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椿的味道
作者:李乃东
小时候,并不喜欢香椿的味道。记得奶奶家院子里靠近水缸的地方有一棵香椿,粗糙干枯的外表,没有多少好感,再加上它的味道,更是不愿靠近。
对香椿的喜欢是偶然的。上学期间,一次回宿舍,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也挑逗着味觉,激起了更大的食欲。从来不喜欢吃香椿的我,怎么突然间就被香椿的味道俘获了呢?面对香椿完全没了抵抗力,一时间觉得这香椿太美味了。带香椿的同学看着我们进来,便招呼每人吃一个煎饼卷腌香椿。一枝枝腌制的嫩绿色的香椿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味,整条地捋在煎饼里一卷,豪爽;咀嚼,色香味俱全,满口生香,自己完全融化在这香味里。从此以后,便爱上这曾不为我待见的香椿。
香椿和梅花一样,其香都来自苦寒。香椿的香诉诸味觉和嗅觉,满足舌尖上的美味。三九严寒天正是香椿移栽的最佳时机,如果错失良机,其香会大打折扣,沦落为菜椿。家前屋后,旮旯犄角都是香椿的落脚处,不论贫瘠与否,依然站成一道风景。漫长的成长岁月,只为香一春。和它相似的是臭椿,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不能食用的。在采摘时需加以辨别。香椿叶片是偶数的,树干粗糙,可以剥掉外皮,闻一闻也可以区分。古代对这两种树区分的还是非常清楚的,称香椿为“椿”,臭椿为“樗”,《诗经》“我行其野,蔽芾其樗。”《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香椿作为一道美味由来已久。传说早在汉朝,香椿与荔枝曾是南北两大贡品。在元代,元好问有“溪童相对采椿芽,指拟阳坡说种瓜”的诗句。明人李濂的“抱孙探雀舟,留客剪椿芽。”宋苏轼“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可见,香椿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珍馐,为人们津津乐道。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香椿也悄悄地顶出紫红色的嫩芽,像花儿一样羞涩在枝头,在风中舞动着,含蓄着浓香。在春花还在做着残梦的时候,这点紫红还是有点显眼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香椿的味道。上市的第一茬香椿,竟能卖到六十多元一斤。由此也让商家看到了商机,规模种植。但却失去了田园生活的情趣与诗意,浓厚了铜臭味。
人们为留住这份浓香,把一时吃不了的香椿腌起来,并且还留住了这份紫红和绿色。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纯天然绿色食材。可惜小时候却辜负了奶奶腌香椿的那份浓香。不知为何,这腌的香椿总有一份岁月感、沧桑感,并锁住这份浓香与春天的气息。奶奶很会腌菜,辣菜、萝卜、白菜帮、萝卜缨子、辣椒、香椿等等,满足了四季的菜品,无论色泽还是口感,都是让你吃出不一样的风味,脆脆的,香香的。记得那个腌菜的大瓷缸里的腌菜五颜六色,红的、白的、青的、绿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非常实惠的菜肴。
掐下香椿芽凉拌,桌子上一放,满屋的浓香,不待饭时,食欲大增。要是煎个蛋饼,那更是一道风味独特的佳肴。一茬茬地掐,一茬茬地长,一茬茬地吃,从芽到叶,直吃得枝叶繁茂。紫红的香椿芽,在菜板上一切碎,那缕缕浓郁的香味便散发出来,荡漾在空中,满足你的嗅觉。放锅里一煎,紫红色渐退,变为绿色,香气更加爆满。这时,邀一二朋友,月下浅酌一杯,那酒与菜的酱香便萦绕在你的唇齿间,鼻翼间,瞬时浸透了你的心扉,让你心醉,忘却世间之烦恼,尽情享受田园风味,收获快意人生。香椿这道菜简单朴素,即使再笨拙的厨艺也能整出美味,在香椿面前厨师充满了自信,人人都是厨艺高手。制作无需复杂,也无需华丽的造型,任凭香椿的天然滋味俘获你的味蕾。不知为何,人们忽然觉得好像吃出了香椿的美味,就懂得了生活似的,如同宗教一样庄严肃穆。
香椿,风味天然独特,清新绵长,香醇敦厚。那是家乡的味道,山野的味道,春天的味道。
简介:李乃东,山东莒南人,临沂市作协会员。在各级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