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整天,我只吃一片面包
如果这是我的最后一日
我宁愿我的肠胃
干净
认识诗人王键是因为他的组诗《夜航》,2016年写于温哥华,24节,有很多充满警谕的金句让我顿时着迷:
“我们游行在看不见的云里/我们穿黑色的泳衣”;“无论我们怎么飞也飞不过/时间/我们在时间里/腐朽”……
评论家荣光启对此诗有过深入解读,他说:“‘夜航’其实是一个哲学化的处境,它将存在主义者所言的人的‘被抛’状况生生凸现出来,逼着你不得不纠结于与生死相关的命题。组诗《夜航》既是现实性的、又是象征性的,将漫长航程的琐屑记忆、芜杂想象与不断更新的经验有机呈现,极有秩序性和结构性。”
《夜航》无疑是王键的代表作。以一种深具韧性的抒情方式,集中展现了诗人富于哲理的诗写风格,雍容的语调中饱含沉稳之气和睿智之力。
从《夜航》的写作时间上推衍,我们之间大致交往了7年,极为幸运地在诗人从异域“回归”的成熟时期以诗相遇。我得以欣赏到他的很多佳作,并受惠于他的热心引荐,结识了一些优秀诗人,拓展了诗学视野。而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我们之间从未在现实世界相见。这份罕见的纯粹诗谊让我深感,诗人之间的真正缘分不在于世俗层面的把杯问盏或相伴相随,而成全于一种基于趣味认同的内心相重相吸。
收到王键新出版的诗集《异乡人》是在火热的七月,有心要写点什么,不知不觉晃荡到了秋意弥漫的九月。一年即将收尾,同为地球某个村落的“异乡人”,我确信至少写作上的情绪已经升温,到了“畅叙衷情”的对话时机。
1
有时,我也有长久的沉默,那是
我进入最深的厌倦和疲惫之中
但一旦进入夜晚我就欢喜
我喜欢夜的赤裸和它的深不见底
在夜晚,我不用看黑暗的脸色
我甚至用一根希望的刺扎它
——《关于夜的小礼赞》
作为诗人的王键,本质上是一位深怀忧患意识的理想主义者。从他对“黑夜”及相关意象组成的个性语系的迷恋来看,他又是一位耽于沉思而葆有足够良知的知识精英。这使他的诗歌先天具有冷峻和高贵的抒情质地,由此伴生的便是可贵的批判色彩和硬朗特色。正如著名诗人王家新所说:“王键的诗里带有一种思想的锋芒”。
“思想的锋芒”在王键笔下经年一以贯之。他写于2010年的《那个最隐晦的词》中有这样的句子:“那个最晦涩的词的内部/伸手不见五指。在黑暗中/我用一块块石头/垒一所带灯的房子”;2017年,他写了《我喝下》:“夜晚,我的血被换过一次。……我喝下来自今日的愤怒和叹息/我喝下明日的梦。去梦里/我喂养星星,放飞一只鹰,并将火/从石头里取出”;2021年他在《二月》中写道:“在星辰中,你闭上眼/自夜的深处,自尼罗可上/搜寻漂泊的睡婴。”
王键毫不掩饰他对“夜晚”的喜爱。《异乡人》收录了诗人2010至2021年间的诗歌,其中很多诗题直接与黑夜有关,比如《庚子年的圣诞夜》《夜场电影散场的时刻》《最后一夜,在格劳斯山滑雪》《我在黎明来临前写诗》《归于寂静的夜》《失眠之夜》《关于星星的对话》《冬天,灰色的诗意》《春天里哭长夜的人》《我听见夜色朝我袭来》等等。
“夜晚”,无疑是王键诗中的关键意象源。甚至可以说,读懂了夜晚,就读懂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夜晚,沉默与梦想交织,黑暗与光亮同存,是最易引发人思考的寂静时光。由理想与现实带来的期望落差让诗人的警醒成为日常习惯,于是,有了《春茶》这首诗:
被水洗礼,春天
献出她最精华的部分
那尖锐的绿
让我们眼睛明亮
那未熟的、怀抱着早春的白霜
它们在水中展开、站立,带着
羞怯,仿佛一个初入世的
女孩,正从喧嚣的人群
走向舞台的中央
喝下这绿色风暴,生涩中的
苦味,让舌头警醒:
虚空转过身去,是谁
从水中向我们歌唱?
