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退休教师的生命之笔,
用文字记录到了怎样的
人文本真与生命本源?
——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在邳州市举办黄兴洲文学作品研讨会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人文邳州群贤毕至。为祝贺黄兴洲老师新作品集《情未了》等付梓成书,更好地研究推广黄兴洲老师的写作经验,表彰黄老师正心、正念、正文风、正能量典范事迹,树立爱国、爱家、爱协会、爱人民的学习榜样,进一步推动我市基层文学创作取得新成就,2023年8月20日上午,黄兴洲文学作品研讨会在邳州市举行。研讨会由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部分老师和邳州市文学文化界的部分老师济济一堂,齐聚在传奇书画院,如响应答,百家鸣唱。
铜山区文联主席徐虹、丰县作协主席朱群英、徐州市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景陶,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郝金春,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徐州市春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李坚强,邳州市作协副主席吴作礼、邳州市老年书画协会秘书长鲍峰、邳州市文联原副主席杨光正,资深新闻工作者、大榆树专业委员会顾问张恒成,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铜山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室主任汪敏,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冯艳春,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铜山区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吕继传,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单克锋,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委会主任兼副会长张尊浩、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妇联副主席兼副会长 郎海侠,铜山区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党支部副书记、著名作家段世才,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大榆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波涛,著名作家苗磊、王永平、安月兰,著名摄影师、年逾八旬的王维恒老师等。
写自己的文,走自己的路,干好有意义的事
黄兴洲
各位领导、各位会员、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大家冒着酷热天气,来到这偏陋小巷里参加我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令我感动,诚恳地感谢大家光临!
《情未了》一书是《踏遍青山》一书的再版,第一次出三百本没够赠送的,想想那么粗糙的东西能让那么多的人喜欢,心怀愧疚,于是又重新修订成今天这本。
本书为啥取名巜情未了》,而不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未句“人未老”,这是由我们仁兄弟四个反复思索后定的。想想从一九六一年一起读书,志同道合而结拜,历经艰难曲折几十年而仍能不忘初心,退休后从2006年开始历经十年游山玩水,情似同胞生,从“西安兵马俑五日游”开始到“2016年美哉宝岛行”结束,整整十年,游历祖国万水千山,每到一地便拍照、摄影、写游记,留下了照片、碟片,文献无数,最后由我编印成书,取名《踏遍青山》,人未老不如《情未了》更能反映我们的心情,由陈光辉老弟亲自题写书名,寓意深远。
从1960年到2023年,六十几年一晃而过,我们人老心未老,友谊仍需延续,用“情未了”来表述再恰当不过。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六六年高考在即,还从学校图书室借阅《金光大道》、《艳阳天》抽空读完,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考夭折,回乡劳动。一九七O年开始从教后,一边教书一边收集资料,计划自己写本书,直到一九七八年参加高考。八0年大学毕业执教后,开始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订阅大量文学杂志《收获》、《小说选刊》、《十月》……,各类报刊文摘,从中汲取写作营养。
一九八一年喜获《今古传奇》杂志,钟爱至今,终于从中找到“黄金屋”,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从2006年起始写游记,到2016年开始写小说,越写兴趣越高,2017年开始创办报纸、杂志,出书,把写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几乎每天不低于3000字。
后来,我自发组建了自己的文学团队,大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邳州形成一股正能量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文关系。
我想,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正能量,留给社会,传给子孙。
今天,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各位领导来此举办我个人作品研讨会,督促我继续向前奋进,我想多听批评,多听忠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我的真心话。
最后,我有一句题外话,就是我的行为纯为娱乐晚年,花自己的钱,寻自己的乐,名利如粪土,活着就要干好让自己和亲人、朋友都快乐的事,不在于别人怎么看我。我会按我的活法活下去。
谢谢大家!
黄兴洲致欢迎辞
李坚强为黄兴洲颁发“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文学创作杰出贡献奖” 荣誉证书
在黄兴洲老师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徐 虹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时代温度、有社会筋骨的文学作品。黄兴洲老师及其邳州市的作家、文艺家们就是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一直以来,我们铜山区文联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搭平台、建机制”,强化艺术家本体意识,扎实有效地推动艺术人才培养,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下一步,我们要多加强和邳州等兄弟文联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多向黄兴洲老师请教学习,汲取黄老师的经验和力量,同时也认真总结邳州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推动铜山区文艺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衷心地祝愿此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也祝愿黄兴洲老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祝黄老师及所有参会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创作丰收!
