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谢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咶噪,进入了梦乡。
王建的唐诗很美。他运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的想象描写了他眼前中秋节月夜并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月明人远情思深长的意境!
“暮云收尽益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宋朝苏东坡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这些唐诗宋词都是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课本里的内容,也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美文!这一切充分说明中秋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和春节并驾齐驱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亲人们团聚团圆、情长思深的节日。古人关于中秋节的诗情画意有很多也很美,这使得中秋佳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节一部分!中秋节在我的记忆和人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句歌词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正好我的生日是1955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而且1955年农历的8月1 6日正好是阳历的10月1日,也就是国庆节!所以我一生为我的生日而骄傲、快乐、幸运!
童年的记忆里每年的中秋节前前后后是我们家欢乐幸福热闹的日子,我自然是我们家在节日中的中心人物。
家的温暖源于团圆和亲情相聚,有时候家的温暖集中表现在传统节日里,中秋节就是其中之一,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某一种美食有关,例如大年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五月初五的粽子等等。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代表食品是"月饼"我们家乡把月饼叫"果献",是用来敬献給月亮的。一起敬献月亮的果品还有西瓜、苹果等,但是以"果献"为主。小时候我们的月饼主要是自己家做,也有买来的和亲戚邻居家送来的。玉家河镇子上有个专业做月饼卖月饼的老头,这老人家真像是在油锅里炸煳了似的,又黑又瘦,但是他做的月饼却是如雪花一样漂亮,人人喜欢,家家购买。八毛钱一个,太贵了,我们家只是咬咬牙买几个。为的就是中秋节"献月"或者"行门户(送给重要的亲戚)。"我们自己家吃的"果献"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好吃又实惠。母亲做"果献"分了几个档次,我们小孩和外婆吃的"果献"要好一点,还有送给左邻右舍的也要好一点。我们家好一点的"果献"主要是它的馅好一点。普通的"果献"馅是用枣泥做的。好一点"果献"的馅是用沙糖核桃杏仁等做的。大人们吃的果献的馅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枣泥红豆做的,还有一种更差一点,是用枣炒面做馅,枣炒面是把红枣煮熟和炒熟了的谷糠拌成渣晾干磨成炒面,可以直接食用,主要是用来抗饥荒的。但是把它包在月饼里好吃一些,这个果献内容简单质量差点,但是数量大点,村里许多人家都做这种"果献"!中秋节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娃娃的干粮就靠这个。孩子们上学路远,一整天回不了家,拿几个"果献"当干粮。中午到校园附近的山沟里摘点野果子,喝山泉水就当中午饭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的核心美食,文化标志,是歺桌上供桌上的亮点,但不是农历八月十五那天的主食。中秋节是个大节,大文化,关系每个村民的福祉,那时候,我们村的老村长是个老党员,群众观念很强,他曾经在刘志丹手下当过兵,还认得几个字,《三国演义》《水浒传》讲的一套一套。他特别重视村上的公益事业,包括逢年过节这些事。每年中秋节他主持,为中秋节,不,为村民们过好中秋节杀一头猪,那个年月的农村人一年也就吃一两次肉,中秋节就能吃一次,太感动了,过完年我们就开始念叨了,农历八月十三我们已经看到生产队让人把一口大肥猪赶到饲养场关起来了,我和润美争先恐后的跑回去报告母亲:"今年肯定要领牲的","领牲"是传统习俗中用杀牲祭告神灵的一种说法。母亲听了很高兴,还说下午她到自留地拔几个白萝卜回来准备饺子馅。我们家八月十五的中午饭就是饺子,和大年初一的饺子一样,甚至更香。我提出要到对面坡的苹果树上摘苹果,还要把那个大西瓜摘回来,母亲说西瓜让润海去摘,母亲担心我和润美力气小,弄不好,把西瓜掉到沟里了,地里仅仅留一个像样的西瓜了,就是留给八月十五献月。八月十四的下午我们一群小伙伴围在饲养场院里的老枣树下围观杀猪,等待分牲。老村长坐在一个土台子上,他是高高在上的总指挥,大家都听他的。一个长得像秃鸠似的长胡子老头是屠夫,还有三个光脊背壮汉是打下手的。我们围观,狗、猫、几只鸡、树上的几只山鸦和麻雀都来围观凑热闹!农村人干这些活很利索,需要费时费力的是他们必须把一头大肥猪分割成四十八份,我们村有大大小小四十八户村民家庭。这时候光头老会计出现了.这是全村一百三多口人的大管家,他是中师毕业,村民中唯一的文化人,因为家庭成份问题只能当农民,当个大队会计,也是村委会对他的照顾,他那个小小的、后脑勺却特大的脑袋很会算帐。他早就把每一家该分到的猪肉算好了,他念一家,称台上给称一份。念到我们家了,我赶快冲过去把手里的碗递给称台上的人。我们家分到二斤三两有肥有瘦的新鲜猪肉,我高兴极了。八月十五的早晨,母亲他们是平常饭菜,但是给我做了一碗面条,因为八月十六是我的生日,这碗面表明我们家已经开始给我过生曰了。面条上浇了肉臊子,还是肥肉做的臊子,我当然给润美也分一半面条。面条吃不饱,月饼管饱吃。中午就是饺子。全家人吃的香啊!吃完了午饭就等天黑,因为天黑了我们好献月、拜月。我积极献月的目的就是想吃月亮吃剩的那个西瓜。 
当然了,中秋节的核心意思也就是月亮给人类的象征:团圆!