以物观世,深度内省,充满让人激荡的人文关切。这首诗还创造了“舌头警醒”的经典词根,以致于评论家敬文东直接将之引用,他说:“王键是嘈杂琐碎的信息时代中,少数拥有警醒舌头的诗人。”
有人说,诗人是一个时代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良知。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有“兴观群怨”的表现传统,其中的“怨”,就是批评能力或者批评技艺,重在思想深度和真切含蓄。从大量具有神秘气象和审视力度的作品来看,王键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是对传统的理性承继,也是忠于内心、敬畏诗歌的一种价值呈现。与众不同的是,他的批判剔除了功利、偏狭、恶俗及让人不适的空虚教化,而是发乎内心的勇敢歌唱,所思落于实处,语体庄重、含蓄而深沉,极富艺术美感。在奉行中庸模式的语境下,是一种难得的“希声大音”。我注意到,他在朋友圈绝不隐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真实观点。具体到诗歌艺术,他将之视为毕生的精神追求,等于同信仰。他认为,诗人应该保持独立性和尊严,如果诗歌不从根本上探涉生命的实现、生命的救赎、生命的意义,其他的都免谈。诗人以优雅的语调和高蹈的立意不断锻造着一种纯诗筋骨,可以认为是当下诗坛特别稀缺的一道金属之光。
2
万千繁复,惟生死最具生命本义。诗人王键对生死的思虑和觉悟极具过人之处,所涉内容宽广、深邃,不乏高远之景,又弥漫烟火气息。这似乎得益于他在夜晚积聚的神性启示,得益于他在“旷野长达四十年的徜徉”:“于荆棘的火里/于祝福的山上/你燃烧脸/你站在人类的/中间//你掩面/哭泣//你用蘸火的/食指/写下/诫律”。(《旷野》)他在这种“诫律”中目击一些生死,主要以抒情还原意味莫名的现实场景,使诗歌的即时感和通感效应在一丝丝痛楚和悲壮间自然凸现:
时间的密码藏在光中
藏在一扇门的一开一合之间
……
而老去则是每时每刻都在
发生的事 死去
也是
生和死是一对生死的兄弟
昨天我在纸上写下一些诗行
今天我又将它们擦去——
我羞于将那些无力的吟唱示人!
而时间,它正用密集的针脚下在大地上缝上
来自天上的密语……
——《时间的密码》
这是一位有着飞行创伤的诗人。在组诗《夜航》中有复杂而生动的情感体验:“有一阵,机舱里安静极了/灯光全都熄灭,机舱里的黑同/外面的浑然一体了//我看见,无数的头颅在黑暗里/囚渡。”那是诗人一次漫长的空中旅程,从温哥华回到国内,既是空间距离的冗长煎熬,更是内心波澜的特殊磨炼。时隔多年之后,诗人仍然心有余悸,对飞机的轰鸣往往本能地生出奇异的不安甚至恐惧,自然流露出“普众同悲”意味。比较突出的是这首《白鸽子广场》:
白色,有时比太阳要亮一点
尤其在灰暗的中午,鸽群
成排地站在楼顶,它们
有十三种观察人类的方式
七日已经过去,我们在第八日
那是爸爸妈妈们创造的星期八
这是漫长的一日,我们在
机场附近散步,目睹飞来飞去
的事物,那些用翅膀创造的高度让人称奇
收翅的白鸽子,就在脚边,啄食地上
的米粒,人类撒下吗哪
替代神,大地干净,
白茫茫一片。
但总有扎心的瞬间,比如
我突然瞥见在一阵惊慌起飞中
蹒跚扑向妈妈怀抱里的孩子
“七日已经过去,我们在第八日”,非常态的认识是普罗大众生活的一种悲悯放大,但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更不会拒绝由我们自己创造的“第八日”。“第八日”的说法源自《圣经》,意指安息日创世之后人类的光景,将之运用于诗歌,耳目一新,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
