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的 古 会
文/王银学
农历的七月十二,是我的老家柏社村过古会的日子。喧天的锣鼓声和阵阵的叫好声驱走了初秋的闷热,古会现场挤满了来自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
我村每年有两次古会,分别是农历的二月十二和七月十二。据说是由我村的乡贤、光绪年间的举人——王耀德(字文甫,光绪十五年武举)发起立会的。其中二月十二会是“石头会”,七月十二会称为“忙罢会”。
每到春季,春耕备耕开始不久,就是二月十二的“石头会”。在我的记忆里,古会的前一天就有人赶着铁轱辘牛车,拉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制品,有瓮盖、盆盖、门墩、狮子、杵子,还有墓门石等来到村里,占据有利位置,一字摆开展示、售卖。过会的当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小商小贩们,更是忙的不可开交。他们有的骑着自行车过来的,有的拉着架子车,有的挑着担子,一大早就开始布置起摊位了。有卖凉粉炒粉的,有卖日常用品针线、颜
色的,有看牙祛痘的,有卖油糕甑糕的,也有卖农具的,卖盆卖瓮的,卖面往往的(盛面粉的瓦罐),钉秤的、剃头的等等,人们在讨价还价中购置自己所需的物品。有的老人在儿女们的簇拥下,来到卖石头的摊位前,精心挑选着自己百年后的墓门石。等长短、量宽窄、比厚度、谈价钱,直到选中成交,才心满意足的离开。整个村子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宾客盈门,人来人往,自然少不了准备好吃好喝招待亲朋好友。
不到午时,“石头会”就圆了。人们兴致正浓,往往天气会由晴转阴,不一会儿,天空就下起了绵绵细雨,多年来几乎都是这样。人们无不惊叹地说:“石头会”真有灵气啊!春雨贵如油,丰年好兆头。这时候,亲朋好友们围坐在桌旁,吃饭喝酒,商讨农事,憧憬未来,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温馨的氛围弥漫在农家。
七月十二是“忙罢会”。这时,夏粮已归仓,玉米棒子也长长,紧张的三夏大忙已经结束。人们趁着过会,劳逸结合,走亲访友,同享丰收的喜悦和彼此的生活及快乐。
“忙罢会”是一个不是春节胜似春节,热闹而隆重的节日。乡亲们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收拾屋子,整理院落,蒸馍买菜,割肉打酒,喜迎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准新娘、准新郎等亲朋好友,有的是前一天就来了,有的是当天到的。他们带着厚礼或象征着庄户人吉祥好运的馄饨馍、包包馍、瓜瓜馍、鱼鱼馍来了;嫁出去的女儿们,带着女婿、娃娃,提着大包小包也早早的赶来了;出门在外离家较近的人们大多也赶了回来;儿时一起长大的闺蜜,曾经的发小也来了;谁也不想缺席这一场家宴,不想失去与父母及亲朋好友难得一聚的机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回家团聚的喜悦;也有热心人不辞劳苦,走村串户,利用这一难得相聚的机会,为单身男女搭鹊桥、牵红线,促成对对有缘人。
各路商家云集。老井坊前的村道两边,商品排成两行,跟会的人你拥我挤,叫卖声接二连三,好不热闹。秦腔,是家乡人的精神食粮,更是父老乡亲们的情感寄托。他们喜欢秦腔,爱听秦腔,爱看秦腔,更爱唱秦腔,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吼上几句秦腔。过会搭台唱戏自古有之,如今已成为乡亲们一道必备的文化大餐。在紧邻村道南边的麦场,临时搭建的戏台下,挤满了众多的乡亲。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由县城请来的秦腔剧团名家的表演。往往是台上一人唱,台下众人和,人们陶醉其中,好不自在。头天晚上有夜场,正日有午场和夜场。正午演折子戏,晚上开本戏,生旦净丑尽献才艺。既有传统剧目,又有现代戏曲,有的名家荟萃,有的新人辈出。演员们高亢激昂的演唱、宛转悠扬的曲调,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精致的服装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古会,是思乡会,走亲会,团圆会,是亲情的凝聚,是喜悦的绽放,是生活酸甜苦乐的交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农村已今非昔比,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乡亲们步入了小康社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摩托车、电动车已成为乡亲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也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以前走亲访友的礼物——馍,早已被蛋奶、烟酒、时鲜水果所替代;商家开着电动三轮车、拖拉机、小货车,拉着各种各样的吃的、用的悉数展卖;招待客人的餐桌上,也是四碟碟八碗碗,鸡鱼肘子花样多,白酒啤酒随意喝。客人们饭足酒酣,满意而归。
家乡的古会是热闹,是习俗,是传承,是乡愁,是人间烟火气,是老者眼里的怀旧,是小孩眼里的新奇,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回忆,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常住人口显著减少,并趋于老龄化。过去人多热闹、车水马龙的场面也渐行渐远,不禁使人痛心和惋惜。人们期待着美丽乡村建设,与时代以同频的步伐向前迈进,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故园依旧,让故乡回得去,让乡村的未来看的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乡村的发展,最能体现国家的发展变迁与开拓进取,小家的幸福才是大国的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家乡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今年的古会已经完美收官,期待下一年的相聚,来年再见!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