谢谢大家!
2023年8月20日
徐虹致辞
目光穿越优美故事,抵达彼此心灵绿野
朱群英
一位作家说过,热爱文学的人都是天上的鱼,因为他们有一双梦想飞翔的翅膀。黄兴洲老师的微型小说或关注现实,书写社会进程中丰富多样的面貌;或回溯历史,在时间褶皱里重新寻找细节,探寻真相;或探索人性,剖析复杂多面的人心幽微……小说语言通透,气韵贯达,节奏明快,故事好看,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有质感、有温度、有力度。或故事、或人物、或语言、或细节,均呈现出某一方面的亮点。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史是地方史和社会史重要的构筑部分,个人际遇往往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黄兴洲老师的散文个体化叙事比较浓郁,文字洋溢草木的清香,故事轻盈飘逸,色调明亮、人物饱满、语言朴实、引人入胜,颇有汪曾祺散文的风格。
黄兴洲老师始终秉持纯文学理念,坚守艺术高地,搭建传奇书画社这个艺术家与公众间的桥梁,一大批心怀文艺梦想的人汇聚于此,目光穿越优美故事,抵达彼此心灵绿野。我们期望黄兴洲老师必将在自己的酣畅表达中继续倔强,继续坚定地回望过去,在回望中倔强地仰望未来。
朱群英讲话
郝金春讲话
杨光正讲话
吴作礼讲话
鲍峰讲话
真情深义诉笔端
王景陶
黄兴洲老师的大作《情未了》收有29篇游记,8篇散文,当然游记也属散文范畴,但既然黄老师把他们分开了,我也分开简单谈谈自己粗浅的读后感。
黄老师的游记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正如他在每篇游记前端标明的“兄弟情深之XX”,感情深、感情真是贯穿文章的主要经脉。这种感情一是结伴相游的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们相识、相知多年,携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出门在外,彼此关心,每到一处景点,你帮我扶,关怀备至,其情让人羡慕。二是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他们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称颂神州大地上的崇山峻岭、长河阔海。黄老师在《桂林山水甲天下》里写道:“我站在船头看层叠青山远逝,听脚下江水咿呀有声,心有千结迎风而解。”原来祖国壮美山川也是良药,可治愈他的心结之疾。这种深入骨髓之爱,既是山水之爱,更是人民之爱,祖国之爱,这可能才是黄老师写作的根本含义。
黄老师的游记中,人不再是单纯的观赏者,而是和景物融为一体的。景物也不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情感、没有表情动作的呆板外在的东西。人与景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就是我,我亦是你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式审美的独特要求。《港澳之旅》中,黄老师特意引用了紫荆花盛开与萎缩的故事,它的生死和兄弟三人的命运紧紧相连,文字虽短,却含有深意。写花即是写人,叙述花朵生死,就是抒人生之情。同时,黄老师的游记多以人为主,各种美景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情提供的优美环境。刘关张选景色优美的桃园结拜,黄老师弟兄四人选择有象征意义的洪福山盟誓都是因环境和人情感的统一。而《黄龙洞探秘》《一路春风一路情》等篇,则是有意识地把人的“动”和景的“静”相反相承,相互辉映,使之显出美的意味。
其实,正如书名《情未了》,黄老师的“情”在游记中“未了”,又把它贯注到散文中去。当然,散文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文体,它比诗歌可以更详细、更深入、更全面抒情,比小说可以更直接、更讲究方式方法抒情。黄老师的散文《表白》中有爱情,《老夫重发少年狂》有友情,《父亲的脊梁》中有亲情,《美味的大蒜》中有乡情。“三棵树”系列及《花鸟缘》中有自然之情。可贵的是,这些情不肤浅而深厚,不虚伪而真诚。文章中有黄老师个人的经历、记忆、认知和情感,他们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并深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从生活中产生真情,产生自己的思想。黄老师是按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写文章,也充分体现了来自生活深处的、实实在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时代精神。这就是“义深”,既题旨深、思想深。我国当代散文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追求智慧和深邃的哲思,已成为新一代散文家的共识。看一篇散文的优劣,不仅要看情感真与假、深与浅,还要看是否有哲理,是否彰显了作者的智慧。这个智慧并不仅仅限于会不会写文章,能不能抒情,还要看作者思想的深刻与肤浅、全面与片面、广阔与狭窄、先进与落伍等,黄老师在《父亲的背影》里,用简略的笔墨概括了父亲的一生,这一生有阳光明媚,也有风雨如磐,有鲜花铺路,也有荆棘遍地,父亲90岁的生命历程其实是时代的折射,这才使文章有了价值。其实,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正统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载道”的工具,是主流意识形态公共话语。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清朝桐城派的散文,多是议论性的原因正在于此。但它们也不排斥个人化,而个人化的散文更加凸显情真义深。黄老师继承了这些优良传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是值得称赞的!