我童年的团圆思想和概念与今不同。我的父亲自幼读书。后来参加赤卫队,也寻找过游击队,再后来加入了共产党。1957年春天父亲在清涧县一个水库工地的劳动现场因公而亡,年仅36岁。我爷爷奶奶就我父亲这一个儿子,爷爷奶奶都去世的早,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就依靠母亲抚养,所以我小的时候总是心里不踏实,缺乏安全感和底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团圆,我反倒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内心空虚寂寞并具有几份孤独和担忧。当然,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外婆、还有哥哥姐姐们会更关心我,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关心我还好,他们特意关心反倒使我眼泪汪汪的。当然,随着告别童年,当我进入少年时代之后,由于我的温和谦让,学习好一点,我和左邻右舍小伙伴始终打成一片。我们家的窑洞大,和我同龄的两个小男孩经常住在我家,每天晩上他们的妈妈只是隔着院墙问我母亲,她家的孩子在不?我母亲说"写完作业挤在一起睡了"就是中秋节我们也在一起,我们交换着吃月饼,我们一起躺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仰望星空,端详明月!传统佳节让我们快乐,小伙伴们也给我带来了快乐和温暖。
还有就是外婆晚年一直住在我们家,这是我们全家人最幸福的团圆。说到团圆外婆一辈子比较可怜!外爷1949去世,外婆外爷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都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解放后老大是四川的省长、后来是共和国第四任公安部部长,老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洲委副书记。我母亲的三弟是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老干部,勤勤恳恳,日夜为公,根本没时间回老家和外婆团圆过节,外婆年年盼月月盼,一辈子也没盼到。我记得1972年舅父一家回来老家和外婆过年。七十多岁的外婆高兴的忙前忙后,像小孩似的。可是腊月二十五,四川省委转来中央的命令:要舅父到云南侦破一个很大的案子。可怜的外婆一夜未眠,指挥我母亲和我们收拾准备红枣南瓜子小米等等家乡土产。第二天外婆三寸金莲步行七八里山路送儿子挤上一辆拉货大卡车走了。我扶着外婆回家。外婆一路上老泪纵横,过来过去只说一句话:“再也见不着了!”没两年外婆严重瘫痪,一切依靠我母亲和我哥几个照顾,直至1978 外婆去世,时任公安部部长的舅舅根本没时间回老家的。所以外婆晚年始终是我们家的核心人物。我们家是个没有男主人的家庭,而且我小的时候我们家是一个六口之家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在外婆和母亲的主导下我们家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邻居的几个老奶奶都是外婆的好朋友,一年四季,白天和晚上消闲的时候她们基本在我家,老人们在我家的小院里的老枣树下围坐在一起,聊着天、说说笑笑干着各自手中的活。外婆盘腿坐在纺车前,外婆的膝盖就是我的枕头。我和小伙伴们挤在外婆和老奶奶们膝下听老人们讲故事、说古今: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红军东征等等的故事都是外婆讲给我的。那时候我们家总像个小小的公共娱乐场所,红火热闹,后来我才明白,是聪明的母亲导演着我们红火热闹的每一天,为的就是让外婆和我们不孤单!每年的八月十五十六我们家总是过的红红火火,外婆在我们家天天开心!
起初我们家就是六口之家,加上外婆也就七口人。母亲很要强,在我父亲去世二十个月的时候,母亲就给刚满十八岁的我大哥润清成了家。那一年的中秋节我们家过的很隆重,我们的三个姑姑也带着孩子来到我们家,过完节还住了几天,在我的生日那天我带着二姑他们打了一口袋大红枣!大哥结婚后的第二年我母亲就抱上了孙子,后来在母亲的带领下我的姐姐嫁了人,我的三哥四哥也成了家!也就二十年吧,我们家由父亲去世时的一个很可怜的六口之家发展成为五个家庭,在母亲六十岁的时候,孙子外孙子就有十几个,因为我们都是农民都在农村,这时候我们家每年的中秋节团圆就很热闹了,母亲看到自己这么多的親人围在自己身边高兴的抹着眼泪说:“中秋节是团圆节,人多了,团圆更有意义!”母亲对我说:“你爷爷当年常说人多不算穷,真是这样!”晚年的母亲儿孙满堂,那年中秋节,已经退下来的三舅舅回老家看我母亲,三舅舅看到我母親四世同堂,我们家人丁兴旺,都很能干,也很孝顺,三舅舅感慨的对我母亲说:“你比我强! 你为咱妈养老送终。你儿女成行,里里外外二三十口子人,真不简单噢!”那年的中秋节是母亲的事业和我们这个大家庭最圆满佳节!是我永远难忘的一个团圆节!
中秋节,团圆节。这一天讲究亲人们在一起亲情相聚,但是这是人们根据月亮的圆与美产生了寄托亲情团圆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客观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外婆、我母亲晚年的时候曾有个想法:希望以外婆为核心的一大家的人能团聚陕北老家一起吃个团圆饭,照一张全家福,我对外婆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家在四川,一家在甘肃,一家在云南。而且他们三家的子女大都成家,各奔东西,在全国各地。”外婆听我这么说很失望,还有点生气。外婆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铺了两张报纸把她收藏 的儿孙们的照片摆在报纸上。我帮外婆找来相框,但是根本放不下!由此可见老人梦想团圆的心思有多重!这使得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中秋佳节的现实意义!当然,从外婆和我母亲晩年渴望以外婆为核心的、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大家子人团圆留念的想法使我加深理解了苏轼词中的后两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作者简介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