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兵 之 机
作者:朱双顶
在古代,自出兵用军成为国之大事后,国君没有不重视的,每当大军出发攻伐时,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为出征将士壮行。在“将既知兵,主既择将”之后,一般都有着国君居正殿召见率军大将,授命说:“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烦将军应之。”于是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以选择出征吉日,把斧钺授给将军。君主进入太庙,面西而立,将军面北而立。这时,君主亲手拿起钺交给将军说:“从这里往上直到天宇,都由将军管理。”又拿起斧授予将军说:“从这里往下直到深渊,都由将军管理。”
接受任命的将军向君主拜谢说:“如果臣下怀有二心,就不能报效君王;如果臣下犹豫不决,便不能迎敌应战。臣既已接受任命,专门负责指挥此次战事,臣不敢无功而活着回来。”这才辞别君主上路,凿通凶门(北门,古代将军出阵时,从此门出发,并以丧礼处之,以示必死的决心,故称凶门)出发。所以说,《孙子兵法》上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非虚言。《汉书》上也说:“唯闻将军之命,不闻天子之诏。”秦穆公时,派大军千里奔袭郑国不成,孟明视等三位领军将军率兵回撤至崤山时,被晋国伏击全军覆没,仅剩这三位将军被俘。晋文公的夫人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正是利用领军在外征战的将军“不敢无功而活着回来”的规定,借以让秦穆公自己去惩罚全军覆没的将领为由,从而巧妙地说服了晋襄公放回他们。这秦穆公果然是明白了女儿的用意,自责自己未听大臣之劝起来,而宽免了三位失败之将,三年之后再由他们率军伐晋,报得当年全军覆没之仇。
那么,古代的君王,认为什么时机出征才可以呢?兵书《司马法》上说:“进退唯时,无曰寡人。”就是说决定进退要看时机,不能总是考虑君主的意见。对出征的时机问题,《孙子兵法》认为“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这是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原因之一,说“知可以与战不可与战者胜”,是知胜的情况之一。综观古代战例,出兵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一是乘乱出兵。当敌国发生内乱之时,要待其政局不稳而发生危机,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商纣王末期,商纣王与周武王在商都朝歌附近发生牧野大战,就是例证。当时商王朝在纣王的残暴统治下,听信谗言,诛杀肱股重臣比干等,宠信妲己,不理朝政,弄得众叛亲离,国人叛乱。此时周武王在太公望的辅佐下,认为讨伐殷商时机已成熟,乘殷商主力军队远在山东平叛之机,打着商纣王犯有重罪、不得不伐的口号,与商纣王战于牧野。结果纣王临时组建的17万奴隶军,不堪一击,反而起义反戈,瞬间就土崩瓦解。商纣王大败而逃回朝歌。周武王乘胜追击,率大军攻入朝歌。商纣王看大势已去,只好躲进鹿台点火自焚身亡,历17代30王550余年的殷商王朝至此灭亡。周武王把国都从丰迁到镐京,建立了周王朝。
二是乘虚出兵。当敌国强大之时,要待其精锐消耗待尽,才是最佳出兵时机。春秋时,吴越会稽山之战,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山上,为求存复国,越王夫妇不得不入吴王夫差府中为奴,受尽屈辱。越王被放回后,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育,十年教训”之后,国力快速恢复,有了复仇的资本,便思发兵攻伐吴国以雪耻。可他手下的大臣们却说这不行,吴国现在有伍子胥为将。又过了三年,伍子胥被太宰伯嚭谗杀时,越王勾践又要发兵攻吴,大臣范蠡认为不可,吴军还十分强大。再到第二年的春天,吴王夫差北上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吴国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走了,国内只有太子带领一些老弱残兵留守。这时范蠡才同意越王发兵大举偷袭吴国,将吴军击败,将太子杀害。四年之后,越军又利用吴军攻伐齐晋两国,精锐部队都被消耗光了之机,再度攻吴,很轻易地就将吴军打败,包围吴都一围三年,最后攻破城池,在姑苏台俘获吴王,逼得吴王自杀,吴国灭亡,报得当年之仇。
