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剪纸)之十
活在故事里的心灵独白
曹焕荣
庆阳香包(剪纸)不仅是“女红文化”,“多彩的女书”,“无字的心声”,“读图的语言”,仔细研读,一幅幅,一件件,一张张,一个个,就像她们剪纸《猫吃鼠》可以看到猫吃在肚子里的老鼠一样,几乎每一个作品都能透视作者纯洁的心灵:看出所思,所愿,或悲或喜,犹如香包那样绚丽多彩,表达着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人生就像一卷写不完的故事书,而剪纸、绣香包的艺术家们更是生活在大写的故事里。她们讲着故事(古经、古今)绣剪,唱着民歌(歌谣)绣剪,说着笑话(笑料)绣剪,猜着谜语(口课)绣剪,表演着秦腔绣剪……如环县民歌唱“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摊开花线线,绣一个香荷包……”;宁县民歌唱“五月五,过端阳,忙坏家家巧姑娘。香包绣得香,偷偷送给如意郎”;合水民歌唱“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走,捎给你的巧手手”;正宁民歌唱“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包冰糖,雄黄酒荷包香哟,偷偷送给情歌尝”;西峰民歌唱“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学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庆城民歌唱“银针亮,彩线长,千针万线绣凤凰,齐心绣一个凤朝阳,香在郎的心坎上”;镇原民歌唱“打开香草沫,装进新荷包,妹妹的心事啊,情郎你知道。单等那传信人,来把那荷包捎”;华池民歌唱“ 南梁高来柔远河水长,天底下只有妹妹荷包香;割一下糜子弯一下腰,谁个不说咱俩好”;……这“故事”主要体现在以下表现形式里。
一、戏剧性的表达
庆阳主要剧种是秦腔(也有陇剧)。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流行陕甘宁青等地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活在秦腔戏曲中的庆阳人,口不离曲,谁都会哼唱几句乱弹。民间艺术家更把藏在心中的委屈、不平、好恶、美丑、愿望、理想,不便直接说出时,往往通过剪纸、香包委婉地表达出来 。 如剪、绣秦腔戏中的《窦娥冤》《杀狗劝妻》《铡美案》《花亭相会》《打镇台》《打金枝》……道出了相互意会、心知肚明的心事。这种表达方式又促进了技艺,交流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二、善良心灵的宣示
香包、剪纸不只简单地美化环境,装饰窑洞、房间、窗户,显示手艺,交流感情,一幅作品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有深刻的内涵,丰厚的底蕴,历史的渊源,心灵的密码,精巧的寓意。往往一个作品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绘出一幅画,揭示一方水土养育的文化。如祈福类的《驱云婆婆》《扫天婆》《独女栽棒棰》《送病娃娃》《燎疳娃娃》;祝寿类的《寿桃寿花》《五福捧寿》《八仙庆寿》《吉兽进宝》《添富兽》《刘海戏金蟾》《鹿鹤同春》《福寿如意》《龙人撒钱》《金童送宝》《必定高寿》;尽孝类的《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扼虎救父》《涌泉跃鲤》《亲尝汤药》《安安送米》;英雄类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武松打虎》《虎娃》《雄鹰展翅》;求子类的《鱼钻莲》《多秄石榴》《莲里生子》《老鼠啃葡萄》《葫芦笙》《虎头福娃娃》《麒麟送子》;祝愿类的《富贵平安》《事事如意》《和合如意》《吉象如意》《路路平安》《八如意》……这些香包(剪纸)无不打上心灵的烙印,体现民间艺术家一片良苦用心。
三、生活美的彰显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创造的真实记录。庆阳剪纸(香包)更是生产生活图景的心灵化。小到窗花,大到窑顶花、炕围花,以至大的香包挂件,小的绌绌(荷包),无不体现日常生活,农耕文化,天上人间,风雨阴晴,时代特色,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像表现生活的《守户犬》《喂鸡》《养猪》《猫吃老鼠》《耕地》《社火高亭》《赶集》《耍杂技》《回娘家》《对火》《燎疳》……以及多种团花、多种花草小品、多种动物角花、多种云勾勾、流水符号等等。方寸天地,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应有尽有,简直进入了艺术迷宫,目不睱接,让人洗礼心灵,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和启迪。
香包剪纸是一方水土养育的文化,源于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一个地方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中华瑰宝名至实归,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使命召唤,意义重大,影响极其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