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感谢《清江文学》编辑部的老师和群里文友们对我前面几次发言的认可和鼓励!
说实在的,我对古诗词知之甚少,只是当年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研究淮安戏曲的任务,才强迫自己突击性地想补上古诗词知识这一课的。而在反复阅读二三十本有关书籍时,一方面感觉很有收获,但同时也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文学基础较差,学习起来相当的困难,感觉书里讲的有些地方很不好懂,比如有的书中以西洋诗歌中的“音素、音节、音步”等,来解释中国诗词中的韵律和格律,我读了半天也搞不懂到底为什么这么说?还感到各本书之间的说法,有的还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对有的书中说的“词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音乐所决定的”论述,产生较大的疑惑。以我学过几年音乐专科的感觉,诗词中句式的长短,可以大体上与音乐的乐句长短相对应,诗词中字声的平仄也可以与音乐的旋律走向相吻合,否则,唱起来就会出现“倒字”现象。但是,但是如果要求按照音乐旋律也能填出“偶字字声平仄相间”的律句格式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启发我,其实也是迫使我进一步去思考……
到后来,我得出的结论是“律句的格式只能是人为的,是文人们约定俗成的”。——那么,为什么又“人为的”要这样呢?……
我依稀觉得,汉语言诗文学的发展,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规律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呢?
越想越多,想多了,感到自己有许多话想说,就陆续地记下来。记下来以后,再去学习,再到阅读和欣赏诗词中去思考,去对照,去感悟……
慢慢地记下来的多了,渐渐地形成了我的那本书:《词调构成探微——兼议词作欣赏与填词》。也只是想把中华民族诗词格律、韵律,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便于传承和弘扬。
感谢《清江文学》编辑部胥书记给了我向文友们汇报学习体会的机会,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以便我修正错谬,共同提高。谢谢大家!
诗词韵律中的情感表现说
朱 林
上一次谈了从淮海戏传统剧目中的唱段分别有上声、去声等不同的情感表现中得到了启发,以及得到周老师对于上声和去声字的不同情感表现的讲解以后,我那一阵子,就像是迷上了对汉字汉语字声中具有情感表现这一问题的思考,真有些像是被师傅领进门后在痴心“修炼”了。有一天突然跳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老祖宗在最初造字之时,决定用“象形”表示字的意义,这是大家都早知道了的。哪对于怎么读出来能表情,是不是也有“象声”的考虑呢?甚而至于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已经有了用“声音”在表达某一特定意思和情感了呢?
——从聋哑人说话时的腔调里不是可以听出来他的情感表达吗?从我们说话时对一个“啊”这个字音的不同声调中不也是可以区别出情感表达的不同吗?
只是与“象形”不能造出所有字一样,“象声”也不能表示出所有字情。但“一字一声一意”是我们汉字汉语最最根本的基因特质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在那段时间里,我见到不同声调的字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如上声“转”和去声“转”,上声时转的速度慢些,而去声转的速度就快多了。再如散和散、满和漫、涨和涨、洒与倒……还有平声与去声“分量”不同的,如难和难、妍和艳、筵和宴、疼和痛、飘和落等等。
再到后来,我就想到与人的生活最最密切相关的,在吃东西时对味觉不同感受而形成的几个字的声调,如:酸、甜、苦、辣、咸等,(只能根据现在的读音来分析认识),是不是也与情感分量有关呢?
“酸”,阴平声,在缺乏食物而果实尚未成熟时,或有些变质时,还得将就着吃啊;
当然“甜”,那是最好、最喜欢的,阳平声的上扬正合适;
而“苦”,为上声,是表示吃到嘴里有个感知的过程吧,刚吃到嘴里还没大感觉到,到舌根时苦味就浓了,还有要想治病有些草药苦还是一定要吃的,大人教育孩子时也是苦口婆心啊;
“辣”,现在是去声,古诗中为入声,快而下降,表示拒绝,一般人受不了;
“咸”,为什么排在最后呢?可能是知道吃盐的时间比较晚吧,但有了咸味,再感觉上可是美好多了,所以,咸的读音与甜一样都是上扬的阳平。还有个“涩”,也和“辣”差不多,不好吃的,读入声吧,遇到的比较少,一般也就不排它了。
手和脚的动作也是跟平时生活密切相关,发声也是最常用到的,如手的动作“拍”、“打”、“揍”;“拉”、“扯”、“拽”;脚的动作“踩”、“踏”、“踢”等等,是不是也都有“分量”不同的感觉在里面。
汉字的声调平仄具有情感表现的特征,也和长短句具有情感表现特征一样,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的。大体上来说,我也编了个顺口溜供参考:
平声悠长和上扬,多表现平和和甜愉;上声向下再上转,多表现委婉与软款;去声下降力度大,多表现性定或立断;入声读来声短促,强念之时表激烈,弱读之时可洽惬。
——请注意,我选用的字都尽可能与相应的声调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