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哨的记录本上,有着各种神奇的符号,代表着蚂蚁搬家、麻雀开会、霞、晕、鱼鳞天和尘卷风等。久而久之,乡邻们都主动把见到的各种特殊的物象告诉他们,给天气预报凑依据添资料,因此常将天气讨论会开在田间地头街巷路边。收听预报守时准点,搜集天气信息随时随地,验证谚语现场办工。这就是出自民众,接地气的气象哨的工作流程。它虽然是气象史中的奇葩,但却是古为今用集民众智慧和土洋结合的有机结合。如果把现在的“气象信息员”如此培训更会在三农服务中如虎添翼,在防灾减灾提供精准有价值的信息而名符其实。
当年气象员赵东升的气象哨
以长期韵律谚语和当地气候规律为基础,如“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不才半冬干;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数九天一场树挂,伏天一场洪水,还有几龙治水等等。预测未来旱涝丰欠趋势以:“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上半月看初一、二,下半月观十五、六;月亮烤火闹十五”等谚语,来预测近期天气变化,而唯有短期天气谚语是验证中、长期谚语的钥匙。如各种天象、物象反映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出汗蛤蟆叫,燕子钻天山戴帽,风转八变不用掐算等等。
有一个事例最有说服力,一年春播时节,从开春就开始旱,播下的种子在土里炕着,急盼一场及时雨。根据大风百日雨和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等谚语预示着小满前后将有透雨,从云种演变和风向变化都具备降雨条件,可上午天空乌云密布水凌凌的,含着雨就是不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上午随社员去地干活,猛然见得干涸一冬春的时令河,出现了一米多长的水流。我下意识的脱口而出的惊呼“要下雨了”!结果没到中午就普降甘霖缓解了旱情。其实,每到这个紧关结要的时候,如果细心观察总会有新的前兆岀现,这也是我的顿悟,更是天气谚语的雏形。由此形成长中短一整套谚语互证体系。他们的智慧来自民众,信息取自身边,而预测的阴晴冷暖又及时准确的服务人民的生产生活,这就基层办气象的优势,乡村气象哨的特色。如果说气象哨虽美丽,象是昙花一现,难以复制。但这道绚丽的彩虹,足以显示中国的传统气象文化的乡土特色!
作者:赵东升
2023年9月1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