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冒说词:
《渡江云》双调100字,以周邦彦词为正体,另有陈允平的平仄韵两体。
《渡江云》写作要求较高,用字严谨,对仗复杂,领字句,拗句,叶韵都有。具体来说:一是上片第二拍第一句五字可以看作是上一下四句式,范词“骤惊春在眼”的骤字去声作领字,可以和第二句形成对偶(一般写成流水对),如周词的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陈允平的“正/长眉仙客,来向人间”。当然,也有词家不从,如吴文英的“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但我倾向于周词这里应该是领格。下片的第四句“指长安日下”是上一下四句式没问题,且是叶韵。二是关于对偶句,首先前面所说的上片第二拍如把其看作是领字句,那么就和第二句的四言句形成对偶。其次下片第二拍二个四言句是对句,第三拍的前七言折腰句中的后四字与第二句的四言句形成对偶。当然,也有人把上下片各二个七言折腰句都看作是隔韵去逗对偶句,这一点词家赞同的少。

渡江云•观图题趵突泉
强健
珠玑飞万斛,神泉趵突,喷薄水云图。听谁人擂鼓,一片轰鸣,印像大明湖。源流泺水,濯缨处、穿透形躯。洗耳地、不闻尘俗,心境涌虚无。
嗟夫。名湖空羡,鲁地神游,但殷勤如故。还记得、西秦鸣凤,东鲁醇儒。文章礼乐通真脉,漱玉词、轩稼精庐。遥致拜、深情化入诗余。
强健的这首《渡江云·观图题趵突泉》是一篇题图词。首拍起兴,“珠玑飞万斛”,“喷簿水云”把趵突泉的最精彩之处瞬间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个“图”字告诉我们这是从图上看到的,并与标题观图题趵突泉相呼应。这是眼观。第二拍前五字“听谁人擂鼓”,一个“听”字告诉我们前面是看,这是是听,动静结合,同时又掌握了周词的特征:用听字作领字,“听/谁人擂鼓,一片轰鸣”,句式结构化作流水,这里其实是作者的想象,图上怎么会有擂鼓轰鸣声呢?这就是作者的精明之处。第三拍前四字“源流泺水”进一步交代趵突泉的源头是来自泺水,后面的七言折腰句又与尾拍的前七言折腰句相呼应,动静结合,结句“心境涌虚无”承上启下。
过片“嗟夫”二字短韵句转接的很好,虽是虚字却从看图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不留痕迹。二拍前二个四言句对的连贯。三拍一个“但”字用词严谨,作领格妥妥贴贴。接着的三字领“还记得”把后面的“西秦鸣凤,东鲁醇儒”领得既恰到好处又十分工稳。唯一的就是有的字重了(当然这不是瑕疵,词允许重复字)。倒数一二拍的二个折腰句由眼前的图景引伸到济南山东(鲁地)之景,再联想到对孔孟礼乐和轩稼文章的礼拜之情,娓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有序,佳作!
渡江云·向晚(周邦彦)
张中山
倚阑频望远,群峰堆翠,高树向穹伸。
有参差村落,综错棋田,野径合平津。
沙鸥翔翥,风荷举、芳草成茵。
蝉唱里、灵霞宛宛,点染此黄昏。
如闻。近乡情怯,白发功垂,便乱些方寸。
说经年、潇湘弄影,楚越留痕。
可怜四十归来后,依旧是、苦为劳银。
都算罢、莫教负了金樽。
张中山的这篇《向晚》虽是旧作修改,倒也值得一读。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一风景如画的美妙场景。倚阑望远,满目群峰堆翠,应是初夏或盛夏的景色。二拍由远及近,“有”字作领字,后面对的工稳,把人引到眼前。沙鸥翱翔,风荷泻露,芳草成茵,蝉鸣黄昏,一派撩人景象。上片写景自然到位。
过片“如闻”转的中规中矩。可惜结拍“便乱些方寸”显得有些突了,结构上没问题,领格对仗妥妥。后面的二个折腰句不见大的缺点。总体来说,上片比下片写的好,下片虽是抒怀,但与上片的景色有些违和,调子低沉了许多,反差太大。如果情绪上能与上片结合起来可能更好。

渡江云·咏三角梅(周邦彦体)
温济汀(释童)
寒蝉惊柳树,声摧黄叶,飘落遇奇葩。却是梅三角,笑对西风,枝上展繁花。凋枯时节,仍盛装、蝶弄南华。春到秋、但知绽放,何敢逐残霞。
无他。云能远去,雁可高飞,尽纵横潇洒。惟自知、心中有宇,脚下为家。一生望眼虽方寸,献红紫、老赞庄夸。争日月、根之所即天涯。
释童的这篇咏三角梅从题目上是一篇咏物词。起拍“寒蝉惊树,声催黄叶”把我们带入秋景,“飘落遇奇葩”特别是“奇葩”二字将人又不自觉的引入下文。二拍没有落入周词的套路,采用的是一般的五言句式,特别提醒,我们今天着重要求的周体这里有点讲究,当然也可以不从。后面的二拍也中规中矩吧。顺便问一句,三角梅花期很长,通常要从当年11月开到第二年的6月左右,也就是从秋开到春末夏初,作者写从春开到秋,是为了倒装还是平仄安排?上片说的奇葩是不是仅仅说三角梅花期很长,当万叶凋零时它还盛装展繁花。如果仅是这点,是不是这个咏字就弱了。
过片“无他”转的自然。从咏花到抒情,结构上对仗工稳,领字句到位,折腰句前后呼应,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作者是老手,不用多说。唯一需要探讨的是下片感觉有点离了。你题目是咏三角梅,可下片的抒怀与上面咏梅其实联系的有点牵强。这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渡江云•秋意(周体)
明镜非台
霜天衰陌草,归鸿远影,秋水共烟霞。又池荷渐老,岸柳初凋,江畔舞蒹葭。菱鲜藕嫩,忙采撷、无意簪花。唱一曲,吴歌软语,醉了一汀鸦。
谁嗟。枫桥楚客,野渡渔翁,望斜阳西下。个中味、非烟大梦,似幻浮槎。且将岁月从容渡,把过往、远弃天涯。浑不怕、由他霜染年华。
作者的这篇秋意从题目上看应该是写秋,且落在这个“意”上。首拍起兴,“霜天衰草,归鸿远影,秋水烟霞”把我们带入秋境。二拍对仗工稳,但“又”字作领字,弱了,没有望,见二字好。三四拍描写到位,让人看到的确实是一派秋天的景象。
过片“谁嗟”承上启下,转的不错。二三拍的二个四言对句也妥切。尾结的二拍折腰句收的较紧。全词基本符合题意,结构上也中规中矩。需要指出的是上下片稍许有点头重脚轻,主要在二拍这里。今后需要注意。

