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楚涵博士解读桃花源比较有趣,她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突然勾起我的联想。
我认为,人人心中不仅都有一处桃花源,而且不同年龄段心中的桃花源情景是不同的。譬如我,少年时、青年时、中年时心中的桃花源情景都不相同。
年轻时写过一篇《桃花源惊梦》,发表在文化报上。今天找出来,再看,觉得当年我心中的桃花源与我现在的,不是一样的了。可能是景随时迁吧。
桃花源惊梦……

一九八八年秋到峨眉山旅游,住清音阁,清早起来看和尚做早课,拾到一张写满字的纸,看后觉得不错,虽然不知作者是什么人,文章结尾残缺,但还是投寄报刊,与大家共赏这篇奇文。
庸君与吾自幼同窗,学业品行皆优。然风华正茂之岁,适逢浩劫。一梦惊醒,已过而立之年,一事无成,常唏嘘浩叹,彻夜不眠。至爱亲朋恐其久忧成疾,劝吾携之同游峨眉山。
至报国寺,已薄暮时分,见人流如潮,不胜烦躁,乃取道清音阁而行。是时也,月白风清,群峰默立。悬崖滴水,声如珠落玉盘。
约至半夜,倦意袭来,举目四望,见谷中有灯光闪烁,乃喜而奔之。行至其处,见一茅舍,揺动柴扉,良久,有声问曰:“自进即可,何叩不息?”答曰:“借宿之人。”曰:“自去厢房”。
厢房无锁,亦无灯光。合衣而卧,不觉天曙。起身出门,不甚惊奇:此屋前后,尽是桃林,红花碧叶,生意盎然。出屋巡视,不见行人,而所来之路,已茫然不识。心惊且疑,返回茅舍,见一老翁,立于房前,拱手问曰:“敢问何方贵客?”对曰:“夜来借宿之人。”遂邀进屋,出苞米、山芋与果、蜜共食,味美不可言。吾惊叹其食。翁笑言:“粗食而已。”庸问曰“老翁高寿?”曰:“记之何用”?庸曰:“可识字否”?曰:“何益之有”?庸再曰:“可曾进城”?曰:“无兴前往?吾笑曰:“翁岂甘老死蓬蒿之间?”翁亦一笑,曰:“汝等若恋巨楼广厦、车水马龙,何故来游此山?”庸复曰:“敢问此地仅一人否?”曰:“桃林之内,皆有人家。世居于此,自生自灭,自耕自食,无功名之诱,无利禄之争,无拥挤之患,无竞争之苦,无污染之忧,无噪音之惊。”吾曰:“然无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翁仰天大笑,曰:汝言不过声色而已,岂不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则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忽觉风动,飘过一团浓雾,遮天蔽日,三步之外,不辨人形。俄顷,觉红光刺目,睁眼视之,雾散日出,老翁、桃林皆失所在,唯庸君与吾坐于道旁桃树之下,争说夜来之遇,疑梦非梦。
庸曰:“老翁之论极是,人无功名、利禄、声色,即可悠然一世,何必劳心竭力而求之?吾今一事无成,焉知非福?今日世风日下,为一钱字不惜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吾欲进深山,远离城市,皓首山林。”吾笑曰:物质文明之发展,乃历史之必然;功名、利禄之等级,亦社会之必须。今虽物欲横流,钱字当道,然政府正以清正廉洁、治理整顿匡之。汝之所愿,恰似宁做元谋猿人,不为将相公卿。岂不可笑?”庸目视远山而不语。
时山径已有早行之人,问之,距清音阁已不远矣。庸言脚疾不能行,求歇清音阁。
次日晨,庸……
🔺作者宋绍明,转业军官,入伍时在云南某边防团,中途调入新组建武警云南总队,曾任总队司令部处长。转业到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任禄劝县副县长、昆明市林草局调研员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