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少礼建奇功
刘伯承贺大礼
夏宝国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全线收缩江南的国民党军,企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长江天堑”阻止人民解放军过江。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声中,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所谓“立体防线”,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蒋介石集团22年反动统治在大陆的覆灭。
1949年4月25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廿八),南京解放的第三天,离南京约300华里的洪泽湖畔古镇蒋坝西老堆(洪泽湖大堤,今称西堤)上,绿柳成荫,春风浩荡,鞭炮欢鸣,喜气洋洋,23岁的朱少礼和20岁姑娘李秀安新婚大礼正在隆重举行,大柳树下摆了100多桌露天婚宴,场面喜庆热闹。临近中午,来了一批特殊的贺喜客人,他们是由渡江战役总前委之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时任南京市长、南京军管会主任)派来的12名官兵,一名营级干部带队,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胸佩红花,为朱少礼和李秀安这对新人送来了刘伯承司令员赠送的一床军被,一个军床和一件最为珍贵的贺礼:一块用红绸布包裹的贺匾。贺匾长70厘米,宽50厘米;贺匾匾框是红木的,玻璃面雕着茂绿丛中凤凰怀抱着一束玫瑰的艳丽图案,横额雕印的是“源远流长”四个大字;两边题款正楷竖写,红底黑字,上款:少禮二兄花燭之喜;下款:劉伯承郵賀(朱少礼在家排行老二,故刘伯承司令员谦称他为“二兄”,反映了当时我军官兵的亲密关系和军民的鱼水之亲)。当带队的军
官向婚礼现场群众宣布刘伯承司令员向朱少礼祝贺新婚大喜、诵读贺词并展示贺匾时,现场掌声雷动。这掌声既是对朱少礼新婚的热烈祝贺,也是对刚刚获得解放的南京的美好祝福! 74年过去了,刘伯承送贺匾的动人故事依旧流传。朱少礼究竟是个什么人,刘伯承元帅为什么要送贺匾?如今贺匾又在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最近笔者通过电话与微信的方式采访了朱少礼的两个儿子:长子朱福贵(也名朱复桂,退休教师)与次子朱复融(现供职于广东某报业集团),以及采访了与朱家是世交的造船老师傅刘兆湘。
朱少礼祖籍是山东济宁,他的父亲朱永立于清朝末年就途径安徽灵璧辗转到洪泽湖地区以湖业为生,后定居蒋坝。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朱永立(中共党员、支前模范,1968年去世)和他的大姐朱少英(中共党员)、长兄朱少奎(中共党员)、朱少礼都在洪泽湖地区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和地方组织工作。朱少礼,1927年1月27日(丙寅虎年腊月二十四)生,1978年2月19日去世(农历戊午马年正月十三),享年52岁。妻子李秀安,乳名平安,1929年12月5日(己巳蛇年冬月初五)生与商人家庭。祖籍山东蓬莱,2020年8月24日辞世,享年92岁(庚子鼠年农历七月初六)。
洪泽湖船民众多,一般从事渔业、贩苇和水上运输,且大多数是山东人。革命家庭又是山东老乡的朱少礼与他们关系密切。朱少礼为人仗义,敢于担当,扶危济困。他身材又高大魁梧,年少时就显示出较强的组织与号召能力,在洪泽湖船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年船民就编成小调传唱他,如“要吃米,找少礼”等等。朱少礼军事本领过硬,使双枪,枪法不凡(上世纪50年代后期,部队曾回送给
他战争时期身挎双枪的戎装照片,今遗失),自小就会用船(钢板划子),曾亲自护送过中央首长夜渡洪泽湖,且水性好,潜水与立渡(踩水)也是他的看家本领,口衔芦苇管可潜在水底几小时;头顶几十斤的弹药等物品,可以立渡到对岸,而物品不会有星点潮湿。抗日战争时期在洪泽湖里与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为洪泽湖剿匪,为粉碎日寇在洪泽湖上的“扫荡”,为洪泽湖上58天坚持,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期间,朱少礼已是洪泽县湖东区负责人之一。淮海战役打响后,朱少礼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支前工作,组织了大量的民船在洪泽湖上运送军需物资。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马不停蹄转入渡江战役准备。过江全靠船,船是命根子。在整个渡江战役中,解放军以木帆船作为主要渡江工具。渡江作战前,国民党军大量收缴与焚毁沿江与周边的船只,对长江实行全面封禁。为中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战役进军江南制造了重重困难。以当时的生产力和工程技术情况,主要载具只能是大小木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及早部署,为此,渡江战役总前委与党的地方政府花大力气筹集船只,根据分散筹集、统一分配、集中训练的原则,部队团以上单位成立渡船管理机构,统筹组织征集船只,动员船工、船民参战。洪泽湖地区的党组织和广大渔民积极响应,朱少礼带领湖区基层干部更是雷厉风行,除征集船只外,还组织大批的造船工匠不分昼夜的造船。据刘兆湘介绍,朱少礼联系同是山东籍的造船工匠刘钦伯(刘兆湘父亲),并由刘钦伯牵头,组织陈孝庭、胡佳瑜、胡本智、张绍慧等十几户造船工匠,在洪泽湖东岸高良涧以北到邓码之间,按渡江战役总前委要求,加班加点造战船。
刘钦伯他们造的战船分两种,一种是洪泽湖四爪
爪船,四爪船长度5米,宽度1.5米,高度50公分。四爪船历史悠久,大约在明朝年间从里下河地区流入洪泽湖,四爪船用途很广。能使用多型捕鱼工具,如打旋网、下丝网、下沟,也可以下小断等,使用起来很方便,很受渔民喜爱。1949年四爪船运到蚌埠市上火车运到江边解放军手中渡江使用。一种是洪泽湖枪船,枪船是专门打野鸭子和大雁。大约在康熙年间,枪船就入洪泽湖打枪,特别是光绪年间,大批渔民流入洪泽湖打枪捕鱼,人多了混乱起来,洪泽湖出现土匪抢商船。洪泽湖是淮河到大运河的必经之路,是主要水上交通要道。1941年,张爱萍将军带领新四军攻打洪泽湖,组织了鸭枪队,帮助新四军攻打土匪,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949年,洪泽湖地方政府组织建造了2415条船支援解放军渡江,从洪泽湖送到江边解放军手中,枪船也在内。枪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枪船长4米,宽1.2米,高度30公分。他们造的洪泽湖战船大小比例适中,灵巧,速度快。为保证造船木材供应,朱少礼等人与造船木工跑遍了洪泽湖大堤沿线的杨码、越城、贺接、璩大湾、周桥等村庄,能造船的大树都砍光了。刘兆湘记得他母亲也参加造船工作,不仅烧火弄饭,还拉大锯破木料,家家户户是眼一睁忙到熄灯。朱少礼天天登门协调解决问题,催进度,看质量。春节前后又下大雪,天寒地冻,当谁也不敢怠慢,踏冰雪,冒冷风,拼命抢进度。经过紧张有序的努力,朱少礼他们在1949年4月上旬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超过500条造船任务,并配合组织护送支前战船到蚌埠,装上火车送到长江前线,用于准备渡江作战。此外朱少礼还完成了其他鲜为人知的重要任务。渡江战役,苏北组织支前船只20000多条,洪泽湖地区组织之前船只2415条,朱少礼牵头组织的支前船只超过
