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里的老师(一)
作者:张晓虎
清瘦高大,四方脸,浓眉大眼,标准的北方汉子,这就是我记忆里印象深刻的陶老师。媳妇去日本打工了,合同为4年。家里有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父母照管。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山里的学校教了几年书,后来调到了县东的一所中学任教。当过几年班主任,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多次获奖,好评如潮,有口皆碑。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
那年秋天,我调到了县东的一所中学任教,校长知道我爱写文章,也曾经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过,颇为赏识,就让我教初三的语文,一班和二班,三班和四班的语文课由陶老师担任。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熟悉,也是第一次担任初三的语文课教学,没有任何经验,心里真的有些慌乱。他是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房子在我的东边,并排,上学放学都要从我的房门前经过。每次见面,他都笑着打个招呼或是点头问好。那时,老师宿舍都是砖瓦房,单扇门,前后各有一个窗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很简陋。阴暗潮湿,甚至还漏雨。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也并没有感觉不好。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去问他,他很热心,总是面带笑容细心认真讲给我听。他比我大两岁,也算是同龄人吧。我一直称呼他“陶老师”,以示尊敬。他却笑着喊我“晓虎”,自然亲切,兄弟一般。那时候没有手机,他有事就过来敲门找我,我也一样。时间长了,我与他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挚友。他把过往中考复习资料借给我看,还给我讲了很多学校的事情,让我对这个新学校不再陌生。加上年轻人朝气蓬勃无所顾忌,很快,我就融入到了新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课余时间,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别的老师下棋,非常愉快。

临近中考时,他让我给学生出几套模拟试题,说这是学校的老规矩,每个初三科任老师都是如此,有加班费。那时学校没有电脑,试题都是科任老师查找资料亲自动手编写,然后,拿到学校印刷室复印。油墨手推的那种,很麻烦很慢,一不小心手上就沾染了油墨,也不好清洗。如今已经见不到这样的老式手推油印机了。我将编写好的初三中考模拟试题交给他,让他看后修改一下,毕竟他在这方面工作经验丰富。他把试题拿在手上认真看了一下,笑着说:好着呢,4个班一块印了,立即发给学生做!
去镇上监考时,他用摩托车带着我一同前往。他是当地人,和外校老师比较熟,吃完饭,便带着我去熟人房子里休息、喝茶。考试结束,又骑着摩托车把我送回学校,然后,急匆匆往回走。天已经大黑,乡村土路坑坑洼洼的,这让我非常感动,心里感到无比温暖,敬意油然而生。德才兼备者,方为真正的大好人也!

后来,我调走了,各自为生活工作奔忙,渐渐失去了联系。夜深人静时,往事随风而至,他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尤其是对于我的帮助,鲜活如初,没齿难忘?茫茫人海,一切都是缘,善心善缘,且行且珍惜。再后来,有一次我和他在县城的八云塔广场相遇,他看见我后喊了一声“晓虎”,我愣了一下,会是谁呢?扭头仔细一看,原来是他——陶老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笑容满面,清瘦高大,衣着朴素,精明干练。他说一切都很好,在县城买了房,妻子早已从日本回来了,开了一家服装店,当了老板。聊了一会儿,相互留了联系方式,便分开了。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天佑,真心为他高兴、祝福。
往事如烟,然而,记忆永存。偶尔回想一下,如品香茗,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作者简介:张晓虎,男,1971年9月20日出生,陕西省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人,现定居于周至县温泉路龙泉公寓。大学本科,党员,任教于周至县四屯镇四屯中学。上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后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于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6年加入世界华人作家协会;2020年加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曾经创办过二曲诗社,刊物《二曲诗苑》报,担任社长及总编。周至七中校刊《金合欢》报总编。出版诗集《火鸟》、《她的背影》;散文集《红尘万丈》。散文《美丽的乡村》荣获中央电视台“读书征文”三等奖;诗歌《怀念一条河》荣获“全国中老年诗画大赛一等奖”;诗歌《故乡的戏》荣获陕西广播电台“戏曲广播征文”一等奖;散文《父亲的收音机》荣获“滕王阁征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散文、小说、通讯、评论等作品常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全国各大网站文学论坛也有很多作品发表,尤其是“守望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站”发表作品较多。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