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本章节系徐和平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岁月》第二部分《下放农村》的一段关于毛主席逝世的一段细节描述之二。(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

九月的追思(二)
前来瞻仰的一些社员和知青怀着悲痛的心情进入灵堂后,他们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些小糕点,有三刀酥、有红糖果、有小麻饼,还有各式各样的饼干及糖块,他们一样一样的拿出来恭恭敬敬的摆放在老队长扛来的、临时作为供桌用的四条腿的桌面上。
二队长看到社员和知青自发的从家里带来一些灵堂用品,心里十分感动,并多次代表生产队向他们表示感谢。至此,祭拜的灵堂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布置好,二队长见知青们将带来的供品摆好后,喊来副队长及在现场的阿平、明光、刚子等八个人,按照男在前,女在后的队形排成两排,然后对着毛主席的遗像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也有个别老社员带烧纸的还为毛主席烧上一份火纸,磕上几个头。
阿平发现无论是鞠躬的还是磕头的,他们的眼睛都是红红的,心情显得很沉重。
这种在每个生产队都设灵堂的祭拜方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可能有千千万万个点,偌大的中国农村对祭拜也许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讲究,有的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种含有迷信色彩的讲究,但无论什么样的讲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广大农民包括知青,他们都是怀着各自对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朴素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感,去虔诚的祭拜他们心目中的红太阳——毛泽东!
看着陆续进出灵堂,个个面带悲伤表情的社员和知青,阿平心情显得非常沉重。阿平从记事时起,就知道中国有个毛泽东、阿平会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阿平会说的第一句英语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阿平还从书本中得知毛泽东,字润之,生于1893年,湖南湘潭人,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主编《湘江评论》重要刊物,1920年筹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阿平还知道毛泽东一生致力于推行中国式马克思列宁主义,致力于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他运筹惟幄,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让阿平不明白的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一上午的祭拜活动基本上快结束了,社员和知青们都还聚集在打谷场上,只是失去了往日的追打、喧嚣和皮闹,而是静静地倚在有阴凉的墙角或场地边上的树荫下等候着二队长的派工。
面对等候派工的社员和知青,二队长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他要求大家按照前天的分工各自继续干各自的活儿,同时,还要求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用实际行动寄托对毛主席的哀思。二队长安排好工作后,聚集在场地的社员和知青陆续离开场地。
这时,二队长走到阿平、明光、刚子面前示意他们进入灵堂,然后二队长严肃的对他们说:“根据大队会议精神,我们要安排知青和社员共同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守护灵堂,上级领导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你们三人作为知青代表参加守护灵堂的重要政治任务”。二队长接着又说:“当然,我们还要安排三个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代表和你们一起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你们有信心完成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吗”?阿平、明光、刚子三个知青一听二队长安排的是这样的任务,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他们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激动,三人铿锵有力的回答:“坚决完成任务”!
面对三个知青庄重严肃有力的回答,二队长满意的点了一下头。二队长相信安排给这三个知青的任何任务,他们都能完成的很好,他们是二队知青中最值得他信赖的三个人,不仅二队长对他们评价高,就是二队的所有老社员提起他们三人也是个个竖起大拇指!