不过,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把理深、理正、理含蓄、理优美的大散文写好,我们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徐州市文艺界泰斗、著名文学评论家、德高望重的王景陶发言
真实、真语、真情
汪 敏
拿到黄兴洲老师的新书,初读后有三点感受,即真实、真语和真情。
真实。选材与读者零距离,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家乡的田园农舍,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都成为黄老师写作的关注对象,一个个一组组普通人的命运在黄老师的妙笔下鲜活起来。用于选材于身边的人事物,叙述的是你我他,抒发的是百姓的纯真情感,所以每篇故事都显得是那么的真实。除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之外,新书诸文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既有“烙煎饼”,又有“农转非”,既有“开板的”,又有“送郎上前线”。述说的是历史变迁,展示的是时代画卷,描绘的是百姓悲欢。
真语。真实的语言就是大众语言百姓语言。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学艺术是为了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而创作”。这就明确了创作的方向,既要反映工农兵火热的生活,又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去写作。黄老师创作不仅取材于百姓生活,同时也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朴实无华又不失鲜活灵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娘唉”、“天哪”、“大陆都能使船了,屋里都能摸鱼了”(《水中情》),“媒人一张嘴就把死赖蛤蟆说得乱眨眼”(《同床异梦》)等。总之,黄老师作品语言具有质朴的底色,鲜活的特色,属于真语言。
真情。黄兴洲老师的作品情感真挚质朴。既有对身边普通人情感世界的关注与共情,如《情未了》、《等》,又有对英雄领袖的敬仰和颂扬,如《韶山行》;既有对黎民百姓人性光芒的赞美,又有对凡世中陋习的揭露与批判。黄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把真情融入到真挚质朴的语言中,融入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里,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真情的存在,获得一次情感的熏陶。
汪敏发言
张恒成发言
吕继传发言
在黄兴洲老师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单克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金秋飒爽,缘聚邳州。
欣闻黄兴洲老师《情未了》散文集出版发行,古稀之年,仍然坚持写作、旅游。令人敬仰,感慨万分。提到黄老师《情未了》散文集,让我想到齐鲁晚报副刊的品牌《青未了》,但是此《情未了》不是彼《青未了》,这个情字,被黄老师文章书写的淋漓尽致。十分精彩。由于收到《情未了》散文集时间比较仓促,个人谈谈对本散文集的一点感悟,与其说散文集,更多是散文游记。
兄弟情。作者写与毛希之、周佩友、张凤伍、陈光辉等兄弟从 2006 年3月开始,结伴到祖国各地旅游,参观中华美好山河,从第一站西安--兵马俑五日游,到桂林、黄山、张家界、九寨沟、太行山、泰山、阿里山、呼伦贝尔大草原……;走太平洋沿岸,乘万里长江游船,跨黄河、漂丽江、轮渡松花江、黑龙江……,历经二十几个省市,还有作者的港澳台游,写的比较详细。几十年来,几个朋友经常出游,反映了兄弟之间的情谊深厚,比如后来在徐州观音机场认识了陈光辉老师,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说明黄老师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祖国情。黄老师写的游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跟着黄老师一起去旅游,你得慢慢去欣赏,去品位,正如陈志宏老师所说的,他带领着我们饱览祖国的秀美山川湖海,他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图。《情未了》能写成很多篇打动我们的故事和优秀的游记文章,流传于世,让后人阅读。古稀之年,宝刀未老。说明黄老师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
文学情。文学情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文学情,黄老师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到目前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生命长青,文学不老,心不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另一个是文字情。文字的组合和细节处理得很流畅,情真意切。像写日记一般,娓娓道来,朴实无华,接地气,真诚动人,就像和多年的老友在唠嗑一样,特别的亲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感人的描写,无外乎日常琐事,人间烟火,但它就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像一阵清新的风沁人心脾,给人美的享受!字里行间充满生活的气息,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儿,流连其间,让人越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在《黄山行》里写道:九龙沟沟壁陡峭,对面大片竹林茂密,粗竹挺拔,新竹干上一圈圈竹叶和竹根上层层胎衣相映成趣,偶有几株丹枫夹杂其中,枫叶如火,山花流芳,绿海中缀一片飞红。文末写道:黄山美,美镂刻在雄奇幽险的山峰上、一沟一壑间;黄山美,美蕴藏在碧波万顷,变幻莫测的云海深处;黄山美,美展现在饱经风霜,却顽强拼搏的苍松上;黄山美,美沐浴在雾气蒸腾,飘然欲仙的温泉中。黄老师,写作手法比较细腻,如行云流水,没有一点雕刻之痕,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当然这本书写的细腻之处很多,需要我们细细拜读。
