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何 征 战
作者:朱双顶
古人认为:“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左传》上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些都是古人对战争的看法,成为千古名训,表明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之一,战斗是要死人的危事,战场则是死生之地,结果是决定存亡之道。即使是这样,那又为何要征战呢?
古人认为,使用战争是帝王不得已而用之。《淮南子•兵略训》上说:“刑,兵之极也;至于无刑,可谓极之矣。”意思是,刑杀是战争达到的顶点,由此而达到没有刑杀,可谓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了。就是说战争是不得已而用的手段,以战止战才是它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古人心目之中,战争首先要讲一个义字,就是所进行的战争是义战。这被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成是,只有在外行三至的情况下才可以出征,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在“义战”这面大旗下,“救乱诛暴”就成了战争的最大目的,形成了最初的义战战争观。所以,《吕氏春秋》上说:“圣王有仁义之兵,而无偃兵。”是说圣德的君王为仁义而出兵,是不会停止的。《兵略训》上也说:“古之用兵,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意思说,古代国君发动征战,不是为了谋图他国的广阔土地,也不是贪图掠夺别人的金玉珍宝,只是用来保存行将灭绝的国家世族,平定天下的叛乱,而消除万民的危害。发动战争,是在“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最后才“制之以兵革”。对于这样的“义战”,大多是应邀求救而来,为的是保存行将灭亡的国家,战胜敌国不涉及他的百姓,只是废黜他的国君而改换他的政治,是得到众人的拥护的。这是商汤与周武王能够称王、齐桓公与晋文公能够称霸的原因。
这样的“义战”,也就成了敌国人民的救星,就像大旱盼雨、口渴求水一样。每当自己的国君干出不合道义之事,百姓就思念义兵的到来;每当国家遭受侵略而无力阻挡之时,国君就会求救别国派义军救援。对于为废黜暴君而来的义军,来到他的边境上,用不合道义来责备国君,用行为的过失不仁来责难国君,令其纠正对国人的不仁不义之为,就可以达到不发生战斗而能制止暴乱的目的,因为百姓思念义兵而来,义兵来了还有谁会去和义兵交战呢?对于为救援而来的义军,侵犯国一看到被侵国有了救兵,一般情况下也就打道回府而去了,因为他们也深知自己侵犯的不义,救兵而至就是他得道多助了,不可再战。
远古时期的这种“义战”,大约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远古诸侯之间的“义战”,就被“春秋无义战”的争霸所替代。但这种“义战”的思想还是深深影响后来之人。被传为历史笑谈的春秋时宋襄公,为争霸中原,与楚国在泓水边发生大战,当对方还未列阵成形时,手下人建议发动进攻被阻止,当对方半渡之时,手下人再建议进攻仍被阻止,等到对方列好阵再战时,结果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明知对己有利而不战,这是何也?这就是宋襄公受“义战”思想之影响,死抱“君子不乘人之危”迂腐教条所致。到了楚汉相争,韩信与陈馀之间发生的井陉口之战,又出现了类似的这种情况。战前,赵国谋士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远离本土有乘胜前进的势头,其锋芒是不可阻挡的。为此他献上堵截韩军粮道、困死韩信之计。他请求陈馀拨给他三万人,去抄小道截断韩军的粮道,用奇兵挡住汉军退路。只可惜赵军主帅陈馀,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而拒绝,致使赵军被韩信背水一战打得落花流水残败,自己身亡,国君被俘。
春秋之后,国君为何而战发生了质变,征伐他国,不是用来禁止暴力、消除祸害,而是用来侵略他国、扩张领土,“春秋无义战”从此改变中国远古战争的性质,就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战争舞台,有了伏尸流血、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时的孔子,周游列国用“仁政”去说服诸侯,怎么可能被接受呢?四处碰壁成了“丧家之犬”就是必然的了。到了战国时期,将这种不义之战发挥到了极致,七国争雄,合纵对连横,游说之士更没有义的底线,各诸侯国只有利的贪图,战争便成了吞并与反吞并的唯一之途。古代国君发动战争,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类仍是救乱诛暴,还有“义战”的影子,多发生春秋之时。像秦国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夺位。晋国公子重耳,为避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最后来到秦国,得到秦穆公的鼎力相助。穆公一方面派人到晋国联络内应,杀死晋怀公;一方面派大军护送重耳回国。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终于继位成功,成为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上位后,平定内乱,发奋图强,很快就将晋国带入称霸之路。后来,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大战,晋文公为感恩当年流亡之时,路过楚国受到诸侯般的款待,就退出已占领的有利地形九十里,以践行当时宴席上“退避三舍”之诺,而成为美谈,这也是“义战”思想在战场上的反映。
一类是抵抗入侵,是敌加于己,不得已而用之,这以战国时为甚。像齐燕之间反复发生的战争。燕文公二十九年,燕易王刚继位,齐宣王趁燕国丧之机,攻占了燕国十个城邑,后初苏秦出使游说还了回来。到了齐湣王时,齐国又乘燕内乱,派大军攻伐燕国,将燕国攻破,取得重大胜利,杀死燕君哙。两年后,燕昭王继位,发愤图强报仇,在郭隗千金买骨的说服下,广纳天下英才,最终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划齐,长驱直入,攻占齐国七十余城,仅剩下聊、莒、即墨,其余都归了燕国,几乎灭了齐国,报了当年破国杀君之仇。但到了燕惠王时,因燕惠王作太子时与乐毅有矛盾而报复,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逃亡赵国。齐国田单凭着即墨之城,利用换将时机,将燕军打败,收复了原来的全部城邑。燕齐两国就是这样你来我往相互攻伐,两败俱伤,让秦国从中渔利,最终都被秦所灭。
一类是因愤用兵,容不得受欺,一言不合兵戎相见。像秦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即为此例。秦国向东吞并,拿韩国试刀,没想到韩国还真不经打,其上党地区很快就被秦军切断,眼见得就要失去。韩王想,与其这样被秦军占去,还不与送给赵国,嫁祸于赵,让赵国去做替罪羊。而贪得的赵王,在平原君的“发百万人的大军去攻别国,逾年历岁,都不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就得到了十七城,这是天大的利,怎可失去呢”的蛊惑之下,竟然不顾后果地接受了。这让眼看到手的肥肉被别人抢占去的秦王,十分震怒,这才引暴了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赵军被秦军打得全军覆没,被坑杀士卒四十余万,差一点连都城邯郸也被毁灭。
一类是争霸称雄,以秦吞六国为主线,争战不休。像合纵对连横之战。到了战国的后期,天下之势已成强秦对东方六国两大阵营了。以苏秦、苏代等为代表的合纵派,活跃游说于六国之间,结成合纵同盟,以六对一,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以张仪、范雎、李斯等为代表的连横派,实施远交近攻之策,使用金钱收买、利益引诱离间之计,以一对六,瓦解合纵同盟,各个击破吞并。最终秦国实现了吞并六国、一统华夏的目的,建立起大秦帝国。
古代国君之所以要发动战争,细说起来多种多样,但总不离上述四类,总离不了“兵者,国之大事”之实。所以,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人们虽总是希望世上永远和平,可战争始终与人类不离不弃,这是由于人类总是在相争中存在不平衡所致,战争也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平衡的最后不得已的手段。所以,以练战而备战,以备战而待战,以战止战,就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人,我必犯人”的底气与保证,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
2023.5.22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