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剪纸)之七——
虎气十足的庆阳
曹焕荣
庆阳没有老虎,偌大的子午岭林区只有华北豹、黑鹳、豺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庆阳却生活在虎虎生气里!
放眼庆阳香包,到处是“虎”:虎年吉祥,虎图,人头虎,辟邪虎,绌绌虎王,食虎五毒,猴戏虎,虎猴凤鸟图,双虎针扎,上山虎,杨香打虎……看到“虎娃”“虎妞”(小孩)虎头虎脑:戴虎头帽,佩虎香包,穿虎图马甲、虎头鞋,肩蹲小布老虎(艾虎),枕虎枕,额头画虎“王”,玩布虎、刺绣虎,唱《两只老虎》儿歌,走虎步……简直就像回到了人类稚气的爱虎,不怕虎,以虎护佑家园和灵魂的童年!
走进庆阳历史深处,看博物馆、北石窟寺就进了”虎的世界”,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出现了蚌壳堆塑的虎形象,在距今4000年前的石峁遗址中,也有以虎纹为饰的石雕图腾形象。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不乏虎的存在。在历朝历代铜、瓷、玉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北石窟寺第165窟窟顶西披就有佛本生故事——“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浮雕……

为什么没有老虎的庆阳,却有如此盛行的“虎活动”?仔细考察原来没有虎形体的遍地“虎”,不只写意动物虎,而是顽强地展现观念形态的虎,是黄帝族后裔虎图腾和先民崇尚虎、以虎形象作为镇宅辟邪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弘扬一脉相传的虎气,虎的精神!
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虎”象征勇猛、刚毅,被赋予趋吉辟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说文》曰:“虎,山兽之君也。”向来被称为“百兽之王”。《风俗通》:“虎为阳性,百兽之长”。因虎勇猛,为人歆羡,喜闻乐见,常用象征、比喻英雄好汉、威武雄壮者为“虎夫”、“虎士”、“虎贲”和“虎臣”、“虎将”;睥睨雄视称“虎视”;形势雄威称“虎踞”;豪雄人杰称“虎啸风生”;以虎威,文人创造了特殊的书体“虎爪书”,医家发明的一种健身术“虎戏”等。虎又是兵权的象征,古时“虎符”“虎节”为调兵遣将的信物;帅帐为“白虎堂”。《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白虎还被视为五灵之一( 麟、凤、龟、龙、白虎五灵,被视为瑞兽中的顶级存在),民间也当作瑞兽,借它的威猛勇武而镇宅辟邪,保佑安宁;亦为镇墓之兽,古墓前常雕有石虎。

民间又流传着很多虎故事。传说药王孙思邈去山中采药的路上,被一只老虎迎面拦住,想逃已不可能。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用这粗笨的扁担对付老虎谈何容易?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却张大嘴蹲在地上,以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情景震惊,缓缓地接近这头庞然大物,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替老虎除掉这块骨头,担心老虎因疼痛突然闭嘴,胳膊就会被咬断。想到扁担上的一个铜环,立即取下铜环放入老虎的口中将大嘴撑开,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老虎的血盆大口,迅速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药王取出虎口中的铜环,老虎得救了,不住地点头,似乎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唐人小说记载,唐乾元初年,吏部尚书张镐把女儿德容许给了裴冕的儿子越客,相约来年成婚。不料尚书被贬,疑女婿来年未必赴约。到迎娶那天,知越客正在赴约途中,尚书举冥(举办冥婚),忽有猛虎将姑娘衔走,迳直送到旅居处,遂得成婚。后来建有“虎媒祠”以纪此事,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丽动人的婚恋故事,给虎平添了几分吉祥意义。《风俗通》又云,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桃树下简阅百鬼,百鬼无理,多与人祸,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人们常以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用以辟邪驱祟。后来这一民俗演化成秦琼敬德画像,贴于两边门扇护卫,虎的辟邪作用便弱化了。劳动人民却将老虎当成神来祭祀,认为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能够消灾驱邪,保佑人们吉祥平安。
近年来,我市通过香包民俗文化节发动方方面面深挖香包文化底蕴,开发香包文化资源,发展香包文化产业,有力地助力了地方经济。大鹏香包有限公司(正宁)创制的立体小布老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峰)的多款式虎香包等数次展销欧美;“高原妈妈”培训班(镇原)带领妇女绣出新技术,好生活。他(她)爱虎,画虎,绣虎挂件,做虎香包,使虎发威,传播虎气,发扬虎文化精神,让庆阳的发展如虎添翼,虎气十足,龙腾虎跃,虎虎生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