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后子美文精选007
大山脚下
应孟先生之邀,去章丘东部寻古探幽。按高德地图指引,从高速路出来,往东,摆脱了车流不断的明刁路,倏地安静下来,感觉进入到了另一片天地。麦子经历漫长等待已吐穗集结,麦浪滚滚,大地上涌动着醉人的诗行;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摇摆着身姿,助推着初夏的满目清绿;往前看,长白山的雄姿已清晰可见,崇山峻岭,怪石嶙峋……像一块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们向它奔去。
沿着肠绳般的柏油路继续往前跑,几乎走到尽头,就要触及到大山的脚趾时,突然发现在开阔的山坳里静卧着一个村庄,在天地间自由地铺展,与无边无际的麦田零距离地对接,麦子黄了,等待着出嫁。我们本次寻古探幽的目的地——梭庄到了。因到的早,就坐在村头一块石头上休息。“加水吧?到家里去。”一位老者指着我身边的水杯问。“不用。”我本能地回应着,用惊诧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老者,头发几乎全白,宽宽的脸膛上写着慈祥。他亲切友善的话语,让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立刻对这里有了好感。 “你要等人,肯定要到村里的小广场。”按照老者所指,来到一处相对开阔的地带,四面全是房舍,在房子的映衬下,有一石拱门显得特别古老,经年的雨浸风蚀几乎把它染黄,四处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而与这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身旁矗立的大理石石碑,上面刻有一行金色的文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接着是两块长方形红色展板,写着一个个文化符号。
孟先生一行来了,带队的是一位瘦高个。握手寒暄后,孟先生指着瘦高个说:“这是原来的支书老李,今年76岁了。”
“啊!”我惊讶一声,因为眼前的男子,无论是身板还是貌相怎么也与一位老人联系不到一起,倒像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面色沉静,笑容灿灿。在李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无梁殿,后登文昌阁,再眺古街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看到了那昔日的辉煌。尤其是那完全用巨石砌成的无梁殿,石与石严丝合缝,没用一钉一木,从头到脚诠释着精细精美,门口左右的浮雕,活灵活现,透着生命的质感。只可惜,文昌阁只剩下平台。但在它正前方的方亭犹在,保存完好。此亭又名元音楼,顶部挂有铜钟,全部石刻而成,石面如绸似缎,朝东的两根石柱上嵌有对联:月淡重踈僧扣处,星光云影梦惊时。对联为凸刻,笔法灵动,线条虬劲,隽永大方,这是在充分理解书法意蕴前提下,二次创作的结果,也只有内心极度安静,把灵魂的感悟揉进线条后才会出现的效果。此时,阳光洒在石亭上,字字灵动,仿佛正在与我们对话,述说着创作过程。望着这些古老的建筑,思接千载,自然产生遐想:是啊,当漫长的农耕文明结束,当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我们还能制作出这种有血有肉有魂的物品吗?或许有人说这些旧物已无价值,应该拥抱世界、面向未来。可当丧失本源,而一味地追潮逐流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走得太匆忙,已找不到自我。
“这些建筑能保存下来,真是幸运。战时、文革没遭损坏?”我问。“要说一点没破坏不可能,文昌阁就是只有台没有阁了,但大多数建筑保留了下来。主要是沾了偏僻的光,要是在县城或镇上,早完了。再说这里民风醇厚,自古重文崇德。爱护文物已成为自觉行为”过了一会,李老先生又说,“本村大户李家,明清三代,七举人五进士,是这一带的荣耀。李家祠堂还能看到。”李老先生说到这里,指了指东面的山峦说,“当年范仲淹就在这里读书,那座寺庙也在。”
“范仲淹?就是留下‘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同去的于先生问。“对,就是他。”李老先生答。“哈,这里山清水秀,文脉强大,怪不得出这么多文人名士。”于先生说。据李老先生讲,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学出去的学生不计其数,仅博士生就有十几位,现任村支书就是一名回村创业的博士。只可惜支书外出了,没有见到他,但从村里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彰显出他报效家乡的理想。
“快看,有河。”于先生指着一条清亮的溪水喊。李老先生讲,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长年不竭。他又指着河道说,雨季时,河水上涨,几乎与河岸齐平。溪水清之又清,长长的水草在水中摇曳,那潺潺的水声,诉说着春秋过往。沿河东去,到了李家祠堂。它真的衰败了,浑身上下已找不到一点鲜亮,可它门前的那棵树——那棵从南国移植来的桫椤树,历尽700年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绿得令人惊叹,那浓稠的绿意盎然向上,散发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站在岁月的山巅回望,这棵树下,不知上演过多少家国情怀;这棵树下,不知有多少农人把自己的爱恨离愁倾诉;这棵树下,蒲松龄曾饮酒作诗,写出《聊斋志异》的“农人”篇章;这棵树下,几多农家学子明誓启程,奔向四面八方。
看着这树,这河,这古老建筑,我突发奇想,对李老先生说:“我有个思路,如果把周边的民房拆迁,突出这些文化符号、生态元素,自然就把远处的群山借来,打造出一个开阔的广场,把文旅的事做大做强,如何?”“早有这些想法,可在农村办点事太难。村子由过去的三千多人,萎缩成现在的一千多人,人气不足,很多房屋空壳闲置。别说村里没有钱,就是有钱也很难办。大家沉默不语。
再眺望眼前的大山,它也是沉默的。可仔细看去,阳光下山的毛孔开张,闪现出层层的光辉,一点点地向我们靠近。

李炳锋先生简介
李炳锋,笔名:金后子, 1962年3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顾问,山东诗人书画院副院长。济南周三读书会创始人。
著有《日月清音》《一年的光景》《大地的苍茫》《回望天涯》等八部散文集和《在天地间奔跑》《挤掉生活的水分》诗集。2014年散文《红旗渠畔的沉思》获首届齐鲁散文奖;2018年散文集《大地的苍茫》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诗歌散见各类报刊。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