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朱毓华老师
高增荣
1982年元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航天部067基地7171厂子校工作。7171厂是067基地一个分厂,位于距凤县县城约四十公里的唐藏沟里。这里山大沟深,生活很不方便。
7171厂子弟学校就设在一个山包的下边。学校规模不大,我所在的政史地教研组加上我共有四位老师,教研组长是朱毓华老师。朱老师那时40岁左右,中等个子,留着一个中分的剪发头,面目有点清瘦,额头稍大而光,一看就是一位朴素的大姐的样子。
右是朱毓华老师,左是宫玉珍老师
朱老师对我这个刚走出校门、初入教坛的新教师,很是信任和放心。她从不干涉我的工作,总是用鼓励和信任的眼光和语言,给我以帮助和力量。由于她的"无为而治",使我有很大的教学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信奉的教育思想,以及自己的教学思路,安排和进行教学工作。
朱老师是一位热爱教育、敬业爱生、责任心很强的老师。她诲人不倦、勤恳工作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可以说,我在7171厂子校的近三年教学实践,为我之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取得一些教学成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朱老师的信任、支持、鼓励和影响,分不开的。
朱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她对我在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帮助,令我今生难忘。
我刚到厂里,面对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封闭的深沟大山,感到很憋屈,很不适应。厂里人吃的蔬菜和副食品,靠供应科派车从宝鸡和天水拉回;若遇到大雪封山或暴雨冲毁公路,蔬菜和副食品就会断供。每到冬季,吃的蔬菜大多是白菜和土豆,生活甚为艰苦。尤其是我们这些单身,长期吃大食堂,饭菜品种单调,寡淡无味,每顿饭只是为了生存而填饱肚子,没有一点享受美食的乐趣。
朱老师看到我生活上的困难,她会不时地帮助我。过端午节时,她给我送来了她包的粽子;过中秋节时,她会给我送来月饼。粽子和月饼,今天的人们可能认为这算不得美食,但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生活刚刚好转的时候,它绝对是较为珍贵的食品。朱老师把这些美食,无私地送给我一个初来乍到的青年教师,她的热情大方,每每令我心生感激。

航天部067基地7171厂子校第四届田径运动会教师合影 高增荣摄
大食堂饭吃腻了,我就弄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偶尔做点小锅饭,改善一下生活。记得那是我在唐藏沟里过的第一个冬季,天气极为寒冷。我得了重感冒,发热发冷像筛糠,浑身没有一点劲;不想吃饭,闻到油味就想吐。那时我一个人住在学校的广播室里,感觉很难过去,索性连房门都没有关。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了两天,才有所好转。这两天,朱老师和教研组的老师来看我,给我送来了龙须面和鸡蛋,并给我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我吃着热面,流着热泪,身体内产生了一股暖流,旺盛的生命力又回到了我的身上。
1983年秋季,由于我妻子考上西安师范学校读书,我母亲生病,我一岁大的儿子无人看管,无奈,我将儿子带到了厂里。我这位男单身,白天把儿子送到厂托儿所里,然后去学校上课。厂托儿所条件有限,不给孩子管饭。我和儿子的三顿饭要靠我用蜂窝煤炉子做。由于蜂窝煤炉子火慢且很不稳定,有时会灭掉,重新生炉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加之本人是生手做饭,效率非常低。每顿饭做好后,先给儿子喂着吃;待儿子吃完后,我吃的都凉饭。若孩子发烧,我就更狼狈不堪了。就这样,硬着头皮挺过了一学期。
这一学期,我每天上下午上班都会迟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倒是不能含糊的,也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其他活动就很少参加了。我对自己这样的表现,心里很难为情,过意不去。朱老师作为教研组长,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不满意的话,也没有在我面前表示一丝一毫的不满情绪。她总是态度和蔼地跟我谈工作,她十分关心和同情我的困难和处境。
1984年秋季,我突然感觉心脏不适,回西安治疗。在医院检查化验时,不知怎么搞的,化验结果显示,我肝功表面抗源阳性,使我很为紧张。尽管在以后的多年多次化验中,一直正常,说明医院这次化验确实搞错了。但在当时,却给我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我给厂里提出调离的申请,厂里和子校同意放行。当我和弟弟去唐藏沟搬行李时,朱老师在家里做了一桌菜,请我和弟弟去她家吃饭,为我饯行。在沟里供应较紧张的情况下,朱老师准备一桌饭菜,也并非容易之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她完全可以不这样去做,可她却偏偏要这样做,可见她是一个非常厚道的重情义之人。
我离开凤县唐藏沟里三年后,7171厂从凤县搬到了长安县子午镇。7171厂与彩虹厂有了业务关系,朱老师的爱人吕师傅常来彩虹厂出差,我们又接上了关系。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那时是六天工作制),吕师傅带我和儿子去7171厂,我给他带了一份厂里发的带鱼。晚上,我和儿子住在朱老师家里。吕师傅买的糯米糕,朱老师精心做的晚餐,我儿子很爱吃,竖着大拇指称赞不已,逗得我们发笑。
后来几十年的日子,我们都在忙碌中度过。尤其是我进入中年之后,工作、家务、孩子、老人等诸事缠身,我们的联系中断了。
2018年9月的一天,我在北京与原7171厂子校的书记赵振堂兄和英语教师祁海瑞小聚时,小祁告诉我们朱毓华老师去世了。我听后心里一震。回到家里,当我给我爱人说时,悲从中来,不禁泣泪俱下,悲痛难抑。
我常想,朱老师为什么对我这个初出茅庐,贫困的青年教师,如此地关心、爱护和帮助呢?我能给她干什么呢?实际上我给她没有一点帮助和回报。是朱老师的淳朴、厚道、热情、无私、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促使她这样做的,这就是她的平凡和伟大!这就是朱老师,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2023.9.9
作者简介

高增荣,陕西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