这本书虽然写的旅游散记,不仅写出了兄弟情深,也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饱赞。在此,祝愿黄老师,兄弟情未了,文学情未了,祖国山河情未了,我们向黄老师学习的情未了。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单克锋发言
黄兴洲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张尊浩
尊敬的黄老师和李坚强会长,尊敬的各位邳州文友、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是荣幸,我们徐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委会的代表,感受着黄兴洲老师以及大榆树文友们如这天气一样的热忱和热情,怀揣着一份火热的心情,向着邳州、向着充满文学意蕴的地方奔赴而来,与其说是为黄老师的《微型小说选》和《情未了》的研讨会奔赴而来,更是向着这片文学的沃土奔赴而来,是满带着好奇、满带着至诚而来,来感受这片文学土地的真诚,来感受这片文学土地的肥沃,更是来融进这片土壤,来汲取一份营养,去促进我们写作的提高和提升而来。
对于黄老师我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而且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最初是在江苏文传,邳州文化网,我们写作专委会,以及文化艺术交流群看到他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而且是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新作的出现,文思如涌。
更是看到他匆匆的脚步,不是行走在领奖的路上,就是在参加笔会的途中,他大作不断,他捷报频繁,让我们羡慕不已,佩服不已,而现在他又吹起了作品的集结号,就有了这次作品研讨会的召开。
黄老师,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他不只是领导着大榆树文化,而且还对我们写作专委会有着引领作用,他就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旗帜,他在,就是我们写作的航标,也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到这里济济一堂参加研讨会,就是一种奔赴,就是向黄老师学习的一种奔赴,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双向奔赴。
希望从中能够汲取他的精神以及写作的经验,促使我们,促使我们写作专委会每个成员作品质量的提升和提高,在此,我谨代表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写作专委会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
张尊浩发言
渔歌子‧贺黄兴洲老师
《情未了》新书发行
骥才文丰铸辉煌。倚马成章意激扬。情未了,话家乡。笔耕不辍任诗狂。
郎海侠现场即兴填词一阙表示祝贺
好的散文是温暖的
段世才
散文是最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千变万变离不开一个“情”字。
我读黄兴洲老师的散文《老杏树》《老香椿树》《老柿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怀恋之情。他笔下的乡村景色、风土、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有声有色,文字朴素、干净。作者将三棵树、我与不同的年代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既有三棵树对作者的影响,又留给读者联想和思考的空间。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温暖关注,接地气,有力量。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感悟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所应当具备的能力。
《父亲的脊梁》《表白》能抓住心中感动的那个点,赞美父爱如山,抒写夫妻情深,发现并记录着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多叙述,淡议论,少说教,无过多的抒情,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给人以一种温暖的、唯美的感受,这是好散文的品质。
《老夫重发少年狂》《花鸟缘》《美味的大蒜》,作者从小处着眼,从心灵感受落笔,把文章写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韵味无穷,实属难得。
段世才发言
踏遍青山人未老 满卷书情“未了情”
——作家黄兴洲老师新作《情未了》赏析
文/苗磊
