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朴民风,和谐温馨的老盐圩
文/吴伦林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工作需要离开了老家—盐圩子,到城市里居住了,也就成了一名城里的人了。城市里虽各种生活设施条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但,几十年下来了,我居住过两座城市的经历,从内心深感总觉得比老盐圩子五六十年代缺少些什么?小区的居民来至自五湖四海,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很难融洽在一起,总体印象是各家顾各家自扫门前雪,由于人们缺少思想上沟通和交流,人情味就显得十分淡泊,更谈不上乡里乡亲的认同和家的氛围。盐圩子可就不一样了,那时人们收入不高,并不富裕。但有着浓烈的乡情意识。
我在盐圩子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直至走上工作岗位,对盐圩子怀有深厚的感情,那淳朴的民风,和谐温馨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终身难忘。老盐圩子虽只有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生活和居住条件同城市相比艰苦多了,不在一个层面上。但人们有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安静而和谐的氛围,有一种强烈地抱团取暖的意识,自然形成了咱们是一家人,是命运的共同体。
盐场的老盐圩子就是一个生产组,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基层行政组织,生产组长是小组最高领导,啥事都管。那时职工和家属都很自觉地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小组的政治学习,渴望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自然形成了一个团体,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得非常牢固。盐场职工也有休息曰,但遇到刮风下雨城里人往屋里跑,而盐场的职工会毫不忧虑地自觉放弃休息,不计报酬地冲向雨中抢扒盐斤,就连职工家属和老人、甚至孩子也都能自觉地奔向滩头,加入到抢扒原盐队伍中。他们觉得护盐护卤就是为了多产盐、产好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岀份力,而感到光荣。

盐圩人崇尚待人接物,以诚相待。人与人相处不复杂,非常友好和热情,也没有过多的纠结,有话直说,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大家都能接受。咱圩子一家有事百家忧,多年也没有发生红脸的事,团结像一家人,遇到困难大家一起上,互帮互助,一起想办法解决。我孩提时亲眼目睹见到两件事感受颇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点燃向他们学习看齐的心愿。
有一年姓楊的兄弟俩拉水工拉水到咱圩里,船刚靠岸就对挑水人员说,他的兄弟生病了,而且非常重,急需帮助去场医院救治,说时迟那时快,圩里几位挑水的人(孩时都叫叔叔二大爷)二话没说,上船看一下病人情况,他们统一认识后,决定把他送医院。他们迅速丢下水桶,有的找绳子、有的拿扁担、有的回家就摘下自家的门板,立即将病人担着急速去三十里外的场医院救治。
另一件是盐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的雨季时常遇到强对流气候而引发龙卷风,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乌云快速上下翻滾覆盖了半边天,随着雷声闪电大作,顿时天空暗了下来,乌云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柱,从天而降,像一条巨龙悬挂在天空中,一条腿伸向地面,由粗变细,再由细变粗,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圆形漩涡,快速旋转,发岀雷鸣般轰轰隆隆声响,排山倒海,遇到房屋、盐廪、风车、草堆等统统被它摧毁,满天漂浮着杂物,十分地恐怖,风过后一片狼籍。龙卷风有个特点,就是风刮一条线,雨过一大片,一条圩子东边人家房屋安然无恙,西边人家房屋被掀。风停雨止,全圩里人不约而同地自发帮助抢修房屋,有的和泥、有的整理麦杆、有的上房接泥、有的骑在损坏的房顶上铺麦杆,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把损坏的房顶给修理好了。这些互帮互助感人的场面深深印烙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这对孩时教育成长影响极其深刻,有助于“三观”思想的正确形成。
