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谈话录
文/任敬强
下午,同学来访。该同学是另一乡镇的教师,从教二十八载,在县域语文界颇有名气。爱读书,好写作,喜交友。来访目的,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正值叛逆期,平时少交流,观点多抵牾。
听同学叙述孩子成长的经历,他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很多心血,从小就耐心陪伴,精心培养。孩子小时,玩具任由买,图书随意定,可谓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上初中后孩子就与他水火不容,非暴力冷对抗。他感到困惑和失望。教别人的孩子效果都不错,出了不少大学生,可偏偏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却是力不从心。
听着他的诉说,我突然想到“医者不自医”这句话。能教好别人的孩子,说明他是很有能力的。可自己孩子偏偏不听他这一套。
“是否对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要求更严格?”
“是啊,感觉他比较聪明一点儿,所以要求更严一些,希望他将来能有所建树。”
“你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陪伴吧。”同学略思片刻,缓缓说道。
“孩子喜欢读书吧?平时孩子是如何读书的?”
“孩子经常会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买来读,刚上七年级的时候还主动买来《人世间》读呢,那时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
“我不是教育专家,对家教的问题看不深也看不透,但有这么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首先,孩子有潜力,整体素质不错,严格要求是没错的,但这个目标是与孩子商定好让他认同的,还是家长定下目标让孩子去执行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在人生方向上与家长没有达成一致,而要面对来自于家长的过于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讲,他们是不会服气的。凭什么别人都能玩一个小时的手机,自己不能?凭什么别人可以多看动画片,自己不能?凭什么别人能够出去玩,自己不能?……一连串的问题之后,接着便是孩子的屈从或者叛逆,等有一天孩子发现家长也没有想像中的神奇伟大之后,强烈逆反是不可避免的。我想严格要求的前提应该是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若没有有效沟通,得不到认可,管理无从谈起,家教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没有沟通的严格管理,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正向成长,或许还会将孩子推向家教的反方向。严是一种爱,但没有认同的严却是一种伤害。
“从家长在家教中的责任来说,‘陪伴’是正确的,我们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小制作,一起收集标本,一起搭积木,一起做实验,一起劳动……可以陪伴的事情相当多。可是将家教中家长的责任仅仅定位于陪伴,似乎少了点什么。陪伴哪些?怎样的陪伴?陪伴的程度如何?怎样评价自己的陪伴?这里面的值得说的地方好像不止一端。孩子写作业,家长在旁边看书是陪伴,看手机是陪伴,写文章也是一种陪伴,我们选择哪一种?孩子做小实验,我们在一旁看是一种陪伴,同孩子一起动手做也是一种陪伴,通过手机或电脑查找实验的原理并给孩子解释出来同样是一种陪伴,家长直接包办让孩子看家长做,也是一种陪伴,我们该如何选择?陪伴是个大概念,我想应该把它具体化,我比较认可赋能而后助推的陪伴。孩子能做的事,家长就不指导,孩子真正遇到困难了再适当点播助推一下,或许更有效。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我也有自己的一点儿看法的。孩子喜欢书,家长就买不少的书,将书摆在孩子的书桌上,立在书橱里,放在沙发上,这算是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吗?充其量也就是个初级阶段,不过大多数的家庭就止步于此。若要引导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形成习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比如孩子喜欢上了武侠小说,我们就不防将《金庸全集》都买来让孩子看,等他看到相当数量的时候,点播就不可缺失了。可以这样提示孩子:有没有发现,武侠小说有个套路,主人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死掉,主角遇到惊险的时候,一定会有奇遇,一定会化朽为神奇,完成人生的一次褪变。杨过如此,张无忌如此,令狐冲也是如此,其他主角也概无例外。这是武侠小说的套路,现实生活远远不是这样,若遇到小说主人公式的遭遇估计小命难保。所以,将武侠小说当做娱乐可以,当作现实就荒谬至极。只有接近于现实的历史,才演绎着世事的变迁。若孩子喜欢看武侠不妨将《明朝那些事儿》推荐给他们 。书推荐出去,更重要的活儿还在后面,要对书中的人与事进行适当的评价。怎样看待解缙,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胡惟庸、蓝玉的案件为什么会发生,王阳明有多牛……这些问题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引向深度阅读。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引导,可以百度一下,权当‘备课’。
“教育孩子是家庭的大事儿,是大事就要慎之又慎。‘惴惴焉如履薄冰’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