对大众的关切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往往源于结实的现实观照。在诗集中,诗人的视野高度聚焦于日常的诗意反光,能随时将自己交付特定的时空,呼吸与共:“裸露的大地最为隐秘的深处,升起/意义的桅杆,在城市广场剧烈摇晃的尽头/走来思想者的独步”(《冬天,灰色的诗意》)。题材虚实相间,既有宏大的背景叙事,又有细微末节的场景选淘,真实可感又让人浮想连翩。“生活处处是佛事,日子/有限而禅意无限,而你便是/那佛。”(《佛事》)
置身“云时代”,诗人在《生活中的另一种云》里也有独到的凝思,充满了戏谑与反省。“我们在云里造房子,房子跟地上的一样/也要每月还银行的贷款//……甚至我们打坐、念经、敬拜和奉献/都可以在云里完成//……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是活在地上/还是天上,只是,我们的内心经常还是/孤云一朵。”从这些新意迭出的诗章,我们发现,诗人其实还是一个沉潜于生活的现实主义者,总能在敏锐捕捉中让才情与镜像产生灼人的化学反应,从而构建出一幅诗意浓郁而又发人深思的精神景观。
3
王键对“异乡人”的深度抒写无疑是诗集中的最重要部分。作为世界范畴的社会性命题,诗人对异乡感的体验有着常人不具备的优势,他似乎长期在空中飞行,保持了一种高于常人的观察视线,有意识地融合哲学与文学的双重张力,以多维视角探究着永远是“另一个”的生存状态及人生价值,以自己为剖析对象,从而得出“我成为我自己的异乡人”这一深具悲怆感的人生答案,抒情与哲思并存,极为厚实和宽敞。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键是一位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既有西方现代诗学的影响,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两者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关于“异乡人”的破题,从诗人的漂泊经历来看,既是诗人现实生活处境的直接外化,更是根植于生命深处的内在感受。比如他在《夜航》中所写:
什么是漂泊?当我们对某种高速度失去
感觉时就是漂泊,譬如飞行
譬如人生
诗人在特写场景与复杂客体的思维转换中,写出了地理意义上的“异乡感”,又揭示了在个人身份确认过程中难以释怀的本质孤独和生命脆弱。
无庸讳言,哲学不能代替诗歌解决所有问题,诗歌更不能是哲学的简单重复和空洞嫁接。诗歌的审美感和抒情性如果充注了哲学的经验和理性,其发现功能及生动复现往往更能体现诗歌之美。显然,诗人王键在这方面的文本实验极具底气和技艺,一种恢复并再造诗歌的圣洁之光总在诗行若隐若现。
对众多平凡场域的凝视,诗集《异乡人》奉献了一道道思想盛宴。特别值得考察的是单体诗作《异乡人》,生动反映了诗人“异乡感”的源起和轨迹:
三十年的训练和矫正
我基本学会了他们的语言
包括口音和方言
我因此被接纳 成为
他们的一员
但仍然有一些词语的发音
因我不能捋直的舌头
总是不能发出
还有,一些敏感的词
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
躲不开的时候,便再次被他们
讥笑为外乡人
这样的一些词从此成为我的
禁忌 个人生命中的
无人区
它们像沉雪,深埋在某个黑暗的地下
不被看见不被融化
不幸的是,当我回到故乡,故乡人
同样把我视为外乡人
讥笑我一口的京腔——
故乡竟成为我永远不能回去的异乡!
有一天,我在梦里同另一个我
喝酒
我们用世界语在谈天——
我成为我自己的异乡人!