著名作家黄兴洲老师的新作《情未了》闪亮问世了,这不仅是邳州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也是震烁徐州文坛的一桩盛举。
拿到黄老师的新书,就迫不及待地拜读,经过一番认真地研学之后,我深刻感觉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一卷“情”书。
“情书”?是的,您没看错,黄兴洲老师的《情未了》,的确是一部“情书”,文里文外皆是情,字里行间皆是情。这本装帧精美的《情未了》,我之所以称它是一部“情”书,乃因为这本书里饱含着浓郁的文字深情,充沛的语言感情,义结金兰、四兄弟彼此恩爱有加的手足之情,有情有义,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徐州精神。纵观全书,一个“情”字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篇的文章里,俯拾可见。我读过很多的书,其书名大都没有以“情”字做书名的,而黄兴洲老师做到了,这是非常难得的。书没读,而情已现,是谓“情”字贯穿全书。
说到它的情,尤其难能可贵。作者黄兴洲老师从2006年开始,携金兰挚友毛希之、周佩友、张凤伍等人,历十年如一日,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南至港澳台粤琼,北至塞外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松花江,神州大地都留下了兄弟四人的足迹,成千上万张照片,忠实记录了伟大祖国的山山水水,优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各地的风俗人情,均被收录到他的相册影集中,他同时又用文字复述所见所闻,化为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章,2016年,十年心血结晶终成正果,山川游记《踏遍青山》出版成功。说到它的可贵之处,还有一点值得说道,黄兴洲老师与上述三位老师坚守着长达60余年的友谊,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友好往来,他们一起爬山,一起远足,一起摄影,一起品茗,虽古稀之年,仍小聚不断,初心不改,此种深情厚谊,世间少见,也许只有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可以媲美,此情不可谓不深,此谊不可谓不厚。
《情未了》这本书的深情,还表现作者对故土系列的8篇散文里,《老香椿树》《老柿树》《老杏树》等,老字号系列的几篇文章涌现出黄老师对家乡故土满满的情思。这8篇散文以“情”字见长,可以洞见先生文学功底深厚,流露的是情真而意切。
对于友谊,陈光辉先生和周佩友先生均作文吟诗以赋,周老师在《未了情》中所言:踏遍青山人未老,笑傲江湖四弟兄。陈光辉先生说,兄弟情,手足意,友好续来生。
这本书的作者和编辑是黄兴洲老师,它的文字核对是老大哥毛希之先生,封面题字是陈光辉先生,结拜的四兄弟组成了整个的编委会成员,书的封面下部是四兄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采风照,举相机、看镜头、调焦距,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完全可以说,《情未了》一书,固然是出自于辛勤付出的黄老师一己之手,也可以说是众兄弟齐心合力的深情凝结而成,这从“兄弟情深之一、兄弟情深之二、兄弟情深之三等等”表现出来。
看罢黄老师的游记,神州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如身临其境一般。阅罢先生的文章,令人沉浸在妙笔渲染的意境中。他写华山的险峻,写黄山的妙绝,阳朔的山水,神秘的茶马古道,洛阳的牡丹,婺源的油菜花海,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苍茫,等等,可以说是一路春风一路情。
提到黄老师,让我又想起一个人来,他是徐州北郊拾屯一位姓朱的老先生,二十多年前,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的他,整日反思自己,与其一辈子在家里呆着不如找点事情做,做什么呢?他想到了出游,那个时候没有电动车没有私家车,那时候只有人力脚踏车,于是他独自一人开始了他一个人的万里长征,他随身带着修车的工具,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里路,不知道用坏了多少个车轱辘,从徐州出发,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每次采风归来就记录下各地的见闻。多年后,他把自己的文字结集成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毅力不能致远,朱先生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漫漫长征途中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他出了书,他的名字被人们永远记起,他成了当地励志的典范,是人们竞相相学习的楷模。
如今的黄先生也是功成名就,他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榜样。一部《情未了》,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看出他对家乡故土难离的无比眷恋,对拜把兄弟的深情厚谊,既有对当今真善美的大力弘扬,也有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既有对陈年往事的打捞与暴晒,也有对传统习俗的缅怀与追忆。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卷“情”书不了情。谨以此篇祝福黄老先生身体健康,文艺事业再铸辉煌。在未来的日子里,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情未了,再续不了情!
