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山环水绕的夏富古村久闻大名,真有几分“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惆怅。准备要一亲芳泽的时候,居然激动得彻夜难眠。一大早出门,觉得右膝刺痛,心里有了短暂的犹豫,却依然坚定前行。天公也算作美,虽然受台风的影响黑云压城,只是在来回的路上见窗外飘着细雨,整个行程没有打伞。

早上七点半出发,传说中迷人的阅丹公路无暇欣赏,辗转到目的地已经十一点多了。下车经过“文星里”门楼旁边的鱼塘,眼前静立于鱼塘边的大风车与池塘的仿古围栏、修葺一新的房屋、傲然耸立的远山,还有水里的倒影,共同织就了一幅山水画。微风吹动,画儿也微微颤动。文星里不同凡响的状态吸引了我们,我们不由得快速向它靠近。我在粤北见过不少门楼,要说文星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门两侧的色如渥丹的门墩。后来我发现,“三角街”里面的“豪宅”也有这种色泽的条形石,就地取材取出了丹霞地貌的特色,看来夏富村成为地质村也是名副其实。“文星里”虽然不是那么高华,但文学底蕴却富含其间。红底金字的“文星里”两侧分别守卫着两首诗:“禄运循环在此乡,安居吉地发祯祥。山清水秀当门绿,定卜千年福寿长。”“门楼对见好文峰,礼义常生富贵中。翠竹四时凝碧玉,物华人杰永兴隆。”“成新家家和顺婚姻美满 立大业业通达前程似锦。”看来这里不久前办过喜事。

我们沿着鹅软石路徜徉在“三角街”上,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尽管墙体已经斑驳,但整齐有序的青砖房依然与鹅软石路默默相守,不怕青草点缀,欢迎绿苔相依。匠心独运的夏富先人应该早就认识到了房子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还可以体现出主人的情趣与追求。傲然挺立的马头墙、棱角分明的墙体、若隐若现的祈福修身墙画、精雕细镂的窗台门楣、俯仰生姿的大门与矮门、厚重端庄的渥丹条形石台阶,甚至连门边的狗洞,都用“丹霞色”制成了正六边形!当然,整个夏富村的建筑并不是单一的青砖房,还有红砖房、泥砖房和水泥房,有中国传统的徽式建筑,也有民国期间流行的西洋风格建筑,可见它的兼收并蓄。图书馆虽然没有开放,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有不少书呢!可见“晴耕雨读”的理念是那么深入人心。门前小广场上用鹅软石铺成的一个大铜钱真的格外有趣,与墙面的“福”字交相辉映,也许揭示了内方外圆才是有福之人吧。古井早已不用,有的被水泥板盖住了,有的在井里盖网却长出了繁茂的青草。百年古树时常可见,依然以繁茂的躯干荫庇着这一方水土。

我们徜徉在夏富古村街头,遇到了一位虽然弯腰驼背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她主动为我们领路,边走边介绍夏富古村和自己的历史。她告诉我们,夏富古村确实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村庄,有一千多户人家,原来是有很多地主的。解放以后地主的房子就分给了村民居住。其实我们从一排排青砖房就可见端倪了。为什么会那么富裕,除了有良田以外,还有便利的水运交通。好些人就是通过码头运货做生意赚大钱的。赚大钱砌大屋,还修筑了精美的祠堂。老人自己也身世复杂,甚至有几分凄凉。她本来是曲江人氏,因为家里太穷,被卖给了夏富村的地主,有了一口活命的饭吃。后来又嫁到了夏富村,娘家和婆家分别是夏富村的两头。老人让我们猜猜她高寿。“看您老人家精神那么好,八十五岁左右吧。”“我九十八了。”老人笑得有些自豪。“我看人向来不会太走眼,是您老人家太显年轻了。”我们都哈哈大笑。老人把我们带到有几分庄严肃穆的李氏宗祠以后,她要忙着去喂鸡,我们就继续漫步。

我们来到夏富古村旁边的古码头,虽然整修一新,已经上岸的小船和系在岸边的竹排却有了几分古意。竹排上有不少寄生的植物,可见它们下水时日已久,与岸边葱郁的竹林倒影在比着谁更青葱俊俏呢!不远处一座狭小的橙色仿古桥点缀在一大片绿意中。如果碰巧对面来了小车辆,行人就得退居对岸。也许,这正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体现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过了那片小竹林,前面又有一座桥,桥大了不少,桥下的河面也宽阔了不少。“江山如此多娇!”望着翠绿相拥的清澈蜿蜒的河道,我不由得发出感慨。“我一条鱼都没钓到。”马上有一位接腔。我这才注意到,桥上有四、五位垂钓爱好者,一位诙谐的接上我的话茬。“那里有三条大鲤鱼,足有十斤重呢!”我往说话者指的方向一看,真的看到一红两黑三条大鲤鱼在得意地摆动身姿。为什么有鱼钓不到呢?也许是垂钓者的时间或技巧不够,也许是锦江资源太丰富,鱼儿并不缺那口吃的,所以能抵制诱惑,自由生活。 看来,做锦江的鱼真是有福了。我羡慕它们!
鱼能够抵制诱惑不吃鱼饵,我们却没能抵挡得住美食的诱惑,在颇有情趣的大榕树农庄饱餐了一顿。我们可是吃到大鱼了,老板介绍的颇富创意的“一鱼两煮”,吃不了还兜着走了呢!
夏富,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