通过诗歌认识自己,是一条隐秘而诗意的途径。王键对时空置换和语言基因带来的“漂泊情绪”,凝炼为生命性的普世经验,彰显了诗歌从个人到典型艺术感染力。“这样的一些词”“个人生命中的无人区”“我们用世界语在谈天”,这些句子的出现如同神赐,它们隐蔽于平缓的倾诉中,有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其精神指向由此变得开阔,既是经历的陈述,又是诗人人格化的表达,或许还隐含了诗人对诗歌的坚守及相应批判。
月亮又圆了,像一个人的回归,一段
关系结束的前奏。月光照出万物
照出人间大大小小的悲欢
月的盈亏,犹如潮的起落,它演绎着
一个机制。一个数学的简单算法。此时,月下
的大海,有百万精兵在敲击着前进的鼓点。而
生活里则充满着撤退和妥协。
我因此关心那些亏损了的光辉和荣耀
王键是一位“回归”的诗人,他自称为“晚到的诗人”:“晚到的诗人/孤独的“心灵捕手”/在四月的末路里捕猎自由……/那铁色的晚樱/仍在他的身体里流亡/天空,却为他打开了城门——”在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他沉迷诗歌,一度极其活跃。后来有过七年的域外旅居经历。近几年,又无比虔诚地回到诗歌现场,以更加执著的情怀吟唱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我被闪电击中
我被光和盐喂养
我生下的黑色的词
自深海底部升起、升高
我要歌唱,我终将
歌唱。
是的,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唯有不停止一种深情而圣洁的歌唱,才会抵达诗之至境。
2023年9月9日初稿于大冶望尘阁
附:王键《异乡人》诗选
密闭或敞开
硕大的原木,带着
密闭的时间
它们在海上行走
最终走入这片海边的滩涂
那些白色垃圾袋遮住了它们疲惫的面庞
雨后的天空,升高了很多
我漫步到这片海滩,大片的
阳光像是从天外轻泻下来
这片荒滩顿时温暖和明亮起来
大海、沙滩和成堆的原木之上
是一个打开的空间,突然飞入的
树状的海鸥群在叫唤,它们把声音
放到了最大,似乎要让那些
看不见海的人也能听到
我让鞋子敞开,光脚走在沙滩上
我走进水里,海水分开,露出
底部的泥泞和道路
我进入,位于海底,闪电的家乡
冬天的白内障
发霉的风景,
唯电子眼醒目、闪亮。
小动物们穿过大地内部
引起的躁动,另一种
更加隐秘深刻的
寂静。
雪线下的事物,朦胧而暧昧
如同你含混的词。
雾,用最矮小的脚,贴着大地
雾中的松树,穿戴冰雪
和冻土,它们紧缩着身体
低吟:敞开你的心吧
向着十二月冷色调的雪峰
一头棕熊,饥渴的,带着
天然的眼疾,它对近在咫尺的
鲑鱼和老虎斑视而不见。
它移动英雄般的身体,蹚过
草滩、浅水河和黄昏
在一团混沌的金色光圈里
绝望地昂首。
冬天的冷,正在
加深它的白内障。
纪念日
我指甲上的半月还在生长
它要向秋天表达渴望
经过岁月的手,多情的手,失血的手
在一轮圆月里
它醒着,它诉说——
那比苍山还要艰难的事
那比爱情还要艰难的事
时间,穿着迷人的彩衣
回忆和祈祷最终让日子荒凉
那些逝去的,那些新生的,
谁也追不上谁
六月又到,大地重拾热情
人们穿过瘴气和封锁线
他们带来艾草、硫磺和火。
十二月的雪
这雪下得像火一样热烈
进入密室的最后一扇门
想象的空间被雪照亮
失望和希望在走廊里
扭打在一起
事物的悬念被吊起来抽打
唯有雪,用不停的下降回答着一切
从密室进入客厅,进入煮茶人的水中
进入新年献词的祝福之中
最终,雪会掩盖思想者的
浅薄和苍白,并使之学会
谦卑的真理
雪的降落过程犹如神临
万物失语,众生屏息
世界俯身倾听雪的低语
如果可能,这时最好的办法是
进入雪的内部,倾听
那秘密脚踪的踢踏之舞
互联网
隐形的丝线,从人之嘴里
吐出
我们吃过知识的桑叶
虚拟的王国,万物被数字标记
送信的人用光速在跑
超越的天使,他们在云中叫喊:
“更快!更高!更强!”