苗磊发言
刘波涛发言
读《情未了》有感
王永平
散文大家张岱,写有《陶庵梦忆》一书,在《祈止祥癖》篇里,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爱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浑浑噩噩,混吃等喝,过一天了一天,生活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交往。
明代有著名公安三杰,其中的代表人物袁宏道,对花痴迷,他时常翻山越岭搜寻奇花异草,浑身污垢如泥而不以为耻,尤喜在花下睡觉,从花开到花落零落成泥才罢休。不计寒暑,伴生伴灭,为其痴狂,最后成就不朽大作《瓶史》。
有人说,癖,是对一事一物的痴迷,无关乎功名富贵,只关乎内心的欢喜。
所以袁宏道说:“世人但有殊癖,终生不易,便是名士”。
俗人之所以平庸,名士之所以风雅,很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癖”。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能够认真专注地把它做好,最后一定能够成功。
前几天,我拿到了黄老师的这本散文游记《情未了》。刚拿到手时一下子想到的是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难道这也是一本让人爱的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心里想,这是著名作家黄老师的书,同时也是黄老师的作品研讨会,我得好好地学习学习。
在这之前,从别的老师那里了解到黄老师也是个从小就爱书读书写书爱画的痴人。教书育人一辈子,退休之余,喜欢旅游,每天从早晨四点开始写作,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成就了多篇宏篇著作。
《情未了》这部著作前面部分是游记,后面部分是散文,游记共收录了29篇,散文8篇。
这其中,黄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阅读祖国山河这部厚重的大页书。纵情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游历的山水之乐,寄情于名胜古迹的丰富阅历,成就了这29篇文章,黄老师用他的一支笔,以我的角度真实记录了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旅途中所见所闻。
这其中,黄老师写尽了朋友情,兄弟情,父子情和夫妻情!
老师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接地气,运用了写实的非虚构的手法。
在老杏树,老香椿树和老柿树等文章中,让人看到那个爬树摘杏,摘香椿,帮母亲买豆腐,点火烧马蜂窝的活泼少年的身姿,不就是我们这些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的自己影子吗?看到这些情节,作为一个家乡人,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几近相似的老乡,让我倍感温馨,亲切而又温暖,感觉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表白》,写的是相爱相守一辈子的老妻,从结婚后一心为家为孩子为自己操劳一辈子的老爱人,点点滴滴,全文没出现一个“爱”字,却是字字透着“爱”意,句句不提爱,句句都是爱!句句是痛惜,字字是担忧,写出了黄老师与爱人的伉俪情深。
《父亲的脊梁》,写出了如山的父爱,老父亲一肩担着沉重的生活,一肩挑着子女的教育,父亲在儿子的眼里就是一座大山,为儿女遮风挡雨,为家庭呕心沥血,待孩子们长大了,生活好了,父亲却老了。亲爱的老父亲,是我们最爱的人,文中的老父亲就是天下千千万万位老父亲的缩影!
黄老师写文犹如拉家常,口语化,直接地气,语言鲜活。
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比如“老家木香花架下香椿树也被高高的银杏树气死,”
如“家里来了客,没啥稀罕菜,从蒜苗地间一把蒜苗,归家炒盘鸡蛋,鲜呢。”
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总是让人心生感动,亲切无比,我有时候回老家,和老母亲拉呱,老人家也是时不时地冒出这样的句子来,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土语,记忆深处的母语啊。所以,我说,读黄老师的文章,心里温暖,也很享受!
黄老师写景的手法很是独特。
比如,黄老师在《花鸟缘》中,描写的霞光一段“突然,一缕刺目的霞光放出些许热气,把清晨的冷气烤暖,伸出温暖的小手,抓满着路边的小柳,使干了一冬的枝条慢慢变绿变柔,晨霞渐灿,小手又去抓挠沉睡的大地,小草被挠地抬起头,温暖的风这里挠一阵,那里挠一阵,终于把树上的鸟儿挠醒了发出渣渣的叫声。”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让人过目不忘哈。
在《老柿树》中,“当春暖花开时节,碧绿的柿叶下开出黄白色的小花,溢放出淡淡的香气,等花渐渐的落了,留下扁圆的小柿子。”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想必黄老师也是个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之人,是一个有情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温婉俏丽的文字来。
在邳州这块富饶的大地上,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黄老师,他深深地挚爱着这片土地,从故土中汲取营养,对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成为他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为家乡反哺这一部厚重的作品来。期待老师以后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作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天,能够参加黄老师的作品研讨会,感到很荣幸,能够认识各位老师也很荣幸。在座的老师大都是以书为痴为文字所累并且以码字为乐的人,在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用文字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人。就像黄老师说的:“我选择用文字来争取时间,用爱来延长生命,择友而交,忘情书画……”
我们是一群书痴,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读书识画,以书为乐,浓笔重彩书写我们的人生,去增加人生的经度和纬度,使自己的人生活的更有意义!