与阿平、明光、刚子三个知青共同参与守护伟大领袖毛主席灵堂的三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分别是赵二师傅、强生师傅和周三师傅,应该说这三人是阿平、明光、刚子三个知青的老搭档。他们从上河工挖沟渠、拉楼板搞副业、收麦后夜间看场、到城区挑人粪尿以及一起挑秧耙地割草无一不是在一起共同度过的,他们与这三位老社员在一起干活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
这三位老师傅来到灵堂之后与阿平、明光、刚子三个知青做了简短的人员搭配和守护灵堂的时间安排,即阿平与赵二师傅一组、明光与强生师傅一组、刚子与周三师傅一组,仍然是收麦后夜间看场的人员搭配组合。具体时间是二十四小时轮流守护,分白天守护和上半夜与下半夜守护,下半夜守护人员第二天上午可以休息半天,二队长说时间一直持续到为毛主席开追悼会之日。
这天,阿平值的是夜里十二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的班,夜里十一点时,阿平放在一张旧书桌上的小闹钟准时响了起来,阿平一仰身坐了起来,打了半盆凉水简单的洗漱了一下,然后从旧书桌上将那台红灯牌小收音机放进了上学时用的黄书包中朝肩上一拐。
临出门时,阿平带着母亲晚上为他准备的一块大饼和一壶水(军用水壶),阿平已经盘算好准备在路上先解决大饼的问题。
九月的夜晚依然还比较闷热,昏暗的灯光下基本见不到行人的身影,路上比往日清静了不少,人们都沉浸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悲哀气氛里。
阿平一边走着夜路,一边吃着大饼,一双耳朵则在全神贯注收听着背在肩上的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有关毛主席逝世后世界各国首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评价。

阿平从收音机里得知联合国以历史罕见地速度在毛泽东逝世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联合国大会主席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毛泽东时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为“历史学家将会对毛泽东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影响做出估价”。
阿平还知道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也就是阿平出生的这一年,他老人家继《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发表二十七年后,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写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首词远离硝烟味,通篇充满着浪漫情怀!阿平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和平年代对故人的一种追思和怀念,那种亲人之情、战友之情、思念之情、浪漫之情跃然纸上。同样是《蝶恋花》的词,一个写得烽烟四起、金戎铁马、大气豪迈,一个则写得情真意切、牵肠挂肚、充满思念!
阿平有时在想毛主席怎么懂得那么多呢?政治、历史、军事、地理、文学等等,似乎没有他所不懂的。小时候,阿平最初是从《东方红》这首歌中了解到毛主席的,他知道毛主席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都说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他带领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战火与硝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阿平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领袖而经常被感动的热血沸腾、心情豪迈!
如今,自己敬重、爱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阿平每每想及此事或者每每听到收音机传出的阵阵令人伤悲的哀乐声,阿平都会止不住泪流满面!阿平时常在想自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沐浴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下,没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普照,就没有阿平的今天······想到这,阿平脚底的步子迈得更快了,就像战士去执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样!刚过夜间十一点半,阿平就到了生产队布置的灵堂边。
负责上半夜守护的是周三师傅和明光,阿平刚进入灵堂,周三师傅就叮嘱阿平:“灵堂内的灯要一直亮着,万一遇到停电,就将两支蜡烛点着,不能没有亮光知道吗”?阿平当时有些似懂非懂地说了一句知道了,然后周三师傅又告诉阿平放火柴的地方,最后周三师傅又有些不高兴的问阿平:赵二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来?
赵二师傅还没有来,阿平哪里知道?不过,根据阿平从家里走到生产队队部的时间推断,此刻离夜间十二点至少还有二十分钟,所以赵二师傅还没有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阿平对周三师傅说:“估计还有十多分钟时间才到交接时间,来,我们先抽根烟,兴许也就是一支烟的功夫,赵二师傅就到了”。阿平这话刚说完,就听不远处的田埂上传来了赵二师傅哼哼哈哈的干咳声。