我们,失身于世界之水的深处
我携带的氧气
不多了。
现实主义的探戈
左倾,右倾
一个转身,一代精致的舞者登上了舞台
世界,在一支进退的魅舞中沉浮。
说忠诚
说到忠诚,哦,朋友
那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我忠于一些虚无的事物,
也忠于一些具体、卑微的事物……
只是我的忠诚跟你的不同
比如,对国家的忠诚
我习惯用批评来表达。
因为,我坚信这样一种态度——
“国家啊,我可不是你的反对者,
我只不过是生活。”①
而我的生活不过是想——
可以安详地,“对心爱的人说起爱”②
①引自俄罗斯诗人叶普盖尼·莱英《三月》中的诗句。
② 见骆一禾的诗歌《先锋》。
钟声
将一束光注入
钟声里
钟声便飞了起来
是光推着它飞的
它到达的时候
万物的寂静更深了
寂静比它本身更深了
我在屋子外面唱歌
看见钟声在春天里跑
它在满世界找它要找的人
多么明亮的钟声啊
穿过等待合龙的大桥
钟声,在光的燃烧里
呼唤发烧之人
我睁开假寐的双眼
撞见被强奸了的生活
那清晰的像闪电来临过的
在星巴克,点上一杯苦咖啡
独处的时光多么忧郁
又多么自由
背景音乐是灰色调的
来自骄傲的塞纳河的右岸
请不要再跟我读诗
请节省日益稀少的词
室内的光线幽暗
空气中飘浮着真相的微尘
我在静默中得到更多的风暴
像夏日一场暴雨后的清晨
全身轻盈通透
但江山并未洗刷一新
我拉起真理晦暗的手
在她的掌纹里寻找生命线——
那清晰的像闪电来临过的
冬天的爱德华王子岛①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喧哗
冬天的爱岛在某个时刻突然
归于沉寂。词语休养生息
像潜伏在海底的鲸
以它巨大的沉默吞没它的
每一次移动。
雪比海大,它漫过了海,雪中的爱岛
像在海上行走的一只大脚。
安妮的绿山墙②也隐去了身影。
这里,冬日的阳光,冷峻刺眼
其光芒闪耀在波涛与星星之际——
爱岛,与陆地失去联系的王子
始终处于它们的中心。
冬天的爱岛在远离陆地的孤单中
练习着他的坚强与冷酷
所有的道路都被封死,包括海上的。
此时的大海千帆竞歇,失去船只的大海
就像没有星辰的夜晚
把它更为深邃的部分裸露出来
把它最为喧哗的部分隐藏起来
而雪中的爱岛也这样
裸露着和隐藏着……
在裸露与隐藏之间
词语慢慢张开了它的眼睛
①爱德华王子岛,位于加拿大东海岸大西洋中,冬季漫长,诗中“爱岛”为其简称。
② 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描写了主人公安妮在爱德华王子岛的童年生活,该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
路边的白鹤花
清晨里的白鹤花,她们的香气
比月光里的更幽深
她们低头躬身,仿佛在进行一场晨祷
早起奔跑的人们、路边滚过的尘埃
都不能扰乱她们的词
她们知道:肃杀的秋风已经在阳光下
亮出了它明晃晃的刀子
夏日白色的闪电和风暴,她们已经认识过了
她们也认出了自己:那些在绿色停机坪上
的白色小飞机
我想起了露易丝·格丽克的鸢尾花
它们也曾在晨光中专心祷告——
为了受难的命运
或者,是为了一次伟大的飞翔?
我在这秋日的冷峻里听见了
飞机引擎的轰鸣

卢圣虎,祖籍湖北洪湖,七O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湖北作协会员,《黄石文学》执行主编。著有诗集《若即若离》《或许与你有关》等。

王键,出生于湖北黄冈市,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笔名楚石发表诗歌作品,作品散见《诗刊》《上海文学》《星星》《汉诗》《象形》《一行诗刊》(纽约)《新大陆诗刊》(美国洛杉矶)《新诗潮》(加拿大)等中外诗歌刊物,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个人诗集《异乡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起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诗选《山湖集》主编。现居北京和紐約。
点击链接可查看:
“未来诗学”专栏往期文章目录

申明:刊头配图如未注明作者,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八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9月目录
林宇軒:春天的贗品欣欣向榮
“香樟木诗学”:梁小曼|“我想做一只虚空缓慢的龟”——答敬文东
季羽:城市的灯光碎落一地
“他山诗石”:明迪 译【斯洛文尼亚】阿莱西•希德戈20首
同一片海洋
赵汗青:《红楼里的波西米亚》诗选
“未来诗学”:霍俊明|公开的知识与隐秘的缺憾:1990年代诗歌再认识
刘萧:武汉哀歌
“香樟木诗学”:钱文亮|关乎当下与未来的语言风景 ——关于梁小曼的诗
卢文悦:不正规的评论 ——读葭苇诗集《空事情》及外一首
“崖丽娟诗访谈”:李心释|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否定”诗力说
“90℃诗点”:娜夜&张媛媛|以少和慢抵达
彝文前景堪忧?彝族出现大诗人?——明迪访谈彝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