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与结局
冯宝哲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国祚达289年之久,共有皇帝21位,其中能够得到后世公认的杰出帝王只有3位,这就是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而称著的唐太宗、唐玄宗与唐宪宗。被人并称为“三宗”。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140年时间,被后世学者统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每个皇帝都要面对前任皇帝手中的烂摊子。经过肃宗(玄宗子李亨,在位7年)、代宗(肃宗子李豫,在位17年)、德宗(代宗子李适,在位26年)、顺宗(德宗子李诵,在位1年)四个皇帝,到了唐宪宗李纯,已经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了。李纯原名李淳,是顺宗的长子,顺宗刚上台几个月,由于经常害病,就禅位给宪宗,不久即逝去。唐宪宗上台,他所接手的实际上是祖父德宗时期遗留下的乱局。在德宗一朝,藩镇之祸极其严重,以至于最终演变成“奉天之难”的“二帝四王”之乱。但是到了宪宗一朝,这样的局面则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新继位的唐宪宗,接过了先辈削藩的衣钵。在其治内,展开了大力度的削藩。元和元年(806年)原夏绥节度使的外甥杨惠琳抵制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李演上任,并拥兵自立,要求朝廷承认。河东节度使严绶上表出兵征讨,宪宗准之,并诏令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一带)合兵讨伐,从东、北两个方向进行夹击。在强大的压力下,夏州兵马使张承金率兵斩杀杨惠琳,传首京师,顺利地平定了叛乱。同年,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阻兵自守,要求朝廷同意他扩大地盘,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宪宗不许。刘辟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宪宗旋即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高崇文克成都,擒刘辟,解至长安并族党诛之。取得了平藩的胜利开局。
元和二年(807年)夏,夏州杨惠琳、蜀中刘辟被平定后,藩镇极为恐惧,多数请求入京朝见。镇海节度使李琦也感到不安,请求入京朝见。唐宪宗立即批准。等到该入朝时,李琦上表声称身染疾病,请求延缓到年底再入京朝见。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宪宗也认为应行威令。十月五日,宪宗颁诏征调李琦出任左仆射,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琦不接受。宪宗削除了李琦宦爵及属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伐李琦。李琦被擒获,解送京师腰斩。使江、浙一带获得了稳定局面。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辖今河北大名一带)节度使田季安去世,立其子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田怀谏11岁,不能主军,其母元氏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兵马使,协助处理政务,但军中大事完全由家仆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屡次凭着个人的爱憎调动诸将,引起普遍不满。宪宗遂与群臣计议魏博对策,宰相李绛的分析说服了宪宗。他认为,魏博的田怀谏如不倚赖朝廷的援助而自存,就会立刻被相邻各道捣碎成细粉。所以不一定要用兵,是可以坐着等候魏博自行归附的。如果采取屯兵不动,蓄养声威的策略,严令各道挑选并操练人马,以待日后的敕令。估计魏博将领知道了朝廷的动向,很短时间,肯定就会有人出面投诚。到时候,只在于朝廷敏捷迅速地接应他们,看准时机,不吝封赏。则河北藩镇必然出于恐惧而争相投效。宪宗依策而行,派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屯集军队,训练士卒,对魏博构成军事压力。同时对田怀谏承袭节度使的请求不作回应。结果不出所料,朝廷的任命长时间没有送到魏博,军中将士焦躁不安。田兴入军府议事,数千名士兵拥田兴担任节度留后,田兴坚决不允,士卒围困不散,久之,田兴无法解围,只好与将士们相约:“不许冒犯副大使,严守朝廷的法令,向朝廷申报版图户籍,请朝廷派遣官吏治理。”大家都说:“遵命。”于是,田兴杀了蒋士则等十余人,迁田怀谏于军府外,上奏朝廷,请求处置。十月,宪宗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田兴对朝廷的恩典感激涕零,将士们则欢欣雀跃,兴奋异常。宪宗又听从李绛的建议以150万缗赏赐魏博将士,同时免除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税赋,使魏博军民欢声雷动,就这样“不战而屈人兵”完成了对魏博的收服。魏博镇的归附,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此后卢龙、成德两镇的归附实际上也是受到了这个影响,这就使得大唐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广大的河北地区。从而形成了“元和削藩”的重要拐点,使宪宗的削藩态势瞬间得到扭转。