明光看见赵二师傅刚跨进灵堂,就一屁股从铺在靠近墙根地面上的一层杂草上站了起来,有些迫不及待的说:“蚊子太多了,你们来了,我们就回去了”。赵二师傅见周三和明光都站了起来准备要离开的意思,也就失去了本来想与他们说说话的念头,左手一挥说:“回吧,回吧,明天白天还要干活,回去早点休息吧”。说完这句话,赵二师傅便不再搭理他们。
周三师傅和明光离开后,阿平便与二赵师傅倚墙坐在了铺设在地面的杂草上,开始了在中国好多农村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守灵任务。由于这项任务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所以在灵堂这个特定环境下,除了缅怀和追思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外,谈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恐怕都是不太适宜的。
阿平明白这一点,所以悄悄地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来。赵二师傅似乎也明白这一点,简短的跟阿平寒暄几句,便不再言语,一改往日无话不谈,滔滔不绝,问这问那的习惯。
阿平与赵二师傅并排坐在地面铺设的杂草上,赵二师傅从别在腰间的旱烟袋里捏了一小撮旱烟放在自己用刀片裁好的卷烟纸上,两手轻轻一卷,一支喇叭型的卷烟便成型了,赵二师傅掏出火柴“划”的一声点燃后,整个灵堂内散发出阵阵浓浓的旱烟味。
寂静、寂静、寂静,在这个九月的夜晚,在这个靠近城市不太远的农村的一处牛房改为灵堂的破房子里,一盏昏暗的灯一直在亮着。
此刻,阿平忽然想起周三师傅叮嘱自己:灵堂的灯要一直亮着,万一遇上停电一定要点燃蜡烛的话语。阿平不知究里,便小声的问赵二师傅:“灵堂的灯为什么要一直亮着”?赵二师傅听阿平如此认真的这样问他,就对阿平讲了一个传说。
赵二师傅说:“这是我们中国好多农村的一种风俗,老人过世了,在灵堂内一定要点亮一盏灯,无论是油灯、电灯还是蜡烛,总之要一直点亮,据说这是为刚过世的老人照路用的,有了灯,过世的老人就能很快找到进入天堂的路,明白吗?阿平”?阿平听了赵二师傅的叙述,似乎更加不明白了: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指路明灯,是灯塔、是舵手,他怎么会找不到路呢?

阿平带着这样一个疑问静静地望着用浆糊粘在墙面上的毛主席的遗像,阿平怎么也不相信作为一个世界伟人、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他会在去世后找不到通向天堂的路?阿平认为赵二师傅讲的这个传说迷信色彩太浓,而恰恰相反毛主席是最不相信迷信的,他时常要求他的人民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所以,阿平认为没有理由一定相信赵二师傅的话。同时,阿平也相信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还是月黑星稀的夜晚,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他都能随心所愿的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得了他,无论是活着还是离去!
至于刚刚赵二师傅所说的这个风俗习惯,不过是每一个活着的人为了寄托自己对已经故去的长者的一份哀思而表达的一份美好的愿望罢了!想到这,阿平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赵二师傅自卷的一支旱烟抽完后,灵堂内浓浓的旱烟味逐渐散去,灵堂及整个夜空显得非常安静,静的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有偶尔从灵堂周围的沟渠中、池塘内传出的几声蛙鸣,方显得整个旷野出现几分生机!
阿平见坐在自己身旁的赵二师傅这会儿一直没出声,而且看上去好像有些发困了,而阿平一时又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话题来聊,此刻,阿平忽然想到了收音机。
阿平从书包中取出收音机后小心翼翼地对赵二师傅说:“师傅,你要是不困的话,我们就听听收音机好吗”?赵二师傅有些惊讶的问阿平:“能行吗”?阿平肯定地说:“能行,所有的娱乐节目都已经停播了,现在播的都是世界各地以及中国各族人民缅怀毛主席的各种纪念文章,我们听听也好了解一些国际国内大事”。赵二师傅一听,便有些迫不及待的吩咐阿平打开收音机。
果然不错,阿平将收音机打开后各个波段都是连篇累牍的广播世界各国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文章,其中美国《华盛顿邮报》以《中国农村:在哀乐声中恢复辛勤劳动》为题,全面报道了中国广大农村农民怀着悲伤的心情,化悲痛为力量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的报道;托尼斯《晨报》以《把中国变成一个伟大的国家》,讴歌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和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
阿平还从广播中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公布后的15分钟内,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一些主要通讯社都及时报道了毛泽东逝世的新闻。紧接着,世界各大媒体发表和转载了大量赞扬毛泽东和介绍毛泽东革命事迹的评论和文章,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报纸甚至用十多个版面连续刊登介绍毛泽东的文章和照片。

