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 )
a、o、e、i、u……读吧,写吧!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生又到死。
读书呢,也是从最简单的开始:a、o、e、……
1、2、3……
为此,曾经有人就这发现了问题,他说:
父母学了这些,等到儿女,孙辈们上学,还是要从这些开始学。抱怨设计教育的先贤们怎么不设计一套教材,父母学了的东西,儿女就不用再去学了的教科书,这样省时,省心,省工,省财物、省人力,多好啊! 为这,许多人解释不了,也没有人解释得了。
如今世界上各国学习的语种(国语)…不同,但大体上都同。
都得从零基础学起,还没有人,会在襁褓里就知天晓地。如果有,也会让人加上变异或神化。不过千百来,目前还没有先例。
练习,反复学习,越简单的a、o、e……1、2、3……反复要用到生命的最后。
当然,大家都真心地希望有一天,父母学过了A、B、C……1、2、3……,儿女,子孙后代就不用学了。
到那时候,世界肯定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文明或许超出了地球文明。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说这些肯定是天方夜谭。
很好,那就言归二姐神百灵。
二姐说:a、o、e……。
学习语文,要想学好,必须从字母开始学好,学好了字母,拼音就好学了,拼音学好了,读音就准了,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就不在话下了。以此同理,顺水推舟,学好了拼音,认字就一个的准,错不了。
从字母到音,音到字,字的笔画顺序,字义,(反、近、同)组词,组词到句,句到短句、长句又到小段、大段,段到短文,短文到中、长篇。都要一环套一环学好。其间的各种句式修辞手法和文章的文体,中心(内涵)思想都要一丝不苟地系统学习。同时还要时刻不停地博览群书,坚牢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深入社会调研,历练自身的人生阅历,其后做学问,才可能写出好文章,譬如著书立说。才不至于误导读者和后来者。
其它学科也一样,只有门门学科都学好和洞悉社会,剖析世界风云,才不至于无的放矢,一统乱放。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学者,专家等,才佩称读书人。
说到读书人,读书人最起先就离不开上学校。
上学校,读书。
上学校,旧社会也叫上学堂,读过一些书后,进入高等的学堂深造,那学堂就称学府、或者其它。
一般的起步读书,也称上私塾。
在旧社会里,山村、农村是没有现在这样的小学学校的,只有私人办的学堂,或者好几户人家联合起来请的教书先生开的讲堂,就叫私塾。
说起上学堂,我至今都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常对我唱的一首童谣《上学堂》:
“三岁伢几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堂,先生不打我,回家吃口汁汁(妈妈的奶汁)又来。”
那时侯,总是听一百遍,万遍也不厌,如今早成了染着长辈慈爱的难忘的歌谣。
当今,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首红遍了千家万户的歌谣。
或有些年轻人不信,建议去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说不定他们都会哼这首不知道谁写的歌谣。
更有趣的是,也是烦人的事。
那时候上学是要拜孔子的,拜完孔子后,就拜先生(先生就是我们现在称谓的老师)。
若沒有礼数得好,挣骂,挣教鞭打,罚站,抄字文是常有的事,严重时是会被告到父母那里去的。
当然,象现在上学一样,迟到、早退都是不允许的。除非事先请假,得到了先生的允许。
据读过私塾的老人说,学生上私塾期间,天天都要拜孔子、拜先生。过年过节更要拜。不光敬祖敬师是必需要作的,而且还要诚心诚意。
当这样做的目的,最终是要遵守封建统治者的愚忠,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千古不变的古训。绝不只是简单的老幼、师徒、亲间的辈份长幼的礼数问题。
幸好!
新社会里,上学再也没有这些愚腐了。
上课铃声一响,见到老师来上课,全班同学在班长或者学习委员,或者指定的学生代表引领下,全体学生起立,喊“老师好!”,老师向学生挥下手,说:“同学们好!请坐下!”彼此礼毕,老师就直奔主题,讲课。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也都经历过,有些异处,但也只是大同小异。越到后来,读高中了,学校里也就再没有这起立,坐下了…。
上课的喇叭一响,大家就自觉地坐好,认真听讲学习。
偶尔有玩皮淘气的学生,屡教不改的,只要你不影响其他(她)同学,听不听课,由你。
学习,不用各种纪律约束,都来自于自我约束。
高年级的学生,人也不小了,各种道理,人人都懂,无需老师再象小时候一样教牛教马那样劳神费力了。
也正如,老人常对新社会的年轻人说的:“小兔崽子,时代不同了,一朝天子一朝人,我们永远赶不上你们现代人了。”
这话也确实不假,新社会的人,接受的新鲜事物,比老一辈更快更容易吸收,知识面开阔得越广。
关于新鲜事物,在这里就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那年代最红火的就是“点诱蛾灯。”有些地方也叫点畜牧灯。
说起点诱蛾灯,如今的年轻人,你也会觉得好笑,又很诧异!