元和九年(814年)彰义镇(即淮西镇,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攻掠。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发十六道兵讨伐淮西。初战失利,不少朝臣遂主张罢兵休战,宪宗在宰相斐度谏争下力主讨伐,斐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罢去宦官监阵。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将高霞寓战败,袁滋继任而懦弱无功,李愬自荐为隋(今湖北隋县)、唐(今河南泌阳)、邓(今河南邓县)节度使,生擒淮西骑兵大将李祐,迫李忠义降。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乘蔡州(今河南汝南)守备空虚,率军九千雪夜偷袭,吴元济毫无准备,束手就擒,吴元济叛乱遂平。平定淮西的胜利,对其它藩镇亦起了震慑作用,不少藩镇迫于形势,献地以表归顺。藩镇势力大有收敛,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处于优势,官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藩镇。
元和十三年(818年)因淮西平,成德(为河北三镇之一)节度使王承宗惧,求告于田弘正(即魏博田兴),请以二子为质并献德、棣二州,输租税,请官吏。田弘正为之奏请,宪宗准许归降朝廷。夏四月,魏博遣送王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忧惧,不知所为。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侍,并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受降,并遣左常侍李逊诣郓州宣慰。李师道在兵危巢倾的严重形势下,先降后悔。朝廷宣慰李逊至郓州,李师道大陈兵戈以迎之,继而表言军情不听纳质割地。宪宗决意发兵讨李师道。五月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自许州徙镇滑州。秋七月,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以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朝廷兴师讨李师道,韩弘惧,九月自将兵击李师道,围曹州。十一月,裴度指挥田弘正将全师自杨刘渡河,距郓州四十里筑垒,贼中大震。十四年春正月,韩弘拔考城。武宁节度使李愬拔鱼台(唐属兖州)。田弘正奏败淄青兵于东河。又奏败平卢兵于阳谷。二月,李愬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唐蓝陵县)。李师道军中兵变自溃。李师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郓城,捕索师道与二子置牙门外隙地,皆斩之。刘悟将师道父子三首遣使送田弘正营。弘正大喜,露布以闻。淄青等十二州皆平。唐王朝终于得以重现一统的大好局面。
除了取得削藩的重大成果外,宪宗在政治上更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从而励精图治,重用贤良,能纳忠谋,不惑群议,改革弊政,勤勉朝事,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在经济上整顿盐务、漕运,营田养兵,节缩财政开支,也采取了一些减轻赋税负担的措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唐室中兴”。后人对其评价很高,甚至认为“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如果把这种势头持续下去,唐宪宗有可能真正的振兴大唐,使唐朝再走向一个辉煌的顶点。可惜,他没有后劲,同他的先祖唐玄宗一样,没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药。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宪宗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此前还曾发生过一个平淮西碑事件,即在平定淮西之后,大臣们提议建碑纪念,于是宪宗便令行军司马韩愈撰文,历经三月,碑文写就,呈皇帝过目,碑文前半部分写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危害,中间记录了作战的具体内容,后半部分歌颂了皇上论功行赏,举国欢庆的场景。还掺杂了一些对皇帝指挥有度,调兵遣将的歌颂。碑文写得大气磅礴,堪称奇文。唐宪宗看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刻让人将其刻在了功德碑上。谁料这个平淮西碑却引发了一场争议。碑文问世之后,有些人表示不服气,以为当时虽然是裴度指挥,但是李愬是冲锋陷阵的人,以李愬为首的一小拨人,认为韩愈轻视了李愬的功勋,却把裴度写成了第一功臣。这块碑刚立好之后,就被李愬的部下给推到了。他们之所以敢这么狂,是因为李愬的妻子是宪宗亲姑姑宠爱的女儿,她好几次在宪宗面前,说碑文写得不好,轻视了李愬。宪宗本来觉得非常满意的碑文,碍于皇亲的面子,只好下令让翰林大学士段文昌另写,写成之后,把韩愈的碑文抹掉,刻上了段文昌重写的碑文。这件事韩愈所写本来无错,却因主将的争功被搞得大煞风景,从而也可看出宪宗在决断中的软肋。
唐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等到晚年在承嗣上便产生了太子问题。他原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但李宁早死,按次序应立被封为澧王的次子李恽,宪宗也有此意,且受到最为皇帝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的支持,但因其生母出身低微,绝大多数朝臣却主张立三子遂王李宥,李宥是郭贵妃的儿子,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升平公主。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支持者还有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最终宪宗不得不顺应朝议作出让步,于是元和七年(812年)李宥改名李恒便被立为皇太子。宪宗不想受到郭妃势力的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一直拒绝立郭妃为皇后。这就为他的最终结局埋下了祸根。
