还有凄美的人生,浓浓地勾勒出一幅缤纷多彩的苍茫画卷……
其实人生独处,亦有独处的孤甜与寂美,没有喧嚣所以境如梦幻,没有杂音所以灵魂沉寂,在这无思无念中演义着山明水秀岁月静好。也许我们曾用简单的灵魂演绎出复杂的思想,也许我们曾用单调的线条刻画出炫丽的画卷,也许我们的人生犹如眼前这片旖旎景致,逐之不得,失之若从……
范公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缘何故,情薄似纱,也许世间先天下之忧而忧之人,凤毛麟角,而先天下之乐而求乐之人,却泛泛众从。天地本无忧?人情复何其愁?无为即生有为,有为复归无为,与人争利者不可能独善其身,顺天依道而为又何忧之!大自然的无为之美与尘世间的有为之功相互感染交杂,造就了这扑朔迷离的百感交集,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十里荷香浓,枫染半坡红 930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枫谷婉染半坡红
十里荷花静无声
风知松柏有本性
叮咚泉水醉川东
苍穹天下本为公
斗转星移万念空
百年世局不胜变
失得宠辱皆无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切物质现象、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精神现象以及玄之又玄的超维现象,犹如万花筒般变幻纷呈令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世间所有学问源于自然之道,成于自然之理,收于自然之德。道是理之体,理是道之用,德是道之现,道是宇宙本体,理是宇宙万象的变化发展规律,德是依道而行的一切收获。人间学问不外乎科学、哲学、宗教三大类,哲学是什么?我们通常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但这个概念限制了哲学内涵与外延的思维及表现范围,其实哲学无处不在,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之!
中国古人将天下学问分为道与术两类,文化载道,知识谓术。当今人类文明被蒙蔽在一个以“科学”为主流的术数时代,然而宇宙广袤无垠,存在方式千姿百态,我们目前所生存的三维物质世界,仅占宇宙全部的百分之四左右,当代宇宙“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导致前代科学定论被后来科学一次次推翻!欧洲几百年的科学发展已经证明,科学的无规律变化其实是最不稳定的!科学属于术数范畴,若让术数来主导人类历史的思想方向确实可悲可叹!术数的变化多端导致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稳定被打破甚至淘汰,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哲学等一切人类千万年文明成果随着浅薄学问而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文化与道相系,属于世界观范畴;科学与术相联,属于方法论范畴。而哲学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兼顾学问应当上承文化而下继科学,哲学作为文化与科学的桥梁作用绝对不能为人类所忽略。如果将人类喻为一辆大车,科学技术犹如强壮的老牛,而哲学就是通衢与目标!人类文明的终点就是道。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浩淼如海,很难用千数之言予以概纳,但人几乎没有耐心从洋洋洒洒的哲学巨著中去刨根究底了。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所有哲学家和哲学研究者必须首先面对的基本哲学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级的哲学家难觅踪迹,而术数学者多如牛毛,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或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但他们创造的三俗作品却将人类引向歧途!在世界哲学中古希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等都是世界哲学的杰出代表,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古人的大同社会构想,大千世界万物芸芸,表面上似乎千形万状,其实内理浑然一体,伟大的哲学思想就是将人类社会引向科学社会主义,引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向世界大同,这就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理论在人间的再现!
科学是什么?科学属术!科学是生产力范畴,是人类实践的范畴,科学仅仅是人类发展的工具而已,而人类社会的哲学思想则必须源于人文自然的本质与规律!关于哲学的概念,我们一般定义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但东方古典哲学偏重于“世界观”即宇宙本体及本质的探索,而西方哲学偏重于“方法论”的实践,即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去探究宇宙奥妙。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怎样产生的?我们人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又难以回避的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宇宙世界中三维物质世界仅占百分之四,人类科学很难用三维科学来回答超三维现象,若盲目相信三维科学定论最终一定迷失自我!因为科学发展的特点是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很难作出恒世定论!而文化则不然,千万年来世界各民族文化、各宗教文化以及圣贤文化几乎亘古未变,因为文化载道,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文化以其蕴涵的大道之理,而为我们的社会实践及为人处事等提供正确的指引。哲学的作用就是架起文化与科学的桥梁,以道御术,依道而行,道法自然。文化、哲学、科学应当准确定位自己,三足鼎立,共同为文明互鉴与社会大同作出贡献。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3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