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娜夜的诗
张媛媛
一首诗与它的创制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一种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诗歌乃是神授天启,比如荷马认定诗是诗人从睡梦中得来的,陆机则将灵感来临的瞬间描摹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海德格尔将诗人看作往来于众神与人类之间的使者,天籁神旨被诗人译成诗句;波德莱尔认为诗人是一切神秘象征符号的辨认者与解码员。他们的观点似乎在暗示,诗歌的真正创造者不是诗人,而是语言,或者诗歌本身。不过,“天选之子”终究是少数,阿波利奈尔就分辨得很清,在他看来,有些诗人是由缪斯口授他们的作品,像一件工具似的受其利用,“他们的理性对他们无能为力,他们也丝毫不斗争,其作品毫无斗争的痕迹”;另一些诗人则相反,“他们必须从他们自身提取一切,没有任何魔怪、任何缪斯启迪他们。”诗人娜夜大抵是阿波利奈尔未能言及的第三类诗人,既得缪斯垂青,又不甘只做转译的工作,她找到那些未被写出的诗,并为每一首选择了她的诗署名。正如她在《一首诗》中所吐露的一般:
它在那儿
它一直在那儿
在诗人没写出它之前 在人类黎明的
第一个早晨
而此刻
它选择了我的笔
它选择了忧郁 为少数人写作
以少
和慢
抵达的我
一首诗能干什么
成为谎言本身?
它放弃了谁
和谁 伟大的
或者即将伟大的 而署上了我——孤零零的
名字
这是一首充分呈现娜夜诗观与诗学特质的元诗。她曾在诗歌与随笔中多次追问“一首诗能干什么?成为谎言本身?”这个疑问或许是对米沃什《献辞》一诗的某种回应——“不能拯救国家和人民的/诗歌是什么?/一种对官方谎言的默许,/一支醉汉的歌,他的喉咙将在瞬间被割断”(张曙光译);又或许是对她既往书写的自省,作为诗人,娜夜最重视对写作的真诚。在娜夜看来,是一首诗选择了她的笔,而非诗人用词语拼凑出一首诗——她的写作遵从诗歌自身的命运,亦即遵从诗人的内心,“如果它正好契合了什么,那就是天意”。
“少”与“慢”则是娜夜诗歌的写作关键词。少,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篇幅上。娜夜的诗歌以短诗为主,字数不多,修饰也甚少,语言克制、凝练而轻盈,总是将笔墨落在最妥帖的位置。她的诗纤细、精炼,无一丝赘肉。在娜夜的一篇创作谈中,她清晰地表明,诗歌必须减去“多余的脂肪”与“表达的双下巴”。她的诗最为注重节制的美学,因节制而清丽,因自律而自由。语言不繁复,故诗思不缠绕。在看似柔美、感伤、多情的语调中,暗藏着一种爽利、干脆且敞亮的风度。比如她的代表作《起风了》,全诗只有寥寥九行,并且只在重复“风”“芦苇”和“爱”三种事物。起风了,芦苇野茫茫的一片,正如“我爱你”,不需要思想,也没有内容。这是如此纯粹又爽朗的爱,没有一星半点索取,不含一丝一毫杂质,就像风吹动芦苇,就像芦苇随风摇荡。简单、直白,却让人回味无穷。少,亦指向了为少数人写作。她的诗往往隐藏着一个缄默不语的聆听者,一个行色匆匆的旁观者,她向少数真切的身影娓娓倾诉,而非向恍惚的大众表态宣言。
娜夜的诗虽短,却不快。恰恰相反,她的语言与诗歌的意境往往是缓慢而悠长的。这也是她以理性与智性过滤缪斯意旨的明证——正如海德格尔之见,在思之中,一切事物,都变得孤寂缓慢。在日益简便快捷的时代,慢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诗人张枣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我追赶我自己的时代”,表情同一、众物疲惫,人们在其中已丢失了太多,而写诗,就是用语言、用一种缓慢的、宇宙性的力量来弥补这种丢失。这种缓慢,也是诗之轻盈的关键。因为慢而凝聚、因为慢而专注,万事万物在诗人缓慢的凝视中,脱去自身的枷锁。最终,在慢观与慢思中,万事万物皆化为诗人自我的映射。比如,书写“桃花源”之时,诗人娜夜遇见的不是陶渊明,而是“另一个自己”,“爱布衣 敬草木 抱孤念 不同流俗”,观花、观云、观流水,一切景致都披覆着神辉。这神辉不是它物,正是诗人内心的舒展。因而,在喊水泉,伴随诗人的呼喊,五柳先生便化作一股清泉,超脱于有限的三维空间。那一声声呼喊,正是解开身体枷锁的钥匙。
一首诗与它的创制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娜夜的诗歌给出了又一种答案——诗歌会选择它的主人,而诗人会用自己澄澈的心灵为诗歌署名。即便有灵感女神缪斯的助益,诗人仍然需要注视着自己的内心。正是那未曾丢失自我,让娜夜在少与慢中抵达真正的诗,或者抵达——真正的天意。
附:娜夜诗选
起风了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
母亲
黄昏。雨点变小
我和母亲在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中
相遇
还能源于什么
母亲将手中最鲜嫩的青菜
放进我的菜篮
母亲
雨水中最亲密的两滴
在各自飘回自己的生活之前
在白发更白的暮色里
母亲站下来
目送我
像大路目送着她的小路
母亲——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猫咪享受着午睡
我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停顿
和书房里渐渐老去的人生
有时候 我也会读一本自己的书
都留在了纸上……
一些光留在了它的阴影里
另一些在它照亮的事物里
纸和笔
陡峭的内心与黎明前的霜……回答的
勇气
——只有这些时刻才是有价值的
我最好的诗篇都来自冬天的北方
最爱的人来自想象
西夏王陵
没有什么比黄昏时看着一座坟墓更苍茫的了
时间带来了果实却埋葬了花朵
西夏远了 贺兰山还在
就在眼前
当一个帝王取代了另一个帝王
江山发生了变化?
