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一生为扇
文/苏醒 许何生
为人憨厚、朴实、睿智、执着、敢闯、敢拼、敢干、……这就是平江县板江乡流江村中年汉子李文辉,一天之间的交往,与之相处不长,但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尤为深刻。
李文辉先生
十七岁,金色的少年,疲于家里生活的压力,放弃学业辍学,生活在山沟沟里的李文辉开始从事纸扇学徒。当时,他目睹着自己手工制作的竹架子纸扇被厂子成箱成箱的发往外地,兴奋的内心有一种潜在的燥动,心中涌动着阵阵漪涟,既能看到自己亲手做的产品被人家认可,还能给自己挣几个零花钱,补贴家庭生活。自此,他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办一家比这个作坊式更大的厂子。一定要下苦功夫、长本领,精心制作,将其纸扇作为传统产品发扬光大。由于从小就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悉心做好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件事。之后,他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小小厂子的生产骨干。
优质成品扇
当时的小作坊厂子,虽然厂子不大,但产品质量好,名气大,李文辉在小小厂子生活工作,领导不经意的褒奖、鼓励,使得他信心百倍,浑身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他主动加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总是在扇子质量上动脑筋,不久,他就成为了厂里扇子行业的佼佼者,老厂长放心地把攻关克难、领队的任务都一手交给他操办。但“大锅饭”时代,经风涉浪的厂子终究经不住大风大浪的起落,之后,厂子销量萎缩,最终集体小厂子关门停业。
李文辉一手创办的扇业公司
随着岁月的稍从即逝,儿时的梦想,始终成为他与之追求与奋斗的目标,于他心中,几乎一刻都不曾淡忘。
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三湘大地,乘此东风,生活在山沟沟里头的李文辉,凭着自己娴熟的纸扇技术,'长期急压心头的能量如火山般爆发。他瞅准机会,紧锣密鼓开始酝酿并着手创办扇厂。
手工精制制作
创业艰难百战多。当时,平江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地处平江腹地的板江乡,除了漫山遍野的楠竹山头,几乎看不到远处的风景,“鸡肠子”山道,交通闭塞,骑单车去县城,走出楠竹山头,几乎就消耗了大半天光景,当时信息量少,市场低迷,加之他手头并不宽裕,束手的销售是一张形如白纸的空白。纵有千般虎劲的力量,亦难敌现实的生活现状,真可谓可望不可及。
室外晒扇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一边小打小敲将其扇厂上马,一边写信、打电话与外地联系,但发出去的信息,尤似石沉大海,收效甚微。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丝毫不曾气馁,坚定地认为,之前那么好的市场,怎么一下子就断源了呢?
全手工工艺流程
思路决定出路。他决定撞开市场。之前,他没有干过销售,以前厂子扇子销售去了那,他脑子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大的方向他听说过,浙江、福建……等几个大地名。翻开之前存储的客户联系地址,决定上门去找,找人、问市场。
扇工艺车间
于是,他带上自己的小产品、背着行囊、爬上了列车,挨个挨个去寻找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折腾,总算找到了几个所谓似曾认识又不曾打过交道的熟人,回家之后,开始小打小闹的生产产品。
现场指挥科学间竹苗,确保产品质量上台阶
平江县手工纸扇技术始于明朝,系手工纸扇行业的发源地之一。因山上楠竹材质好,加之当地人做工精细,技艺精湛,曾有“御品”之称。
平江县小小楠竹纸扇厂,初看起来是个小小手工制作技术,但乾坤之大,享誉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有增无减。
国家级荣誉牌匾
竹架子扇市场,不仅受季节性限制,质与量是扇业的生命。尤其是生产工艺、工序流程,稍有闪失,就会导致全功尽弃。因此,它又是个具有挑战性技术活。如技术、技艺、工序不精湛,护理不到位,管理缺失极容易断送市场。小小楠竹架子得掌握凉晒技术,强硬的曝晒不行,得不温不火,曝晒过度,扇架子极易折断,粘贴技术也是技术中关键的重中之重,粘贴不牢,容易散架、纸屑卷头,一把纸质纸扇就成了废弃料,还是纸质用料,管理贮存,发货的包装管理程序,丝毫不能大意,纸质品极易受潮、发霉,这亦是纸质纸扇的大忌。湖南省平江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域,三、四、五月份梅雨天气重,空间空气潮湿,扇架子、扇的纸质都面临着生与死的挑战,许多同行业撑不下去都与上述要件相关,毫不夸张地说,稍有不慎,整个产品就受到影响,甚至直接断送市场,全军覆没。
省级合作社
还有那扇面绘图、赋诗、填词,那是扇的生命,要求雅俗共赏,赋有诗情画意,既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市场,才具有扇子的生命力,小小的纸扇更要讲政治生命力。如台某政客过境访美,李文辉抓住契机,扇面上写着:“海峡两岸,情同手足”,台商、台胞见状尤为喜欢,故订单不断。小小竹扇手工品立马市场行情转好,平江县山旯旮,一下子楠竹行情暴涨。还如能让小小竹扇制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华侨、外国人受欢迎,他别出心裁写着:“亚非拉手牵手,我们跟着地球走”,以民俗风景之特点,以清凉一夏,量身定做,精制绘图,集优雅、典朴、共赏于一体,一批经营扇业的福建、广东、浙江的朋友、商家,就是冲着他的独特的创意设计,工艺、工序、管理、护理,从而订单不断。一把小小的扇子,连接着华侨、华人、沟通着世界。
晒扇子竹架子
他的扇业行业的强劲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的精制扇业工艺品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以至有某市区曾做从事过扇业的人,慕名而来,想玩“草船借箭”的把戏,去省会申遗,被评审专家叫停判定出局,原因不是李文辉先生扇子不达标、不符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件,不能申遗,而是别人拿着典型的人家李文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拳头产品,去包装自己,谎报申遗。专家捏在手里,凭感觉、质感就知道该产品出该出自李文辉之手,岂能允许他人窃取他人名流产品,巧取豪夺?
斩获荣誉大奖
如今的李文辉,不仅凭着自己的摸打滚爬,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他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强劲发展,素有“万亩楠竹基地”、“湘北竹海”之称的平江县板江乡流江村成了他的拳头产品与生产基地,他承包了四十多年的经营权,万亩竹海处处留下了他匆忙的脚印,他还带动了楠竹市场生产行业竹产品的深加工,安置了近百人的劳动就业。
扇业行业的发展与远景规划相辅相成。纸扇行业是有季节性局限的,但头脑灵活的李文辉志在必得。在行情看好的市场上,他怎能放弃心中的目标与梦想。
以企养企,发展优质扇业,保人力资源
为抢占市场制高点,他及时调整思路,为了稳住市场,把握现有人力资源不流失,适时创办了康养生态中心,从而达到“以企养人”、他创办了“平江县乾隆生态康养中心”,半山腰圈养土鸡等,发展第三产业,将以其他产业转换保护季节性扇业的延续,做到留得住人,稳得住市场,保住季节性扇业长足发展,将传统性扇业产品完好地保存下来,达到“处闲养优”的目的。
投资二百多万元,开劈山路30多公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文辉,一生为扇。如今,他的楠竹扇业日趋被市场看好,销售节节攀升,远销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杭州、义乌、深圳等省、市,辐射东南亚,远销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内外。我们有理由相信:历经磨难的李文辉,后来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