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散记
吴永鑫
漫步在公园里,顶着从西边斜射进来的金色阳光,感觉金灿灿的阳光在挠着自己的眉毛和额头。我找了一个没有人的树荫坐下来,这有一张木质的长椅,脚底下是人工的大理石铺成的地面铺设,右边的有一对母女在窃窃私语,她们的衣着很普通,是城市里常见的打扮,过了一会儿,她们母女俩打着太阳伞走了,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叶子、不碰到一片小草。
公园里的小草绿茵茵的,有点浅黄色又带着嫩绿色,我坐了许久,没有一只蚊子飞来,也没有一只苍蝇,这里的环境很干净,卫生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在上午,我或许可以见到公园里的工人在给花卉和草坪洒水,穿着制服的工人们带着皮手套认真地用喷洒型的水枪,对着宽阔的草地洒水,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
面前的树丛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似乎像一群被剃了板寸头的男学生,硬硬的叶子被太阳照得油亮亮的。油光斑驳,树丛上方蒸腾着被太阳焦灼的空气。柏油路面黑黝黝的,但是没有一点杂质,看上去被梳理得一丝不苟。环卫每天都会定时来打扫。这里的环境很干净,草是干净的,树是干净的,路也是干净的,看不见臭虫和蟑螂。
公园里种植着一大片向日葵和郁金香,下午的阳光拂过花朵的面庞,七彩的光晕轻轻地漂浮在空气里,紫色、橘红色、金黄色,点点滴滴变成了花园里的魔幻精灵。小公园的外面是城市,城市里静静地卧着小公园。
一片草地、一个湖泊,甚至一片荷塘、一座古式的凉亭,一片狭小的树林,一条漂满浮萍的小溪,就是一道风景线,这座城市到处都是精致的小花园,我们大家所生活的公共空间是一座花园城市。
漫步在大城市的花园里,耳畔传来的是阵阵鸟鸣,在这里听不见工业城市的咆哮,也没有马路上发动机的嘶鸣。走进来的你带着疲惫,可是走出去的你却收获了许多悠扬。
奇形怪状的广告牌,七彩斑斓的灯光,每到夜晚,这里就是一片星降的街角,记得许久以前,我在手机上听上个世纪的日本流行音乐《星降的街角》,那动感的节奏、扑腾着生命力的旋律,还有叫人听不懂的日语歌词,似乎这就是海岛国家现代社会的流行音乐。什么都不可以约束晚上的人群,当一天的疲劳结束,下完班、走出地铁车站的人们就涌进了商务中心的街区,在静谧的夜光灯下,约会、聊天,透过五光十色的玻璃橱窗,人们去购物。
似乎只有远程的归途是回来,可是在城市里的憩息,一样的回归心灵,使人们在这片街区畅享未来,释放自己的内心,诉说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街道上,有集装箱制作而成的小便利店,里面卖什么都有,治愈系的贴画、小巧可爱的发卡、装饰时尚的钱包。现代艺术风格的寿司店,厨房里冒着热气的火锅店,还有那些精致、迷人的服装店、咖啡馆,在夜晚点亮了城市的沉睡。当这片城市在安然入睡,回家的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街上的女孩楚楚动人,青春洋溢的新款白色短袖,搭配着潮流的裤子、运动鞋,结伴而行的姐妹们像一群可爱的兔子、驯鹿穿过彩虹屋,街边角的座椅上坐着一对对年轻的情侣,嘴角呢喃着情话,情侣手环让彼此的心丝丝缕缕牵挂着。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心灵寄托,是人间的灵魂园地,没有书店的城市,就似乎缺少了什么,这种因素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书店的缺失是其他条件无法弥合的。那正好像是文化产业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文艺小资的一份里程碑式的理想。
走在书店里,有一群埋头阅读的读者,他们徜徉在天花板的灯光下,听着音响里的音乐,安然地翻阅着淡雅的、米黄色的纸张,纸质书的文艺气息和纪念价值是电子书籍无可比拟的,有的书只有巴掌大小,有的书带着插画,有的书配着摄影集,书籍散发着诱人的味道。
有的孩子攒下零花钱买一本文学作品,作为童年的纪念意义之物;有的老人拿出退休金买一本读物,作为夕阳黄昏的落幕礼;有的青年争着赶着去买某某知名作家的签名售书。如果恰好到了节假日,书店里会有新书分享会和作家沙龙,大家原先熟悉的那个作家,正在手持话筒,给观众朋友们传授写作心得、社会感悟、城市生活,女主持人上了一把年纪,仍然那么气韵活泼,衣着时尚。
面对这个新社会、新时代,书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图书售卖,和以前的模式相比有了较大的创新,无论是营销模式还是经营理念,都有了跨越时代的变化,每一座书店的经营者不仅仅是一位单一的书店老板,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文艺的先锋者。书店越来越朝着书吧的模式去发展,在二十年前,我们内地的书吧规模较少、数量也较少,可是就现在而言,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书吧,我们不仅可以在里面读书、借阅,还可以喝茶水、喝咖啡,几个人坐在一起约会、聊天,甚至可以谈商业方面的业务。书店的光照、冷暖设施都非常人性化,装饰风格文艺浪漫。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鲁迅在叙事散文《早》里也写道,“三味书屋有三味,那就是梅香、墨香、书香。”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读书情有独钟。这篇散文被收录在小学的语文课本。
书店在过去的时代,总会成为了文艺小资的象征,可是在现在的社会,更多的书店扎根社区,让书店变得更有人间烟火气。当灯光点亮了屋子,一座城市的星光都会集聚在这里。读一本好书,会让人变得富有新鲜的生命活力,青春者如颂歌的青青子衿,指尖的时光河流,流淌着人们的情思。
我曾经去过上海的外滩新华书店,也去过南京的五台山先锋书店,在故城也去过三联书店、百新书局,每个书店有每个书店的特点,大型的书店富丽堂皇,而小型的书店精致典雅,可能只是一间屋子都会被主人装点成一座小小的微型书局。而我几乎是书店的常客,如果有好的散文集、小说、诗歌集、绘本,我会找一个寻常的座位,像一只小羊羔在青青草地上待乳一般,享受着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可以承受着生命的无聊乏味,语言可以记录生命的发芽与开花,还可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行走在阅读之前,思考在阅读之后,书籍摞在一起的的高度让城市迎接新的一缕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