那是墓碑 也是石头
那是落叶 也是秋风
那是一个王朝 也是一捧黄土
不像箫 像埙——
守灵人的声音暗哑低缓:今年不种松柏了
种芍药
和牡丹
纸人
我用纸叠出我们
一个老了 另一个
也老了
什么都做不成了
当年 我们消耗了多少隐秘的激情
我用热气哈出一个庭院
用汪汪唤出一条小狗
用葵花唤出青豆
用一枚茶叶
唤出一片茶园
我用:喂 唤出你
比门前的喜鹊更心满意足
——在那遥远的地方
什么都做不成了
我们抽烟 喝茶 散步时亲吻——
额头上的皱纹
皱纹里的精神
当上帝认出了我们
它就把纸人还原成纸片
这样的叙述并不令人心碎
——我们商量过的:我会第二次发育 丰腴 遇见你
一首诗
它在那儿
它一直在那儿
在诗人没写出它之前 在人类黎明的
第一个早晨
而此刻
它选择了我的笔
它选择了忧郁 为少数人写作
以少
和慢
抵达的我
一首诗能干什么
成为谎言本身?
它放弃了谁
和谁 伟大的
或者即将伟大的 而署上了我——孤零零的
名字
溶洞
无中生有的恍惚之美——
如果你正在读《站在人这边》
就会在潮湿的石壁上看见一张诗人的脸
那是一只飞出了时间的鹰 羽翼饱满
那是天天向下的钟乳
还是上帝的冷汗:冰川融化 生物链断裂
石壁的断层 似树木的年轮
所有的神话都摆脱了肉身的重量
一个奇幻的溶洞需要多少次水滴石穿的洗礼
一个诗人意味着接受各种悲观主义的训练
包括为黑板上的朽木恍惚出美学的黑木耳
如果你指认了某个美好时代的象征
你会默念与之相配的名字 思想的灿烂星空
当然要为溶洞里稀少的蕨类植物恍惚出坚韧的意志
为消息树恍惚出一只喜鹊
为一匹瘦马 一架风车恍惚出唐吉坷德
已经很久没有舍不得把一本书读完的那种愉悦了
那是绝壁之上的虚空
某种爱
头发已灰白
心中静默的风啊 什么才是它的影子
桃花源
没有人会遇见陶渊明
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爱布衣 敬草木 抱孤念 不同流俗
——一会儿 也好!
观花即问神
云朵也是花
流水远去
它们不去
在喊水泉
我喊:五柳先生
果然有一股清泉自巨石裂缝涌出
三维空间多么有限
我喊一声
就有枷锁从身体剥落一次
脱去枷锁的身体——就是我的桃花源
恐惧
一个谜……
黑暗中 我终于摸到了它隐秘的
线头
却不敢用力去抽
——像麦粒变成种子 又变成麦粒 又变成种子……
被一根线头折磨
我陷入了无边无际的茫然和恐惧
读卡夫卡
扉页上 他惊恐的黑眼睛越陷越深
里面有一座精神监狱
一个国家的抑郁史
读书人只能读书
一只甲虫 得到了时间的邀请——
在卡夫卡与恋人的合影上
保持着旁观者的寂静 我叫它:朵拉
它就是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时
拼命往里跳的女人 你想起
一个人的爱 纪念和赞美
比遗忘和诅咒更好 我叫它:因果
它就是石器时代的萤火虫
对人类万家灯火的想象 我叫它:汉字
它就是一首诗的可能和破绽
它给过我们勇气? 我叫它:芸芸众生
人性的 和尚未变成人性的……
偶尔的厌世是一种救赎 我叫它:今天
它就是2017年剩下的最后一个黄昏
这里……
没弄丢过我的小人书
没补过我的自行车胎
没给过我一张青春期的小纸条
没缝合过我熟得开裂的身体……这里
我对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上面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的天空
鹰会突然害怕起来 低下头
有时我想哭 我想念高原之上搬动着巨石般
大块云朵的天空 强烈的紫外光
烘烤着敦煌的太阳 也烘烤着辽阔的贫瘠与荒凉
我想念它的贫瘠!
