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八三)
杨浩然 偶然著
一八三、人是衣裳马是鞍
原来,沂蒙三线指挥部四年前就和八一厂合署办公了。
莲花山位于大沂蒙腹地,八一厂是首个破土动工、率先生产运转的企业,而周边又点缀着无数个军工企业,指挥部设在这里,便于协调指挥。
指挥部在三楼,设总指挥室、副总指挥室、办公室和会议室。办公室虽有四口,几乎占了整层楼,但办公人员除三个正副指挥外,工作人员包括司机小王也就三个。加上马三后,就成为七人团队了。
“首先祝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欢迎马总指挥领导我们为三线建设再立新功!”欢迎仪式在会议室举行,总指挥张大水率先鼓起了掌。
“我说大水同志,不是不让喊林副主席身体健康了吗?”马三问。
“嗨嗨,喊习惯了,下次一定改。”大水保证道。
“咱立个规矩哈,现在我只是一个兵,一切行动听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大家喊我老马就行了。”马三说“干革命不分高低贵贱、职务大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行了。”
“我反对。”大水说“论能力,总指挥非你莫属,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大家说是不是?”
“是!”大家异口同声。
“同志们哪,彭老总比我马三牛吧?为了三线建设,连他都身先士卒、甘当配角,何况我们这些马前卒呢。按部就班就行了,上级要得是结果。”马三说“废话少说,给我准备些资料。”
看完资料,马三打心里感到高兴,才短短四年啊,大水他们竟然指挥千军万马建了那么多三线厂。如: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976厂)、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945厂)、山东红旗机械厂(5823厂)、山东裕华修配厂(9354厂)、山东新华翻砂厂(9363厂)、山东半导体研究所(8070厂)、山东电讯二厂(8072厂)、山东机械修理厂(9439厂)、山东前进配件厂(9426厂)、山东民丰机械厂(9381厂)、山东工模具厂(9429厂)、山东光明机器厂(9347厂)、山东泰山机械厂(5808厂)、山东鲁光化工厂(2115厂)俗称802厂、山东省国防工业计量站、山东省国防工业中心医院、岱崮供电区等。
每个厂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厂都有一个军工代号,全部散落在群崮之间的峪、坡、岭、梁上。
根据上级指示,马上又要上一批民用工厂了,任重道远啊。目前,光这些厂就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了,接下来可能更为突出。
为了防止出现“人力资源荒”,马三决定,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以人为本,广收知青,解放农村劳动力,以便向新三线注入活力。”
为了不分散总指挥部精力,他决定这项工作由自己做,并很快获得了一致通过。
大水说:“目前,不光企业缺人,建筑工地上也缺人,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今后的工作十分不利,这样吧,让司机小王配合老首长工作,我们几个骑自行车就行了。”
“临时不用,用时我会申请的。”马三说“明天马家峪来一批上海知青,吃穿用住得提前准备,我走了。”
马家峪老槐树底下,人山人海。乡长马祥子率领老知青和广大社员组成的两个方队分列道路两旁。
不一会儿,两辆大客车满载着一百二十名知青缓缓驶了过来。两个方队纷纷举旗“欢迎”!婶子大娘们则挎着装满花生、大枣和鸡蛋的篮子凑到了车前。
车门开了,一群穿着肥大军衣的学生连滚带爬的涌下了车。
五婶一看,吓了一跳:“怎么来了一群小日本鬼子啊!”
一句话,引得大伙儿哄地大笑起来。可笑归笑,笑过之后,欢迎仪式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马三走上前去一一握手,并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这里大有作为”的欢迎词。
知青们嚼着花生、大枣,心里暖暖的。一暖,大衣就穿不住了,一个个扒下来挎在腕上继续听。
上海发的大衣,颜色接近军绿。但面料是斜纹布,比军装面料差多了,且纽扣也是民用的,有点不伦不类。大衣虽然厚,但穿着笨拙。
脱去大衣的知青们,身上仍着有绿斜纹单军装,由于孩子们营养不良,瘦小的骨架还是没把单衣撑起来。
来山东前,听说北方很冷,他们的父母就倾其所有,为他们各制了一身单衣和棉衣。
这是个票证时代,穿衣与其它消费一样,也是凭票供应的。
凭票供应始于五十年代,按人口领取布票,一年发放一次,有数目限制。
三年困难阶段,每人每年甚至才发一尺六寸布票。后来,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南方每人每年就领一丈六尺票了;北方需要做棉衣,就多分几尺。尽管如此,还是不够穿。于是,就只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了。
那时,举国上下一片蓝,唯一的时尚就是穿军装、戴军帽。
最困难的是儿子多的人家,儿子一到十五六岁,做父母的就开始积攒布票,为未来的儿媳妇每年攒一身衣服或一条被面或被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方订婚一般向男方要八身衣服和两铺两盖。而一身衣服的统一标准是七尺裤子、八尺袄。不管个大个小,统一按此标准执行。
有的人家,一时拿不出那么多布票,就四处张罗,甚至挨家挨户地讨要。好在,乡亲们仁慈善良,遇事都会相互照应,只要人家一张口,大都施舍个三尺五尺的。后来,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给儿子娶媳妇的,没有几家不釆取这种方式的。
由于布票奇缺,老百姓买布料时,专拣结实耐磨的买。比如劳动布、蓝色的又厚又硬的粗布、带斜纹的哔叽、咔叽等。
条绒,既结实又好看,但它除了布票外,还要凭证供应,每人只发八寸的鞋面布。不少人家说媳妇,给一身条绒的话,就得多家亲朋好友帮忙,把鞋面布凑成衣服才能完成。
夏天的衣服好将就,孩提时可光屁股;幼儿期可带小兜肚、穿小裤衩;等到七八岁上学时,家庭条件好点的或许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但大部分孩子多的家庭,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一个接一个,直到破得不能穿了为止。
而那些年长的父母们,艰苦朴素了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俭朴已成常态,过年从来不做新衣服。信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美德。实在不能穿了,也舍不得扔,还得把它拆洗后打袼褙做鞋底。
所谓袼褙,就是用白面煮成浆糊,把破旧的衣服剪成布块,用浆糊黏连成一整块厚布。这种厚布,可以做成布鞋底,鞋底要用麻绳纳,俗称纳鞋底。农村女人,一年要拿出很多时间纳鞋底,否则就没得穿。
相比之下,知青的形象可以说是比较潮的。下乡时,每个知青可以凭票买一定量的回纺布,上海的知青甚至还发一套服装,颜色就是这种很“潮”的军绿或土黄色。
实际上,近几年马三在连云港没少接待过北京、上海来的知青,知道他们爱穿绿军装显摆。所以,今天一大早他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了。往知青面前一站,就显出大将风度来了:“同学们,虽然毛主席把你们称之为知识青年了,可我觉得你们肚子里的墨水还不够多,劳动之余,还得加强学习,要活学活用,哪位出类拔萃,我奖他一身真正的绿军装,谁当了先进,我推荐他去三线厂工作。人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骄不躁,争做新中国的主人!大家说,好不好?”
“好!”
马三指了指北山根:“看见了吗?那儿是你们的新家,临时挤一点儿,想改变居住条件不是不可以,得自己动手。现在我宣布,每人每天至少搬三块石头,待积累到够盖房时,我亲自为你们盖新家。”
“好!”又是一阵山呼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