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连载•第一章:一游江南
第一节 上海之行
文‖刘连成
1984年3月,国家农垦总局在上海市的嘉定召开了全国农垦系统贸易展销洽谈会。在四平市农业局农场科工作的我,有幸陪同王清雨局长到上海参加了这次洽谈会,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游览江南。同行的还有怀德县果树农场场长闫文清和与我年龄相仿的小李子。
嘉定是上海市近郊,坐公共汽车只需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上海嘉定的春天是美丽的,虽然公历3月的东北还是冰天雪地,而这里已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空气清新。大田里的麦苗和油菜地象一片片大海,载着星罗棋布的村庄乘风破浪。路边的柳枝吐了嫩芽,河道里芦苇穿透了平静的水,从冬天的肃静中苏醒过来。蝴蝶在冬眠的壳壳里冲出来,舞动着美丽的翅膀在青山绿水中尽情的跳跃,把上海的春天打扮的青青翠翠,分外娇尧。
会议期间的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后王局长带我从嘉定乘坐公共汽车赶回上海,走访了我们四平市农业局陈友弟在上海的的父母。这是地处上海市著名的“大世界”附近的一处居民楼。友弟父母的家住的是一个带有阁楼的二层小楼,室内虽不算太宽敞,但房主人把房间收拾得很清洁。由于友弟事先和家里打了招呼,已经等候在家里的二位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都是工人出身的二位老人,见儿子单位的领导来家访,显然乐不可支,用上海人最独特的方式招待着我们。一阵寒嘘之后,老人们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阁楼。这阁楼以前只听友弟介绍过如何如何好,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老人们的引导下,我们沿着又高又陡的木制楼梯来到了阁楼上,阁楼的举架只有一人多高,面积同楼下的正式居室一样不足十平方米。室内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桌,老人介绍说这是为他们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准备的。看样子上海工人家庭居住的条件确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非常拥挤的。
参观完阁楼后,我们准备离去,可二老说什么也得让我们吃完早点再走。恭敬不如从命,虽然我们已经吃过了早餐,但盛情难却只好有礼貌的听从主人的安排。女主人带着孙子也就是友弟的不满三岁的儿子陪我们唠嗑。不一会功夫,男主人为我们端上了热乎乎的早点。这早点大大出乎了我的想象,是两大碗荷包蛋,每碗三个还加了糖,这对吃惯了咸食的东北人来说实在是个大难题,每吃一个蛋,每喝一口汤,都象咽药一样。但出于礼节又不能不吃。王局长不愧老奸巨猾,趁老人们不注意偷着给我的碗里夹了两个荷包蛋,总算把一大碗汤水喝了下去。我强忍着吃完了自己应享受的那三个荷包蛋,把王局长给我的那两个荷包蛋转送给了友弟的三岁儿子。在返回嘉定的公共汽车上我从心里佩服起友弟来。我是一个东北偏远贫穷农村长大的青年,对繁华的上海都觉得太闹,对上海的饮食都一点不习惯。而友弟到我们东北农村当知青时才二十岁,那里的条件比起大上海来是天壤之别,可友弟挺过来了。如果换了我,不一定比他强。他的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
大会安排我们参观了上海的崇明农场。这个农场坐落在上海的崇明岛上,只有通过水路才能到达。这一天组织者把我们与会人员用公共大客车送到上海码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面对辽阔的大海,我的心情无不激动。大海的海面多彩多姿的,海边的海水洁白中泛出浅绿,离海面稍远的海面却在蓝空下闪耀着碧蓝,再望远处,海面象蓝宝石似的闪光。只有到海的中间,海水才呈现出它的本色,蓝的那么深,几乎象夜空一样幽蓝。大海的深处真是无风三尺浪,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我们乘坐的大轮船象在一只巨大手掌上被抛掷的小木片,被大海的浪头颠簸着,戏弄着,人们不时的被颠的东倒西歪。一会浪停了,大船又恢复了平稳,旅客们尽情的欣赏这天海合一的美景。
在崇明岛上,我们参观了农场的农田、场办企业、奶牛场和现代化的职工家庭,使与会者对国营农场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会议整整开了一个星期,各省、各地区、各国营农场的代表们带着签订的各种产品合同满载而归。怀德果树农场的水果产品也在会以上签订了大量的销售合同,老场长闫文清兴奋的说不虚此行,由衷的感谢市农业局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好机会。并提出借这次会议机会在返程途中带我们游览一下江南美景,王局长也是一生中第一次来江南出差,欣然的同意了,我更是巴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