盐圩人淳厚朴实,所体现在本份、实在、直来直去的性格;做事不拖泥带水,能吃苦、能忍耐、能打硬仗、雷厉风行的作风;对人真诚、友善、团结和谐的高尚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为国效劳。干好本职工作是责任,为国分忧,为社会服务是应尽义务,只有奉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是盐圩人一大特征。在老盐圩里处处都显示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的浓厚氛围。各家都有不成文的规矩,对老者的尊重,体现在大事上必须与老者商量而行。据我孩时观察各家就餐时就有规矩,上席必有老者落座后,晚辈才能上桌子;家中盛的第一碗饭必须端给老者先饮;桌上菜肴由老者先动筷子,晚辈才能跟上,养成了尊老的习惯。盐圩人不仅民风淳朴,热情诚恳,善良纯朴而且勤劳朴实,生活简朴而充实,邻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是那么自然而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息。老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呼着过路的行人,给口渴者递上一碗水。从远方归来学子,人们都纷纷走岀家门前来问寒问暖,让人感到有一种家的温暖。人们对持生活的态度也是非常淳朴的,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享受生活的每一刻。盐圩人有着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富足。这种富足是金钱无可比拟的。
盐圩子那时居住的大多数人家还是草房,生活上并不富裕,经济上还是很拮据的。但有着有难同担有福同享强烈的氛围,在这里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时一家有难大家一起帮,共度难关。就拿红白喜事来说,那时招待亲友客人都是在家办的,不像现在一个电话,不管办多少酒席,在家门口就有流动酒店帮你操办。所以,那时圩里不论那家有个红白喜事,全圩人都是积极自愿地参与,忙里忙外,不分你我,就像一家人。盐圩子居住较分散,远离集市,当然那时的集市也只是附近农村农民自家种植蔬菜多余的,拿到早市上销售,当然商户也是零星的。盐圩人吃蔬菜都是很困难的,确实上一次街也不是随意的事。所以,平时各家生活上缺一少两也都很正常,如缺个葱少个蒜短个油也是经常发生的,缺时到各家都能随手拿点,从不计较。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确折射出一家亲的人间真情。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在信任的基础上有福共享,已成为盐圩人的共识。不管是那家只要有点新鲜的食物弄好后,都会主动盛些给右邻右舍送去尝尝鲜,这说明邻里相处得十分融洽。在那艰苦的年代,盐圩子鱼虾到不缺,因为随时都能捕到,缺的是大肉,特别是猪肉,只能在过节、红白喜事上能见到。
记得我上五年级那年,就是上世纪六五年左右,我家圈养了一头猪。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喂养,猪的体重近200斤左右。春节来临杀猪过年,全圩的人像过年一样聚集在一起看热闹帮忙。猪杀好了,父母商量,决定请师傅给全圩每户人家砍一块肉,每块大约二、三斤左右,给大家尝尝鲜,一起庆贺庆贺,我和弟弟带着小跑提着猪肉挨家送,心中特高兴。听二姐回忆猪肉各家送完后,家中所剩无几,就连猪的下水大肠洗好烧好每家还送上一小碗。那时全家也没有觉得不和适、吃亏的感觉。在人们的心中已形成有福同享有难同担的认同,这种纯朴的民风己融入到老盐圩人的血液、深入到大脑中,影响规范了几代人,践行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中。
那时盐场的社会治安好,民风好,好到各家各户的大门从不上锁,那年代电视、手机都没有问世,场里有放影队和业务文艺宣传队,在各工区之间巡回放影和不定期的演出,深受盐场人的喜爱,也是革命传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老人孩子特喜欢。每次晚上放露天电影和文艺演岀,全圩老少爷们倾剿出动,大孩子扛着板櫈,大人们抱着孩子,老人柱着拐,奔走在狭窄的格堰和崎岖不平的送水道堆上,赶往几里路外的工区住地,欢欢喜喜放心看电影、看演岀。说实话那时各家压根就没有锁,只是把门关起来就行。反映岀那时代社会风气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真正实现了夜不闲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尚。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代人建国初也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岀生的人,现己迈入老年行列了,过去经历的美好时光,永远留存在记忆的大脑中挥之不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愿淳朴的民风,和谐温馨的老盐圩精神,能抒发出新的内容融入到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继续发扬光大,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助力。
2023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