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旅行结婚上上海,颇为流行。1983年4月17日下午,我和妻从龙窝口出发,过了高港摆渡,来到了高港码头。
在高港摆渡上,我远远看见大轮船东方红419轮(那时我们称它为“上海班”)停泊在江边。小时候,在长江边玩耍,每当上海班经过,心中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如今,作为新郎,带着美丽的新娘,就要登上梦寐以求的上海班,在浩瀚的长江上旅行,怎不令人激动万分!
高港到上海的班轮是下午4点出发。船舱有4等舱和5等舱,我们买的是4等舱票,票价大概是2元。4等舱是硬卧,晚上可以躺下睡觉,还有一条毛毯或棉被用来御寒。
安顿好行李,我和妻来到高高的甲板上,观看大江美景。江风吹拂着我的头发,心胸为之一振,顿觉旷远无垠。大轮船快行驶到龙窝口东南部、永安洲北面时,我指着浮现在江中的一块特殊江滩,告诉妻,那就是传说中的“胖胖(pàngpàng)滩”。因它随着潮水起落时浮时沉,高港人都叫它为“胖胖滩”。高港话中将“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成“东西胖(pàng)在水面上”。
第二天,4月18日。早晨6点不到,天色灰蒙蒙的。东方红419轮抵达上海十六铺大达码头。一进港湾,只见那些高大的轮船整齐地排列着,耸立的烟囱,插入云霄。
十六铺地域水陆运输四通八达。1905年,张謇在上海创立大达轮船公司,开辟上海至南通、上海至扬州航线,在我老家龙窝口设立了分公司。泰州及里下河地区的客货都用木船从南官河转至龙窝港外运。当时每日货物吞吐量达二三千吨,进出旅客三四千人。后来龙窝港江滩上涨,才将码头西移至高港。所以人们当时将高港码头称之为“港西”。
我告诉妻,我从小就知道上海有个大达码头,因为我每天都到家门口的龙窝大达码头洗菜、淘米、挑水。龙窝大达码头连着上海大达码头。现在,置身早有耳闻的上海大达码头,感到非常亲切。妻露出惊讶的表情,很佩服我的见多识广。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来大上海。临行之前,岳母担心地说:“两个人都没有去过上海,会不会人走丢了,钱被偷了?”岳父哈哈大笑说:“孙建国是个大学生,放一百二十个心。”
一下轮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我在报亭买了一张《上海市交通地图》,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研究接下来的行程。这时,天空下起了细雨。我和妻一起撑伞走出熙熙攘攘的大达码头,然后,走进一家小吃店。花了几毛钱和几两全国通用粮票,吃了1只茶叶蛋、1碗虾肉馄饨。我还多吃了1只茶叶蛋和1碗稀饭。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到泰兴师范工作,微薄的工资都交给母亲掌管。
说起来现在有人可能不会相信,母亲总共给了我200元钱,岳母则给了妻1000元钱。我自嘲是“贫下中农”,跟着妻吃“大户”了。在上海逛了一圈,我的200元第一天就花光了,妻结余了300多元,回来后如数上交给岳母。
那时的上海,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我们按照地图,寻找到了光明照相馆。彩照还没有流行,更不要说拍摄外景婚纱照了。在室内拍拍黑白照,再经过技术处理着色,就算奢侈的了。
在照相馆大堂里填写了通信地址,交了钱,开了票,我们来到二楼。楼上空无一人,一台摄影机醒目地蹲在屋子中央。这时,厚重的红色布帘掀起,走出一个小姑娘。小姑娘一边慵懒地嗑着瓜子,一边接过我递给她的票,随便瞥了一眼,就叫妻跟她到里屋去更衣。我想跟进去,被她挡在门外。我耐着性子等待。大概过了10分钟,妻穿着长长的婚纱,款款地走了出来。小姑娘跟在后面,得意地问我:“侬老婆漂亮伐啦?”我笑着说:“夏夏侬!真漂亮!”其实,那婚纱远看蛮时髦的,近看脏兮兮的,还挂着几粒瓜子壳,显然是小姑娘的杰作。
我不好意思说破,便问她:“我要不要进小屋更衣?”小姑娘嗤笑说:“侬勿要的啦!”说完,不由分说,让我脱下外衣,换上照相馆的西装。偏偏我最怕穿西装,特别是怕打领带。好在那时我还比较苗条,小姑娘帮我系领带时虽然香味够呛,但系上领带,配上胸花,手持不怎么白的白手套,照照镜子看看,还是蛮帅的。小姑娘一边帮妻拂去身上的瓜子壳,一边指导我们二人怎么站,怎么笑,像导演拍戏那样认真。在摄影师照相机“咔嚓”的一瞬间,我和妻的手牵得更紧了。这一牵,就是一辈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逛商场、尝美食、看电影、轧马路。在上海外滩,我们手拉手散步。突然,一个小伙子戴着蛤蟆镜,骑着摩托车呼啸而来;摩托车后面,坐着一个摩登女郎,披肩长发,一手搂着小伙子,一手拎着大收录机。“突突突”的马达声中卷起一股浓烟,同时也随风飘来大收录机中传出的欢快的歌声。好在这歌声并不陌生,那是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和妻相视一笑,也轻轻地跟着哼了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那时候,上海外滩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儿子会在外滩对岸的浦东新区成家立业,我们也会在那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抚今追昔,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2021年12月6日《泰州晚报》8版)
作者简介
孙建国,1957年生,男,江苏高港人。泰州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泰州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泰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现为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副会长、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80年开始,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中国校园文学》《社会科学家》《扬州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和文艺评论作品300多篇约500多万字。公开出版儿童文学集《欢乐号飞船》、散文集《往日时光》、文艺评论集《蕙风如薰》、学术专著《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著作16部。获得各类文学和学术评奖奖项30多次。

朗读者简介
张永宏,1966年生人,从小热爱母语,长年以广播为师词典为友,追求“余音绕梁、响遏行云”的诵读境界,致力于“打造精致有声名片,传承伟大中华精神”。曾于1999年3月、12月先后取得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和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电话13952520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