王永平发言
安月兰高歌一曲《老师,我想你》
老骥伏枥,梦想永存;真情未了,青山不老
冯艳春
在黄兴洲老师的作品中,人性、人道、人权,人的性情、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这些包含人类最尊贵的成分,都是黄老师笔下津津乐道的主题。
从主题立意上来说,黄兴洲老师的作品带着泥土、沾着露珠、透着苦味、连着乡愁,是接着地气的;贴着时代、恋着人间、噙着泪水、浸着乡音,是装着家国的。他真诚而又真挚的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地融合起来,一个为人民代言,为百姓书写的作家,我们应该劲赞。
《黄兴洲微型小说选》〈相聚时难〉中的最后一段最是真挚动人——这一等又是十五年,老爹92岁时瓜熟蒂落,无疾而终,小冬燕嫁出门也生了孩子。在蛮大奶奶尚有一口气的时候,亮亮找辆车把娘接走了,走时只穿随身衣裳,连条毛巾也没带。读到这里,我的心猛地“抽疼”了,是心底多善良、多无私、多温柔的人,才能把一个孤苦无依的南方逃荒讨饭女子嫁给收留她的当地人,又为这人生儿育女,养老送终,到了暮年没带走一草一木,只穿着随身衣裳坦然离去回归家乡的故事,写得如此荡气回肠而又入情入理!黄老师的人品心性无声地沉浸在作品中,又独立于文字外,不由人不击节赞叹,感慨万千。
黄老师作品中不但讴歌真善美,也鞭笞假丑恶。他的一篇《怎么了》的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所反映的农村红白喜事中的”折菜”现象普遍存在,一句“怎么了?”,问出了国民素质和国民道德架构损毁后亟待修复与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要唱高调、要积极向上的,揭示黑暗丑恶现象,讽刺不文明行为,同样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同样是我们基层文学工作者应该且必须关注的所在。只有全面地去剖析人性,众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社会才能稳步前进,这点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必须具备的良知,黄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比一些所谓的文学大家做得更好!
由衷地为我们的黄老师再一次叫好!真诚祝福黄老师永远真情未了,青山不老!
冯艳春发言
学习黄兴洲精神讲好徐州故事
用心用情创作精品佳作
为推动徐州市基层文学创作事业的
更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李坚强
尊敬的徐虹主席、郝金春局长、朱群英主席、吴作礼主席、杨光正主席、鲍峰秘书长、黄兴洲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景陶老师、著名摄影师王维恒老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黄兴洲精神讲好徐州故事,用心用情创作精品佳作,为推动徐州市基层文学创作事业的更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今天,能够参加我们协会大榆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兼副会长黄兴洲老师的文学作品研讨会,很高兴,很荣幸,很幸福。
刚才,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了很好的发言,黄兴洲会长的欢迎词情真意切,徐虹主席在百忙中来到会场指导工作,王景陶老师作了极为专业而中肯的点评,汪敏教授的“三真”感言发自肺腑,冯艳春会长的感悟见解深刻,张尊浩主任的讲话高屋建瓴,单克锋秘书长的感触站位很高,段世才书记的评论很有见地……,大家的讲话都很好,会议开得很成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有些精神春风化雨,有些力量润物无声;有些人身体力行,发扬精神、传播能量,于是他们成了榜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人情淡薄、世情下行,我们极个别老年人为老不尊、为老自私、为老势利、为老滑头、为老两面三刀的情况下,黄兴洲会长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向整个社会诠释着爱和榜样的力量。我们之所以到邳州来召开这场新书研讨会,就是来向黄兴洲会长学习的。
唐代文学家杜牧《留诲曹师等诗》有一句诗说: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还要探寻问题的本质。我们今天到邳州来,就是来向黄兴洲老师求根问源虚心学习的。
那么,我们应该向黄老师学习什么呢?
