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助力孩子成长
文/任敬强
今天下午,从中心小学回到四中,刚进校门就被正在执勤的门岗叫住了。
“任老师,暑假开学时,我将孩子送到了XX学校,我担心孩子考不上县一中,所以将她转到了那个学校,据说那个学校上课时间长,从那里学习或许明年能考上县一中。”
听了她的话,我心头一震,这是最近以来我经常遇到,时常考虑的问题之一。经常在学校上班的门岗,最终选择将孩子送到其它学校去,她也对学校失去了信心?我站下来静静地看着她,然后开玩笑的跟她说了一句:“去吧,我是不会拦着任何一个孩子的,万一影响了孩子的前途我是吃罪不起的。反正你也不差钱儿……”
听完我的话,她尴尬地说:“其实我的日子过得真不怎么样,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是老二,老三明年上初一,老大上的是职业学院。家里的收入本来就不高,现在加上老二的开支,可以说生活比较困难,并非不差钱,而是很差钱。我只是想让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将来上个大学。”
门岗的想法是相当朴素的,当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可是有多少家长会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去赋能去助推呢?我问了门岗一个问题:“你家的课外书有多少?”她很费力的思考了一会儿说:“并不是很多……”然后用双手比划了几下,估计也就是有几十本书的样子。
“你说县城里的孩子一人会平均有多少本课外书?”
“估计会很多吧!”
“最是书香能致远,平时让孩子多阅读,家长多陪伴孩子阅读,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不少人强调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教不了孩子。其实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就不见得有多高,孩子之所以优秀,关键在于家长培养了孩子什么样的好习惯。”
有一些家长没有真正尽到家长的责任,认为将孩子送到优质的学校去就万事大吉了,把钱花到孩子身上自己就问心无愧了,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将孩子送到家长自己认可的学校去孩子就成才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如果做一份调查,就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数据。从薄弱学校转到优质学校的学生的升学率是多少?如果说优质学校的升学率为40%,从薄弱学校转到优质学校去的孩子的升学率是远远低于这个数的,甚至有可能会低于薄弱学校的总体水平。
真正促使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大的因素并非是学校,而恰恰是家长自己。我们家长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又怎么会关注孩子的读书呢?家长平时随随便便惯了,又如何培训出细致严谨的孩子?从这个角度出发,家长是必须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的。如果这门功课没学好,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孩子的成长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强调家长的作用并非是推卸学校的责任,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家校共育,倡导全环境育人,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各有自己的责任。各自的责任是不能替代的。学校所做的工作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老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家长主要做的应该是孩子的导师,而非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者。
“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为了孩子的成长拼一把吧。就算是家里没多少钱,也要试一试。”门岗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也能看出她的无奈与纠结。可教育是个长期的慢活儿,需要一步步积淀,揠苗助长式的助推,暂时来讲或许有个短期收获,要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就未必是件好事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时代在变,这历代传承的思想也要变吗?“忠厚”“诗书”,早就成了积淀在中华文化之中的基因,它从德与行两个方面锚定了家教的方向,只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被某些东西给掩饰住了,不易为人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