渡江云·层林尽染时季
李文果
秋风吹大地,寒霜染叶,万木变朱红。看远峦耸树,近水游鱼,鹰翼展天空。层林上色,山腰上、几处行宫。迎客松、朝阳挺立,誓不畏强风。
相融。八方枫树,四处梧桐,尽涂颜出众。总赞那、春来浅绿,秋到殷彤。如今正值深秋季,迎风舞、笑对苍穹。晴日鸟、多姿展翼娇容。
这首《渡江云·层林尽染时季》是一篇写秋词。上片首拍交代时间:秋风吹,霜叶染,万木霜红,一派秋天景色。二拍首句采用的是上一下四句式,“看”字作领字,后面的二个四言句对仗工稳。三拍和尾拍二个折腰七言句中规中矩,五言结句“誓”作领字,符合要求。
过片“相融”短韵句承上启下。二拍的二个四言对句对仗也工稳。三拍前面的折腰“总赞那”三字可作三字领,后接的四言“春来浅绿”与第二句“秋到殷彤”形成对偶关系。尾拍刹的也好。
总体来说,这篇写秋词对秋天景色描绘得比较自然,语言流畅。唯一需要探讨的是,一般长调词通常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而作者的这篇写秋词通篇写景,就易出现景物过繁,物像堆砌的毛病。切记。
渡江云·湖光山色千岛湖
一之
一湖光万顷,清风徐拂,鸥鹭聚汀沙。那牧童横笛,惬意悠行,溪畔几农家。鸳鸯戏水,竟闲适、不慕繁华。弥望处,岸堤杨柳,水上逸芦花。
何嗟。韶华易逝,岁月蹉跎,别黉门下马。未央事、如今重拾,瀚海天涯。晨吟日撷无穷趣,更雅聚、诗赋俱佳。摇羽扇,轻舟明月蒹葭。
作者的这篇《渡江云》描写的是千岛湖的景色。作者没有说明是写何季节的千岛湖景象,但从上片结句“水上逸芦花”来看,似乎说的是秋天的景色。上片首拍起兴,“湖光万顷,清风徐拂,鸥鹭聚沙汀”把祥和的千岛湖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二拍前五字似乎也是采用的上一下四句式,“那”字作领字虽有点弱,但也说的过去,后面的“牧童横笛”与接着的“惬意悠行”上下连贯,化成流水。三四二拍的二个七言折腰句符合要求。上片通篇写景。
过片“何嗟”承上启下,转的很自然。下片从二拍起开始抒怀,通常的长调词写法。二拍前二个四言句对仗工稳,结句上一下四句式,“别”字作领字,可以。三拍前七言折腰句中的后四言与接着的四言短句,之间的连贯关系不太明显,弱了。最后二拍中规中矩,特别是尾拍结的比较好,同上片的景色描绘遥相呼应,点个赞。
渡江云·家乡秋韵
英歌
抬头遥望远,排空雁字,穿雾破云霞。见汀兰岸芷,江畔蒹葭,伴晚稻清嘉。莲蓬玉藕,待秋收、心里开花。常品那、浓浓秋意,闲听土琵琶。
须夸。荫榕别墅,画里农庄,又看斜阳下。随风飘、炊烟袅袅,闲暇烹茶。小康日子甜甜过,何羡那、富贵荣华。寻故地、密林下野人家。
作者的这首《渡江云》看题目是写秋,家乡的秋。上片首拍起兴,“抬头望远,排空雁字”,五字结有韵味。二拍前五字采用的是上一下四句式,作者原意是想与后面的四言句组成对偶句,但有点弱了。到这里,作者前面所写的都是秋景,接着的三四拍似乎开始抒怀了,二个七言折腰句,都带有想象中的喜悦心情。不能说不可以这样写,但这样写长调词就,显得头轻脚重了。
过片二字“须夸”转的自然。二拍的二个四言短句化为流水,没什么大问题,但接着的五言结句“又看夕阳下”,这个“又”字虽是去声,但不是一字领,整个句式为2/3句式或1/1/3句式,周词这里明确要求的是上一下四句式。这是从句式结构上说的,接下来的三拍前七言折腰句中的后四字,与接着的四言句,对仗还是弱。最后的二拍中规中矩,尾拍的结与题目和上片也相互照应。
总的来说,这篇写的稍有点乱,谋篇布局还要重新合理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