一是学习他的坚定信仰。“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作品要有灵魂才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黄兴洲老师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深受群众喜爱,是因为他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带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传播者、建设者,用他所熟悉和擅长的微型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形式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发展凝聚力量,为社会祥和描绘理想,为人民构建精神家园。我们学习黄兴洲,就是要学习黄兴洲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铁肩担道义,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地告诉读者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是学他的奉献情怀。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学创作的命运。人民情怀是文艺工作者应当具有的情怀。能不能写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各位回头看看,无论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是《西游记》《水浒传》;无论是《子夜》《骆驼祥子》,还是《暴风骤雨》《红旗飘飘》,这些名篇佳作哪个不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大家都知道,黄老师的夫人患有较为严重的小脑萎缩疾病,他在精心照顾老伴的情况下,还能矢志不渝地坚持文学创作,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扎实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真的是难能可贵。
三是学习他的担当精神。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黄兴洲摒弃了匠人和庸人的铜臭气,没有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丢弃永恒的社会大义,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和先行者。黄老师常说,精神产品可以考虑物质效应,但它更是纯净心灵的涓涓泉水,是能够带来精神温暖和道德正义的公共文化产品,要坚守淡泊名利、信仰崇高的写作正义,具有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他认为,文艺工作者要用“静随芳草去,闲逐野云归”“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的文化风骨,武装自己,装点内心,汲取力量,摆脱物质的诱惑,让文化人格始终充满飞翔的感觉,进而让自己的作品厚重起来高尚起来。黄老师的作品,来自于泥土,来自于草根,来自于百姓,充满汗水的味道、泥土的芳香。二十余年来,黄老师每月一万多元的工资,倾其所有,全部用来了推广和普及文化文学事业,他用他的奉献情怀照亮了邳州这片孕育着文学沃土中种子的发芽、生根、成长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四是学习他的勤奋刻苦。著名作家史铁生说他与写作“天生有缘”。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与写作“有缘的人”。写作是一件寂寞并快乐着的事情,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出几句精彩的语句,都能让他兴奋很久。每每谈到文学创作,黄老师总能看到自信的微笑跳跃在他的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写作人难能体会得到的。我和黄老师一样,也是一个早晨起得早的一个人。每天一大早,打开微信,总能看到黄老师早已发表的当天写就的诗歌、散文或小说,周而复始,天天如此,长此以往。他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哪怕有一点点时间他都用在创作上面。试问,在座的各位,这种坚持与勤奋,有谁能够做得到。黄兴洲老师就是这样在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在牺牲别人不愿牺牲的时间。长时间紧张的伏案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低血糖和严重的颈椎病。然而他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苦,道过一句累。他每天都是埋头搜集素材,早起创作作品。随着作品创作的增多,黄老师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提升,可他仍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埋头创作,朋友都说他很辛苦,他自己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充实。黄兴洲说:“文学创作是寂寞的事业,一个作者,要有着社会责任感,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要不就成不了一个好作家。”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以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痴心坚守在文学创作世界里。他是人民的艺术家,无论何时何地,黄兴洲始终在以此敦促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今年已经年过八旬的他,精神状态依然饱满矍铄,依然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创作一线。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与写作上的激情和执着,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文比天大,德如地厚。今天,我们参加黄兴洲文学作品研讨会,就是要像黄兴洲那样,要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的文学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再次感谢黄兴洲会长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厚的文学大礼,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我们都是文学的追梦人,一群相信文字魅力的人,在这个酷热但不枯燥、平凡但不平庸的美丽时光里,愿我们和黄兴洲会长一起,肩并着肩、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用文字艰苦并快乐着地编织着一个个精彩,娓娓道来一个个良知、奋斗、挣扎、美丽与不凡。衷心感谢各位来宾、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佳作不断!
谢谢大家!
2023年8月20日
李坚强总结发言
兄弟情深
合影留念
本次文学研讨会由常务副会长冯艳春倾情主持。
作者简介:
黄兴洲,男,1947年出生,江苏邳州人,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大榆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兼副会长、传奇书画院院长、徐州市作协会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微形小说》签约作家。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出版巜黄兴洲微型小说选》、散文集《情未了》等。
协会爱心共建企业:
江苏八方钢构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奥瑞新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陌斯法务网(中国)
徐州黛梦雅蚕丝被有限公司
徐州油坊村小磨香油
张兴国中医门诊
柳新镇杜文省日间照料中心
徐州广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市东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徐州市春慈婚介中心
徐州恩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中立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方园食礼土特产店
徐州张集孝文化园
汉临天下(徐州)传媒有限公司
江苏康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统筹:冯艳春 单克锋
摄影:王维恒
监制:李坚强
声明:欢迎转发。著作权归徐州市东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著作权所有者,以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使用,请与该电话联系(电话:13805203928)。
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可以承办大型公益演出活动(独唱、合唱、舞蹈、朗诵、戏曲、喜庆锣鼓、开场舞、舞狮、舞龙、旱船等)及书画作品展示出售与培训、文旅研学、活动策划推广、采访写作、舞蹈训练、视频制作及朗诵、口才、写作、音乐、法律、婚姻家庭、家政、戏曲辅导等项目服务。公益演出,打造平台,服务会员,造福社会。联系电话:1526219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