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剪纸)之八——
说说香包(剪纸)中的蛙文化
曹焕荣
蛙为两栖动物,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泅水。是农业的益虫,种类很多。
青蛙只是蛙类的一种,却在民间艺术家眼里分外神秘,倍受爱戴,常精心刺绣在香包(剪纸)、马甲、肚兜、腰围、鞋头、鞋垫、针扎、烟袋、钱包等物件上,绣品(香包)背在娃娃的背上以图辟邪趋吉,护佑安康。香包(剪纸)中就有《蛙》《小青蛙》《蟾》《青蛙挂生肖》《五毒蛙》《蛙枕》《蛙耳枕》《五毒(蛙)肚兜》《线绌五毒》《虎食五毒(蛙)》《葫芦五毒(蛙)》《鸡戏蟾》《金钟扣蛤蟆》……
民间艺术为什么如此重视蛙,将蛙作为主要表现的题材之一?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因为香包(剪纸)是妇女们手口相传的文化,它的根一直可追溯到历史的深处,反映出古人对世界的微妙的认知。
这从文物考古中能得到印证。专家研究指出,蛙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半坡期到庙底沟期再到马家窑文化,“蛙纹”的整体风格是由写实走向抽象、最后走向几何与符号化,甚至于和当时的人形花纹混为一体,这或许正是“人”与“蛙”联系最为紧密的实证。 被视为生育和繁殖的象征,也代表着自然界的精髓和变化。蛙纹因这样的属性而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的纹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夏民族在文明初期极崇拜蛙与乌。在神话中,乌为太阳神,而蛙为月亮神。蛙是蟾蜍的一种,有金蟾,是三足大蟾蜍,为灵物。古代神话认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亮为蟾。《淮南子》云:“日中有弈乌,月中有蟾蜍。”著名学者易中天提出女娲的原型很有可能是青蛙,“女娲”实则是“蛙女神”。蛙是多子动物,是象征人的繁衍和物的丰收母体。黄帝氏族发源地的黄土高原的蛙图腾崇拜,也是出于蛙的超人类的繁衍功能。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由图腾崇拜向祖先神即天神崇拜发展,全兽形图腾也蜕变为半人半兽形的始祖。因此蛙被认为生殖崇拜符号,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怀孕的子宫(肚子)。在初民看来,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而且其繁殖力极强,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蛙代表强大的繁衍能力,是崇高生命的象征;蛙寓意女娲造人开天辟地,是世界上所有一切的来源。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古人就崇拜青蛙。夏商时,取虫圭为蛙,“蛙” 字被刻在甲骨上定格且流传下来,又取女圭为娃,指女人生的孩子。农耕文明时期,崇拜青蛙多与祈雨有关,俗语谓:“天雷动,蛙声鸣。”《春秋繁露》载:“春旱求雨,取五虾蟆”,意寓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籍库中最早出现在晋郭璞注《尔雅·释鱼》:“黾(měng),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 上古时一般称“鼃”(wā),也写作“蛙”“䵷”(wā)。《说文·黾部》作“鼃”,郑玄注《周礼·秋官司寇》:“玄谓蝈今御所食蛙也”作“蛙”,《汉书·东方朔传》:“水多䵷鱼”作“䵷”。
蛙善鸣,它的得名大概也是因为叫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蛙》:“鼃好鸣,其声自呼”。《汉书·东方朔传》:“土宜姜芋,水多䵷鱼。”《急就篇》“水虫科斗鼃蝦蟆”,颜师古注:“鼃,一名蝼蝈,色青,小形而长股。”后人改称青蛙,大概是因为常见的蛙皮肤颜色多为青色,居住在水边且善鸣。雄蛙口角的后面有一对声囊,叫声比较响亮。
历代诗词也多有蛙的描写,如: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宋曹豳《春暮》)“月明清风夜半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明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宋陆游《春晚》)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宋周密《野步》)“溪村杨柳好藏鸦,春水池塘已吠蛙。”(宋方岳《山中》)“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宋吴涛《绝句》)“有时白鹭窥鱼下,竟日青蛙伴我吟。”(宋贺铸《乌江广圣寺虚乐亭》)“鼓吹不须过野坞,青蛙雨后自能鸣。”(宋范祖禹《杂咏七首》)等等,写尽了文人闻蛙触景生情,独到的生活感受。
青蛙,在民间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优美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世上万物都会说话,上天嫌难以管理,决定只让一种生灵言语。于是准备了一种啞水和一种灵水,下诏天下万类来喝。由于青蛙长期生活在水中,深谙水性。便急着蹦蹦跳着去喝灵水,因为走的太慢,唯恐误了时机,正在发愁时,恰巧碰上了也去喝水的人。人见青蛙举步艰难,便把它背着上路。青蛙看人心底这么善良,忍着难受把不能喝啞水的秘密告诉了人。从此万物中只有人类才会说话。本来能说会道的青蛙由于主动放弃灵水让人喝了,自己并窜掇一切应召的喝了啞水,因此至今“咯——咯——咯——”还留有谁也不懂的片言只语的印记。故事有趣,朴实,生动,纯真隽永,寓意深刻,爱蕴其中,活脱脱道出了民间认为“月亮神”的善良、可爱、光明之处。
文物,典籍,诗词,故事,千流归一,异曲同工地说明香包(剪纸中的蛙文化)传世的意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价值,足以引起我们重视,值得认真保护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