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卫华
上世纪1976年的7月28日凌晨三点四十二分,在河北省的唐山市,曾发生了里氏七点八级的强烈地震。
当年的地震,虽然远离淮阴本土有上千公里,但我们清江市及淮阴地区,从那时起就进入了防震的模式。那年那月那日,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路边河沿,操场空地,各式各样的防震棚,成了城市农村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防震棚,应该是当年特定历史时期,为避免自然灾害的伤及,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唐山大地震,二十四万人的生灵涂炭,十六万人的终身伤痛,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感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和保护自身的重要。于是,搭建防震棚成了那个特定年代,人们抵抗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正确选择。
至于为啥要普搭防震棚?因为当年有传言,淮阴及周边地区,由于处在太平洋西岸的地震带上,受唐山地震波的影响,极有被地震的可能。于是,防患于未然就成了当年人们的跟风和追逐。虽然当年我服役在南京的江宁,但从弟弟的来信中,明显体会到了家人和左邻右舍,对地震的惧怕和恐慌,以及想尽快搭建防震棚的要求和愿望。
那年月,由于防震棚的普遍需求,其石棉瓦、油毛毡、塑料布、粗竹竿等建棚材料就像“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而我家居住的运河航运新村的职工和家属们,却有着得天独享的便利条件,因为大多数职工均工作在船上,所以,那些旧帆布、旧竹篙、坏油布、坏木条等,则成了盖防震棚的最好材料。虽然当年我家,没人从事水运工作,但当家的外祖父,则以军属的名义写了一份申请报告。
很快,便由航运公司供应科的同志,将建棚的材料送到家中,并及时派人亲自动手,帮助盖好了近十平米的防震棚。那年那月,运河航运新村的防震棚可谓是各式各样,有人字形的窝棚;有正方形的锅屋;有长方形的“豪宅”。而在我1978年探亲时,新村大多数的防震棚还“健在”,据弟弟讲曾在自家的防震棚里整整睡了小半年。
那年探亲,我曾到几位战友家捎信,所见到的防震棚直让我大开了眼界。一位战友家的防震棚外围,虽用厚塑料布包裹,但打开门帘,进得棚内足足有二十平米,一套时髦的家具摆放其中,那地板革则透出了新潮;那洋气的吊顶包含着讲究。
还有一位战友家,更是别出心裁,他家的防震棚,竟然是一座淘汰的汽车车厢,一家人团聚其中,真乃其乐融融。那次探家,我还有幸参加了一位高中同学的婚礼,你们猜婚房在哪?居然也是在防震棚内。想象一下,如果放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恐怕这新娘定不会委曲求全,步入那防震棚式的洞房。
曾到姐姐下放的农村去过。姐姐当年已结婚,其姐夫一大家的防震棚,是方圆几十里最结实的。为何?因姐夫弟弟在内蒙当兵,其部队首长知晓姐夫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后,专门千里迢迢运来防震棚的材料。让蒙古族的蒙古包在咱淮阴“安家落户”。
那年那月咱家的防震棚,和家人一起度过了近十年的时光。自改革开放伊始,其功能才实现了身份的转换,并蜕变成厨房和锅屋。虽然只有七八个平米,但一家人曾经避震求安后的其乐融融;以及后来防震棚里冒出的三餐烟火,永远留在了家庭的史册之中。
如今,防震棚已经成为时代的印记。但那种特有的情感寄托,过往生活的滋味,总是无法从心灵中抹去。前不久,同老伴重新走进运河航运中新村时,有的防震棚居然还“活着”。当踏进记忆的院中小道,摩肩的斑驳平房,当年防震棚的美好印象,以及遗留下的历史痕迹,还真让我们久久的不愿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