坐在一旁一起收听广播的赵二师傅看着阿平正在聚精会神地收听着广播里的报道,便有些疑惑的问阿平:“你在家经常听广播吗?听了以后能记住吗?你们有文化真好,不像我们这些农村人,这边听了,那边就忘了,哎,将来要能重新托生,一定要多读点书,做个有文化的人”。看着赵二师傅说话时的一脸真诚、羡慕的样子,阿平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不过,阿平从赵二师傅隐隐约约的话语中似乎听出了赵二师傅不大想听广播了,于是,阿平便关闭了收音机。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赵二师傅说:“阿平啊,你要是困呢,你就先眯一会儿,等会儿你再换我,我们轮流值守你看行吗”?阿平说:“师傅你要是困了,你就先眯一会儿,我不困”。赵二师傅刚眯了一会儿后,就开始打呼噜了,而且还一声比一声重,有时重的连灵堂外沟渠中的蛙鸣声都被盖住了。
阿平真的非常佩服赵二师傅在任何场合都能睡得如此香甜,这一点阿平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到。阿平知道为毛主席守灵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既不能离开,又不得不承受蚊虫的叮咬。
阿平就这样坚守着,一双手不停地拍打着被许多蚊虫叮咬的身体皮肤部位,这些部位的好多地方都被蚊虫叮咬的鼓起了一个个红疙瘩,而且这些红疙瘩奇痒难受,往往是这边正在抓痒痒,那边又被蚊虫叮咬上一口,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
阿平此刻似乎明白二队长所说的守护灵堂任务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还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艰巨”二字之含义所在了。
这时,阿平忽然想起白天守护灵堂小组在安排谁值白班,谁先值上半夜班和下班夜班时,强生师傅为什么第一个举手执意要求先值白班的意图了。原来这里还蕴含着这么多的、事先难以让人预见的弯弯道道。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二师傅和周三师傅就不及强生师傅的心眼转得快,当然,阿平、明光和刚子三个知青就更加弄不明白强生师傅为什么执意要求先值白班的意图了。
阿平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强生师傅,说他足智多谋,似乎又有点过了;说他老奸巨猾,似乎也有点过了,阿平最后还是折中一下称强生师傅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好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个角度讲,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就能有预见性地预测到做这件事之后而会引发的其他一些问题或事项,这就是聪明,这就是有计谋,这就是拥有他人所不及的过人之处。
阿平想到此,似乎觉得蚊虫也没有那么多了,皮肤上的疙瘩也不那么痒了。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阿平此刻非但没有一点困意,反倒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几个蚊虫又岂能奈何于他?阿平想既然不能随意离开灵堂,赵二师傅又在呼呼睡觉,自己何不打开收音机将音量调至最小,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有关缅怀毛主席的报道呢?
收音机打开后只听“嘟、嘟、嘟···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整”。收音机报过时后,阿平以最小的音量开始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有关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相关文章,赵二师傅则继续打着他那一声高似一声的呼噜,可谓两人是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直到东方夜空开始泛白时,赵二师傅的呼噜声才开始逐步的回归平稳,且声音也开始逐步地降低,过了几分钟后,赵二师傅突然站了起来,两只手直按眼睛揉,好像还没睡醒一般。阿平看着赵二师傅站在自己身边直按眼睛揉,就对赵二师傅说:“师傅,不行你就再睡会儿呗,你睡你的觉,我听我的收音机,咱们各取所需你看行吗”?
此刻的赵二师傅才发现阿平一直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在聚精会神的收听收音机呢!听了阿平的话,赵二师傅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那怎么行?阿平,天都快亮了赶快关掉收音机好好眯一会儿,灵堂由我守着”。
阿平虽然关了收音机,却没有一点困意,阿平总觉得能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守护灵堂,尽管是生产队设置的灵堂,那也是广大贫下中农对自己的信任、那也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光荣。
就这样一连几天,阿平都是在一种虔诚的心理作用下度过的,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阿平都能做到准时到岗,阿平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

作者简介:徐和平,江苏连云港人,从事多年宣传工作,做过特约记者、报刊编辑,以及当地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在诸多报刊发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报道、摄影作品等。涉足网络诗刊公众平台后,做过诗歌网刊编辑,在多家诗歌网刊发表1000余首(篇)诗歌和散文。同时有诗歌作品见诸报刊,或被入选各类诗歌选编(集)、偶有诗作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