三是乘胜出兵。当敌国同仇敌忾时,即使是强大,也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军被秦军坑杀四十余万士卒,元气大伤。秦军就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将赵都邯郸包围,眼见得破城指日可待。这时赵国派出了使臣出使秦国,利用秦相范雎害怕名将白起功高而取代他之心里,游说范雎成功,使秦王得以听信范雎的赵国割地求和建议,让白起率军撤回,灭赵功亏一篑。后来,秦王再派白起率军伐赵。但白起拒绝授命,认为此时的赵国因长平之战的残败,而激起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国力已经大有恢复,也引发了其它各国的恐惧,对秦国表示出极大的不满,纷纷派兵救援赵国,此时的秦国非昔日之比,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不是出兵时机。秦王只好派王龁代替王陵攻伐赵国,果如白起所料,秦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秦王一怒之下,派人送剑赐死了白起,一代名将确因拒绝秦王错误的任命而无罪被杀,令后人惋叹。
四是乘不意出兵。当对手在战场送来稍纵即逝的机会时,就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发生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年倾巢南下入侵,东晋派小字辈谢玄等人率几万人之军,在淝水边被迫应战。东晋军利用秦军大军在后,前军孤军深入之机,诱使秦军主帅苻融撤军后退,说:“您率军远道而来,志在速战,现在您派军紧守淝水,使我军不得渡河,如何决战?现在您退军撤后,让我军好渡河决战。”苻融一听有理,就命令秦军后撤。这一撤不可收拾,士卒们不知怎么回事,以为是失败了,这时又听到军中有人大叫:“秦军失败了!秦军失败了!”引发全线溃逃。而此时的苻融竟然马失前蹄,意外被杀。无主帅的秦军更是乱成一锅粥,逃跑不可复止,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恐。东晋之军乘机借势,人人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奋勇争先,大败秦军,取得了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
五是乘奇出兵。当对手出现防守上的空档时,就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最为得意的就是,他乘项羽向东伐齐之时,率领反对项羽的各路大军五十六万人,攻占了空虚的楚都彭城,这是刘邦与项羽争战中取得的仅有一次大胜。得意忘形的刘邦,认为项羽一时不能回归救援,就在彭城内大摆酒宴,吃喝玩乐。可项羽一听说自己的都城被刘邦攻占时,震惊之余,留下别的将领继续在齐国作战,而自己则率领着被激怒的三万精兵,星夜返回楚国,以奇出击,人人似猛虎下山,打了个刘邦措手不及,大破刘邦之军,在睢水边迫使汉军十多万人跳进睢水,以致于睢北都被堵塞得流不动。打得刘邦只带着几十个随从逃跑,在路上连自己的儿女也不管不顾,硬是多次要将他们推下车,自己的老父与妻子也被楚军俘虏去。
六是乘强出兵。当自身足够强大时,乘势而进是出兵的最佳时机。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就是最好的例证。秦国到了秦王赢政时期,他在亲政九年后,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就不客气地对东方六国由先前的蚕食转为吞并。他根据李斯的建议,确立了“先取韩,以恐他国”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起,全面发动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是韩、赵、燕、魏、楚、齐一路势如破竹,乘势而进,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灭掉了东方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大秦帝国,一统华夏,自称秦始皇。中华民族至此,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综合以上,古代作战出兵,选择时机是有很大的偶发因素,强调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卜卦占验靠天的朴素经验主义,但也不失从实际中总结出一些管用能用的办法,以上六种出兵之机,就是先人们实战之为。先人们出兵尤其是强调人和,就是上下同心才可出兵。唐赵蕤在《长短经•道德》中就明确提出军队的三不出:“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就是说,国中不和睦,不可以出军;军中不和睦,不可以出阵;阵中不和睦,不可以出战。在这里,能否团结战斗,则成了出兵的根本。
《淮南子•兵略训》上说:“故兵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为苟发。故胜定而后战,钤县而后动。”意思就是,用兵不一定取胜,不要苟且去交兵;攻打不一定能夺取,不为此苟且发兵,所以能确定胜利之后才去战斗,权衡轻重后才去行动。这或许代表着古代出兵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可适用。
2023.5.23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