宪宗晚年开始倚重太监,并让其掌握了神策军拥有了兵权。而太监中又因支持李恽或李恒分为两派,与此同时,朝中也因支持的对象不同而分为两系,有一度支持澧王李恽的一派甚至在朝中占据上风。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日益烦躁,喜怒无常,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以致人人自危,皆惧非罪见戮,从而又导致宦官集团的两派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增加了身边人的不稳定因素。眼看着宪宗身体越来越差,宦官吐突承璀开始谋划废立太子之事。这个举动很快地引起对立一派的注意。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夜,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宪宗“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一代英主就这样突然灰飞烟灭了,享年43岁。五月,葬于景陵。
李恒登基,即为唐穆宗。尚在朝廷为宪宗治丧期间,他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宪宗归葬后,他越发显得没有节制。整天带着亲信随从狩猎取乐。他在位居储君期间,曾经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愁云消散。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对照,他对父皇的亲信和宠臣,分别处以杀罚贬斥。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他的以外都被尽数诛灭。他荒于朝政,奢侈放纵,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在位期间,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使得河朔三镇再度叛乱。他的政绩,几乎乏善可陈。长庆四年(824年)中风去世(也有服金丹中毒之说),在位五年,时年三十岁。葬于光陵。
唐朝历史上的“元和中兴”,可以说是中晚唐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后世史学界虽然有着很高的赞誉,但是从大的视角来看便会发现,唐宪宗力求振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遗憾的是,削藩以后他并没有采取措施巩固成果,扭转“安史之乱”后的颓势。国力民生在这段历史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与发展。实际上,“河朔三镇”选择归附唐王朝,很大程度上,是慑于一时兵威的结果。宪宗在位的时候,藩镇势力尚且能够受到压制。而在宪宗死后,藩镇势力则又迅速死灰复燃,卢龙、魏博、成德三镇相继反叛。所以说“元和中兴”是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在这之后,唐王朝逐渐默认藩镇的存在。已经完全没有力量再进行大力度的削藩了。藩镇的割据与宦官的专权,已使大唐患上了不治之症,丧钟已经敲响,谁也无力回天。因此,后世史学界称“元和中兴”后,到唐王朝彻底灭亡这段时期为晚唐。以至于,“元和中兴”最终成为了唐王朝一个短暂停靠的驿站,同时也成为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最后顺带介绍一下景陵和光陵的情况:
景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之金帜山,山形似一面展开的旗帜。陵系依山而建,封内20平方公里,座北向南,分内外城。朱雀门位于三合乡景陵村东北约400米处,现存华表一座(东侧),八棱柱形覆莲基座,高8 米。天马1对,通高2.8米,长2.6米,均完好无损,昂首挺胸,造型雄伟。鸵鸟一尊,(东侧缺)通高1.52米,宽2米。石马5对(西侧2尊,残),高1.6米,长2米。翁仲文武分列,现存文6尊,武5尊,文为拱手握笏,武为双手拄剑。石狮仅存东侧1尊,高1.7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竖“唐宪宗景陵碑”现存完整,并加碑楼保护。玄武门位于大孔乡王坡村西,石刻种类及数量,在五陵中排于前列。有石狮1对,高1.7米,长1.9米;石马3对(有牵马俑2)。小石狮1对,高0.9米,长0.8米;石虎1对,高0.9 米,长1.3米。青龙门位于翔村乡皇边村西,白虎门位于三合乡原家山村后,两门各有石狮1对。景陵内城外曾分3处竖立宋、元、明、清各代祭祀和修茸景陵的碑石40余通,被誉为唐陵碑林。民国时期,石碑多被国民党军队打靶击碎,今部分散落民间。
光陵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之尧山西岭,今翔村乡光陵村。封内20平方公里。陵地北高南低。朱雀门位于翔村乡新至坡,华表已残,仅存石柱数节。天马1对,相距70米,高3米,长2.6 米,造型雄伟。今石马、翁仲多残倒(部分埋于地下),其中1尊仲翁完好,通高3米,雕刻细腻。石狮1对,高2米,长1.5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唐穆宗光陵”碑,矗立于神道正中山下。玄武门位于东党乡狮子坡,从南往北,西边有1尊石狮,严重残损,高1.3米,宽0.9米,长1.2米。东侧石狮被当地农民,拖于村中,弃于涝池,现存。东西各有残石马2尊,还有光滑的基座,中间有直径0.3 米、深0.2 米的圆石槽。四周为线刻花纹。青龙门位于上王乡唐陵村西南。现存石狮1对,高1.7 米,长1.4 米,门墩石由6 块完整的青石方块组成,两边两块相距2.9 米,中间相距3 米,保存完整,为帝王陵中所少见。白虎门位于翔村后皇边村。现有完整的石狮1对,高1.5 米,长1.4米,附近有围墙夯土层多处,最厚达3.8米。两门阙相距41米。
景陵、光陵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熊静中 秦本云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兴民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