我想念它的荒凉!
我又梦见了那只鹰 当我梦见它
它就低下翅膀 驮起我坠入深渊的噩梦
向上飞翔 它就驮着我颤抖的尖叫
飞在平坦的天上——当我
梦见他!
这个城市不是我的呓语 冷汗 乳腺增生
镜片上的雾也不是 它不是我渴望的:
同一条河流 一个诗人床前的
地上霜 我抬头想什么
它永远不知道!它渐渐发白的黎明
从未看见我将手中沉默的烟灰弹进一张说谎的
嘴——它有着麦克风的形状
我更愿意想起:一朵朵喇叭花的山岗
和怀抱小羊的卓玛 神的微笑
在继续……那一天
我醉得江山动摇 那一天的草原
心中只有牛羊
躺在它怀里
我伸出舌头舔着天上的星星:
“在愿望还可以成为现实的古代……”
黎明的视网膜上
一块又似烙铁的疤
当它开始愈合 多么痒
它反复提醒着一个现场:人生如梦
你又能和谁相拥而泣
汉娜·阿伦特将一场道德审判变成了一堂哲学课
将她自己遗忘成一把倾听的椅子
失去故乡的拐杖
人类忘记疼痛只需九秒钟
比企鹅更短
那颤抖的
已经停下
永不再来
只有遗忘的人生才能继续……这里
我栽种骆驼刺 芨芨草 栽种故乡这个词
抓起弥漫的雨雾
一把给阳关
一把被大风吹向河西走廊
而此刻 我疲倦于这漫长的
永无休止的热浪 和每天被它白白消耗掉的身体的激情
夜晚的请柬
吹进书房的风 偶尔的
鸟鸣 一种花朵
果实般的香气
晾衣架上优雅而内敛的私人生活
和它午后的水滴
对爬上楼梯的波浪的想象……
下一首诗的可能
或者钢琴上的巴赫
勃拉姆斯 她习惯了向右倾斜
偶尔在黑键上打滑的小手指
米兰昆德拉的 轻
夜晚的请柬上:世界美如斯
说谎者
他在说谎
用缓慢深情的语调
他的语言湿了 眼镜湿了 衬衣和领带也湿了
他感动了自己
——说谎者
在流泪
他手上的刀叉桌上的西餐地上的影子都湿了
谎言
在继续
女人的眼睛看着别处:
让一根鱼刺卡住他的喉咙吧
青海 青海
我们走了
天还在那儿蓝着
鹰 还在那儿飞着
油菜花还在那儿开着——
藏语大地上摇曳的黄金
佛光里的蜜
记忆还在那儿躺着——
明月几时有
你和我 缺氧 睡袋挨着睡袋
你递来一支沙龙:历史不能假设
我递去一支雪茄:时间不会重来
百年之后
人生的意义还在那儿躺着——
如果人生
有什么意义的话
交谈
你不会只觉得它是一次简单的呼吸
你同时会觉得它是一只手
抽出你肉体里的 忧伤
给你看
然后 放回去
还是你的
你甚至觉得它是一个梦
让你在远离了它的现场
侧身
想哭
可我怎么能遏制它迅速成为往事啊
娜夜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诗集巜起风了》巜个人简历》《火焰与皱纹》《我选择的词语》《娜夜诗选1985一2022 》等。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点击链接可查看:
“未来诗学”专栏往期文章目录

申明:刊头配图如未注明作者,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八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9月目录
林宇軒:春天的贗品欣欣向榮
“香樟木诗学”:梁小曼|“我想做一只虚空缓慢的龟”——答敬文东
季羽:城市的灯光碎落一地
“他山诗石”:明迪 译【斯洛文尼亚】阿莱西•希德戈20首
同一片海洋
赵汗青:《红楼里的波西米亚》诗选
“未来诗学”:霍俊明|公开的知识与隐秘的缺憾:1990年代诗歌再认识
刘萧:武汉哀歌
“香樟木诗学”:钱文亮|关乎当下与未来的语言风景 ——关于梁小曼的诗
卢文悦:不正规的评论 ——读葭苇诗集《空事情》及外一首
“崖丽娟诗访谈”:李心释|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否定”诗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