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大光明 ( 哈尔滨 )
几十年来,只记得老辈儿,关于伏天的讲究与传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并未关注其中的民俗,更不晓得,还有其它的传说。
今天,正好是三伏,烙饼炒鸡蛋的日子。虽然,它不是特瞩目的节日,只是个节令,但那些保持传统,上了岁数的人却很重视!余次之。时下,有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具体日期与风俗?往往节令过后,听人指教,才若有所思,似有所悟的喃喃自语,”哟!昨天三伏啊,不知道啊!忘了,忘了”。之于过与没过,并无懊悔与不适,更无春节时,千里归心切,行程被阻断,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那种郁闷与抱憾?本人亦如此,想起来就过,想不到时,也有遗漏,我也并未在意。
几日前,小弟一家去威海旅游,顺便看看在那疗养的小妹。8月11日飞离哈市,我一直独守,给他们看家。不期而至的三伏,让我真不知怎么过?真的应:躺在床上,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应当查一查有关三伏的说道。这一查,还真有意外收获。觉得这”三伏节”,也不乏”情人节”的浪漫。据说,最早的”伏节”,兴起于秦人。不同朝代,广有传承。尤其,有个”伏凤手”的民俗。说是在三伏时节,人们纷纷出户,在田边地角,采回指宁草,( 又名透骨草,凤仙花 )将那花瓣儿,加入少许矾,慢慢地捣成细腻的泥状,女人们将手洗净,将花泥涂于指甲上,再用事先采摘回的苍耳叶,包严绑紧。24小时以后解开,指甲就被染红了。对于此举,历朝历代多有记载,清朝的《清嘉录》亦有记述。不过,尤以元代诗人郑奎妻的《秋词》较为传神。道是 :
洞箫一曲是谁家?
河汉西流月半斜。
欲染纤纤红指甲,
金盆夜捣凤仙花。
静静地想一想,古代三伏,满城的市井女子皆红红指甲染,款款丽人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蔚为壮观!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可圈可点,源远流长!可这精神食粮再好,难以果腹,还是得掂对掂对,耐饥的物质食粮。

三伏,自然是烙饼炒鸡蛋。可这一个人的膳食,如此大费周章,着实繁杂。莫不如,自己炒盘鸡蛋,去超市买上一些饼较为方便。对!就去超市,见机而行。
久不逛超市,也须正式点。足登意大利版的米色皮凉鞋,身着地中海蓝杠的白T裇,这都是N年前,去广州学习时买的。再配上新购的,通体绘有大不列颠帝国红白米字旗的普蓝色大裤头,那叫一个抢眼、时尚、潇洒!
进入超市,直奔主题。饼类柜台前细看,以为会有葱花油饼,可是没有。只有一种香脆大饼,其余一堆堆的,都是些烧饼,酥饼,馅饼之类的食品。柜台内,一位长着笑眼的美女,把一张两尺直径的巨大面饼,放入同样巨大的电饼铛内,在热油中,近似于炸的烙着。我十分不解?问那女子,”不是烙吗,怎么还炸上了呢?这么多油,有点不健康吗”。美女笑盈盈的说:”那不是香脆大饼嘛,油少了,当然就不脆了”!噢,我明白了。厂家追求的,只是酥脆?食客追求的,才是健康!
等了一会儿,饼烙好了。又等上一会儿,让它稍凉后,女子用特大号剪子,把大饼剪成若干块儿,拿起一块称了称,4.90元。呵呵,一块三角形小饼5元钱,不便宜!但有一点,够火候,通体金黄。够诱人,香气扑鼻!更重要的是,它应了节令,贵有所值。

买好了饼,再买上些韭菜,用它炒鸡蛋。想到民间有,”五黄六月烂韭菜”,之说,不仅有点狐疑,还能吃吗,也吃不准?拿起来一捆闻了闻,嗬!还不错!还挺有韭菜味儿。要知道,韭菜炒鸡蛋,那可是绝配!正要买,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插上一嘴,”现在的韭菜,都老了,不能吃了”!她有善念,说的亦不无道理。但这个时候,就得讲点实用主义。所需是第一位。有味儿是第二位。老嫩什么的,也就得排第三序列了。买上一捆,取它个天长地久的寓意,吉利又讲究,挺好!其它的,不重要。
晚餐前,将韭菜洗净,切成寸段儿,打上两个鸡蛋一炒,黄中染绿,瞅着就有食欲,俨然阳春三月芳草地。三伏的节日餐,香气四溢的烙饼炒鸡蛋,外加一杯”谢裕大一品红顶”红茶,妥妥的!从来没有自己制作过节令餐的我,这么一鼓捣,吃起来,觉得蛮有滋有味。这三伏过的,不但颇有情调,还弄出了,那么几分浪漫。
择自《拙文集注》第12集 第20篇
2016.8.16 初稿
2023.9.8 白露 发表

作者简介
李邦正,笔名正大光明,祖籍山东,哈尔滨市人,哲学专业,喜欢写作,曾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及报刊媒体,发稿数百篇。有六首诗作,收入影响巨著《中外汉俳诗选》、六首诗作,入选《 二零二二年汉俳诗刊精选 》一书。现作品散见于,现代诗美学杂志、京津沪都市头条、中华文学社、清秋文轩、书香文学传承社、锦绣文学、中国爱情诗刊、中华汉俳诗社、当代汉俳、和风汉俳,华夏汉俳等网络平台。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 欲求 : 勤耕诗林,乐描百花,闲来落几笔,潇洒度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