了洪泽湖地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勘称奇功。刘伯承司令等渡江总前委领导得知情况后铭记于心。 1927年出生的朱少礼按船民风俗早该结婚,但忙于抗日战争,参加民族救亡,紧接着又是解放战争,无暇顾及。在完成了组织渡江战船重大任务,特别是解放军占领南京后的第三天,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新婚大礼。兼任南京市长、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司令员听到基层的汇报后,知道朱少礼新婚大喜的吉日后,就有了朱少礼婚礼上,刘伯承派员送贺匾的动人一幕。
那块珍贵的贺匾今天在哪里?2023年7月19日,笔者收到朱复融从广州寄来说明贺匾珍藏所在的宝贵资料,共有7份,分别是重庆开县(原属四川)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给朱少礼长子朱福贵老师的四封回信、纪念信封复印件、珍藏在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的贺匾照片复印件,还有书有朱福贵同志收字样的信封。
第一封信时间是1986年秋,抄录如下:“朱福贵同志:您给我们的信已收悉,从信中知道你家现保存有一块您父亲成家时部队送的一块匾,并写有刘伯承邮贺的字样。信中谈到您愿意将这块匾献给刘伯承故居陈列,我们表示欢迎。这匾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多重?能否邮寄?请您到当地邮局询问一下。 根据您献出的实物和介绍的情况,经认证后,视其情况,将给您纪念证件。 致 礼 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章)。”
第二封信,时间是1987年2月8日,抄录如下:“朱福贵同志:你的来信已收悉,表示感谢。刘帅故居已正式开放,现寄来(去)纪念品,请查收。 致 礼 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章)。”
第三封信,时间是1988年5月4日,抄录如下:主要内容是“:朱福贵同志:您献出的刘伯承元帅贺赠您
父亲结婚时的玻璃镜框收到,表示感谢。致 礼 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章)。” 第四封信,抄录如下:“福贵同志,你好。现随信给你邮去刘伯承赠送你父亲的贺匾的彩照一张,以作纪念。因我办搞摄影的同志出差时间较多,故未能及时拍好给你邮去,望你原谅。 谢谢你对刘帅馆的支持。 此致 敬礼 刘帅馆筹建办 88年10月13日 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章)。”
1997年重庆市上升直辖市,原四川开县划归重庆市管辖。原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易名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依据上述资料,朱少礼结婚时刘伯承赠送的贺匾如今收藏在重庆市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当年包括朱少礼在内的洪泽湖地区的人民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刘伯承给朱少礼送匾,不仅是对朱少礼新婚的祝福,更是对老一辈革命家洪泽湖地区人民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褒奖。先辈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洪泽湖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老一辈革命家对洪泽湖地区人民的无限深情,洪泽湖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2020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人民的支持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
(初稿2023年8月28日星期一,2023年9月5日星期二再稿)
附四川省开县刘伯承元帅旧居陈列馆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给朱福贵同志信件照片(共七件)








作者简介:夏宝国,男,1960年1月生。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81年9月至1984年6月,在淮阴师专中文科汉语言专业,投身周本淳、萧兵、颜景常、于北山、程中原、朱长芝、钱煦等门下读书。1984年3月入党。1998年9月至2000年6月在南京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被表彰为优秀学员。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及其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100多万字,获奖100多篇次。已发表作品和出版洪泽湖文化、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成果600多万字。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6年家庭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江苏省首届文明家庭”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2019年底应邀担任《江苏运河史话》项目专家。2020年2月应聘担任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淮安市洪泽开放大学、淮安市洪泽区技工学校兼职教授。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展中展出和获奖。擅长赋文创作,代表作有《淮河赋》、《彭雪枫将军赋》、《洪泽湖颂》。喜爱诗词创作,有多篇公开发表。2014年以来,在淮安市和洪泽区机关、学校、社区做报告近百场,宣讲党的历史,宣讲洪泽湖文化、宣传传统家风家训,宣讲改革开放成就。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理论宣传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