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年轻放映时
石广东
9月8日,到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参观三转一响博物馆,在一台长江—16型电影放映机前,张维杰馆长说:我们收藏的许多物件经过修理,已恢复它的基本功能。

刘效东教授打开放映机电源,片盘开始转动,银幕上出现图像,喇叭中播放悦耳的音乐。看着那精彩画面,听着那熟悉的歌声,我的心里激动起来,脑子里也在回放着年轻时的一幕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立集,从武汉军区政治部购买了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由我与在公社广播站工作的王艳霞负责放映,经常在村中心广场公映,也在封闭的供销社院内卖票,或到周围村庄包场放映;哪个村有结婚、参军的人家都包场电影答谢老乡亲。

那个时候,村里演电影,简直是文化盛宴,大人们奔走相告,小孩则早早赶到,欢呼雀跃;最兴奋的还是姑娘小伙,又有相约机会了。老人们就早早吃饭,坐在放映机两侧,说东家道西家地传播着村内新闻。还有人不时挤到放映机前问,今晚放啥电影?那时的感觉,很自豪!

后来,我被调到长山文化中心站工作。那影剧院是1980年公社投资三万元由原长山县礼堂改建的。设置坐席680个,新购了16毫米座式放映机。朱鸿林老师亲自书写“长山影剧院”并用红漆描绘在影剧院大门上方,成为鲁北地区第一处颇具规模的乡镇影剧院。当时的长山文化中心站设有办公室(站长朱鸿林、会计石广东)、文化组(含农村文化辅导、业余创作辅导、橱窗宣传、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由朱铁民负责)、电影组(含影剧院和流动放映组,由康守海、崔允璞负责)、副业组(由弹簧厂和照相部组成,分别由徐宗顺、孙利民等负责)。文化中心“以文养文”“以工养文”各项活动搞得风生水起;长山文化中心站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单位”,朱鸿林站长参加了山东省第一次农村文化“双先”表彰大会。

更难忘影剧院开演的那段期间,正热映《喜盈门》,来看电影的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为过,一天好几场,晚上还要加场;节假日和大集更忙。那应是长山文化中心站历史上最为红火的时期。由于电影精彩,设施条件好,十里八村的观众越来越多,有人买不到票,进不去,着急上火;也有个别人趁机生事,打架斗殴。印象最深的是:城里有个青年,经常不买票还带一些人强行入院,严重影响观影秩序。我让人把这个青年带到办公室,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劝诫教育;并告诉他:今晚你带来多少人,我个人掏钱为你们买票,以后谁看电影谁买票,每天我只给你留一张优惠票,绝不许再带任何人进场,凡在影院有闹事者你必须负责处理!从此,影院秩序好了许多。那些当年的“小青年”与我多年后相遇,也都恭敬地喊一声“石老师好”,我心里蛮是激动与欣慰。影剧院除放映电影外,也邀请省内外艺术团体来演出京剧、吕剧、杂技、魔术、歌舞等节目。

作者与淄博市魔术曲艺团合影(后右一)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40年,回忆起来就像在眼前。昔日辉煌的长山影剧院已被拆除,建设为商铺和金鹏广场。突然想起李清照的诗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刻,非常想念那些并肩奋斗,共创辉煌的兄弟姐妹们,非常怀念那逝去的青春岁月!怀念敬爱的朱鸿林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