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红旗妍
——南康区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职工参观乡村振兴随笔
刘爱英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领袖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及赣州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和南康区委区政府对交通工作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让退休干部职工亲身感受“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按照区委组织部的工作要求,区交通运输局专门组织29名退休干部职工,开展“踏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发挥‘五老’作用”活动。
【参观四好路X827康赤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南康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了横市万亩油茶基地的建成。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从城区出发,穿过一条条农村公路,又沿着一座座山冈,盘旋而上,直达横市茶山庄园。
站在庄园瞭望台上,万亩油茶尽收眼底,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七八栋民宿悬挂在半山腰 ,像极了苗族的吊脚楼,十分吸引人的眼球。
当地通过种植油茶树,延伸茶油精深加工业,开办民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油茶产业成为了老百姓的“油壶子”、“钱袋子”,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横市万亩油茶基地】
南康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有力地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水泥、钢材、红砖等建材,通过便捷的公路直接运到村民家门口,省时又省钱。富裕起来的村民把昔日土坯房全部拆除,建成一栋栋小洋楼。
我站在山顶向山下望去,一座座小洋楼仿佛镶在大地上的白色围棋,错落有致;金灿灿的水稻,弯下高贵的头颅,只等辛勤的村民来收获,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碧绿的河流,绕着田野、绕着山庄,与满山山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欣赏了万亩油茶和优美的田野风光,我们又踏上寻觅革命足迹之路。
1936年8月,坚持南方游击战的陈毅元帅亲临南康浮石大山脑,在此设立练兵场,对游击部队进行政治和军事整训,为游击队和后来的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并把大山脑作为赣南三年游击战的战场之一。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追寻革命足迹,南康在大山脑修建了红色记忆馆,并还原了当初陈毅在此练兵时的场所。
【倾听乡干部讲述红色故事】
大山脑尽管名气很大,但因交通不便,少有人前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区委区政府将从前的羊肠小道,修成了宽敞的公路,公路一直延伸到陈毅当年练兵的地方。现在这里既是红色记忆馆,也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区镇两级政府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通过线上销售把大山脑生产的土特产推广至全国各地;通过线下搞旅游开发,把产品卖给游客,实现双轮齐驱。
村里利用古“1号驿站”资源,让游客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尝喝山泉水、吃虫草长大的土鸡;吃田园种的时令蔬菜;看一看茶农如何手工制茶,再品尝一下山泉水泡的茶;看一看蜂蜜如何采蜜,蜂农如何割蜜;拍一组田园风光、驿站风光、大山光风的家庭合影,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回家时,顺便带上绿茶、蜂蜜、灵芝、酸芋荷和几只土鸡等当地土特产,分享给自己的亲戚朋友。
【在红色记忆馆重温《入党誓词》】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横市养路队的巨大改变。当大巴“吱”的一声停在横市养路队时,我有点懵,这是养路队吗?什么时候搬到这里来了?这与以前的养路队完全不一样。看到养路队的变化,大家兴奋地在一起合影留念。
以前的养路队,我太熟练不过了。它深藏在老圩上,七拐八拐才能找到。几间阴暗潮湿的破房子、几把铁锹、畚箕、手推车,还有一部老掉牙的小四轮,就是养路队的全部家当。当年,十几名养路工人长年累月生活和工作在这里,靠着简易的工具,养护着康隆公路,这是山区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遂川县至南康之路。
为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区交通运输局不断改善养路队的工作环境和养护设备,并督促养路队养护好康隆公路,这条关系到北片乡镇是否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看到了交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切地感受到局党组对我们退休干部职工的温暖关怀,增强了身为南康交通人的幸福感与荣誉感!并将继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发挥“五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