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先哲智慧绽放璀璨光芒
臧景亮
我们中国人是很注重修身养性的。曾听说过这句话:先做人,再做事,做人成功,做事不成功,失败是暂时的。做事成功,做人失败,成功是暂时的。落脚点就是两个字——做人,做人必须修德,如何修德呢?
古代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圣人,特点是只想天下,不想自己;第二类是大丈夫,特点是先想天下,再想自己;第三类是君子,特点是既想天下,又想自己;第四类是小人,特点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明朝浙江余姚人王阳明,他爷爷为官,爹是状元。结果王阳明在13岁上学的时候就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啊?”老师有点懵,停顿了一会对他说:“读书人考科举当然是为了做官呀。”王阳明对老师说:“不对,读书的目的是要做圣人。”就是这个王阳明,平乱安邦,救大明朝于水火之中,文如天风浩荡、飞瀑直流。无论在任何境遇中都没有放弃“成为圣人”的理想,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数百年来影响甚广。“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早就深入人心,不愧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圣贤。
明朝还有个大学问家冯从吾,为官敢仗义执言,一身正气,为学则创办关中书院,弟子众多,最多的时候达五千之众,著述颇丰,被誉为“理学大师”、“关中夫子”。冯从吾把自己这一辈子干的事情就概括为三句话: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如此通透练达之人,是不是离圣人和大丈夫很接近了?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讲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从字面上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够承担国家的污垢,就扛起来并且扫掉它,或者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勇敢地顶上去,你就可以做社稷的主人。受国不祥,就是说国家所有不好的事情,假如你都能承受,并且能扛起来,你就可以做国家的王,也就是说你就是国家的主人。有如此担当之人,道德高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下,全社会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为,善于从先哲智慧中汲取营养,挖掘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