诱蛾灯是什么把戏哦,你一定会问。
也不知道你听没听过,或从书本里知道:知识青年下乡,把麦苗当韭菜割了,韭菜当麦苗;红杆杆开白花,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蝌蚪当小鱼捞着煮吃…或者乔麦地里打死人的笑话,现在听来都让人笑掉大牙,但那些都是真人真事。
相信,现在有些小朋友或者大龄的青年,呆在城市里久了,从未体验过农村的生活,或许也会闹出“麦苗当韭菜割了,吃的米饭不知从哪里来的?”更多的无知笑话来。
若听过,或者从书本里得知,那就会晓得“点诱蛾灯。”点诱蛾灯,就是那时候的事。
那时候,山村、农村的粮田,当禾苗要治虫的时候,不下雨的晚上,各家各户就会大人领着自家能做事了的小孩,一同去田埂上点诱蛾灯。
二姐说,那时她都是早早的做完作业后,就高高兴兴的一同与父母去点诱蛾灯。
我曾经也经历过点畜牧灯,不过那都是点畜牧灯的尾声了。大概也经历过二年,就那么二次之后,各种治虫的化学药品就代替了诱蛾灯。如敌敌畏,六六粉,一颗枯髅头和二根枯骨交叉图的农药……。
点诱蛾灯要用到脚盆、澡盆、……那时候,物质溃泛,就那几样东西,如木盆、木桶、脚盆等,(这些大都是女人出嫁时的嫁妆品)不过只要能装水,敞口大些的器物都可以。把这些器物装些水,里面加入些废柴油或者别的油,只要能粘住蛾虫的翅膀,就可以了。再在水的中央,放一盏柴油灯,(煤油灯、青油灯…只要是灯,能亮的油灯,都行。)
点燃油灯,飞蛾就会来起舞戏火。
飞蛾还真爱起舞戏火,见油灯一亮,就从禾苗里跑出来扑火,还真印证了:“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老话。
扑火的飞蛾有的烧掉了翅膀,有的一不小心掉在有油的水上,翅膀上粘上了油,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落在水里上,不久就精疲力尽死了。
那时候,农民伯伯就用这很潮(当时是很新鲜的科学防虫)方法灭着害虫。
那时家家户户都点诱蛾灯。每到无风无雨的晚上,稻田里就象满天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诱蛾灯和着飞蛾的舞动,非常地壮观,有点象神话世界一样,地上天空。
让那个时候,长大的人们,永远都沾着泥土的芬芳和金黄稻谷,丰收喜悦的记忆,忘也忘掉,抺也抹不去。
彭意辉,笔名东剑,又名十豆三,湖南益阳人,当代诗歌协会理事。
作品发表于:全国多种报刊、网络。
作品、传略入选《新文人专集》《大地诗选》《当代诗家代表作手迹传略宝典》《世界名人传记》《中国文艺英才辞典》《人生智慧宝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诗典》《世界知名专家.人生感悟录》《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l949一2000《中国书法选集》《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当代诗人作家通讯博览》《2022中华精英诗人诗歌日历》《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精品集》、中华作家网《中国诗歌.百家诗选》《文脉中国一一中华优秀文学作品2022年选》《中国当代诗人谱》《中国最美爱情诗歌经典》《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文典一一2023中国作家诗人作品年鉴》《诗颂中国二十大》诗词精品集等书。
曾荣获“中国诗人”、“中华十大精英诗人”、“世界名人金杯奖”、“中华精英文学奖”、“2022新时代前端诗人奖牌”、“当代百佳中国文坛功勋人才”、“北斗文学奖”、“文脉中国传承人”、“文曲星奖章”、“国际著名书画艺术家”、“世界名人勋章”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秀峰西路口金银山派出所斜对面益阳雨曦美容美发用品批发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