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
文′魏增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原谅谁呢?谁会原谅你呢?一句话伤了别人,从此,别人与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弱者骂了你一句,你会把他踩于你的脚下,让他永世难以翻身,你犹如如来佛一样要把孙悟空压于五指山下500年;一个“高人”不可能给一个“矮子”弯一下腰,直到天老直到地荒……
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几件事来。
那个时候我有五六岁吧。那年大年三十,我同父亲在河对面村支书家门口的大场上最后为我们家写了对联(我们小队的对联基本上都是父亲写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毛笔字写的不错),父亲前面走了,他要张罗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年夜饭了。这个时候,村里的几个小朋友大人还没有离开写春联的大方桌,孩子们在看地上晾着的春联,一个大人在翻父亲的《古今春联选汇》,这个大人翻完了这本书后,要给我时,说“争刚(我原来的名字),你说‘我要回家吃臭臭呀,’我就把书给你!”这个时候,小孩大人都朝我看着。我说,“这是我家的书,你还我是应该的,我不说。”那个大人说,“你不说我就不给你。”
周围的几个大人和孩子都朝我说,“你就说一句吧,那有啥哩?”
那个时候我就是家里的宝贝蛋蛋,从小骄生惯养着,还骂过父母呢,还追着父亲的点汗烟的煤油灯吹呢。说这么一句话又咋了?
我便说了句:“我要回家吃臭臭去!”
大伙儿鼓动我:说高点!
我便扯开了嗓子喊:“我要回家吃臭臭去!”
在大家的轰堂大笑中,那个大人把书给了我。
几天后,这事就传到了父母的耳朵里。父母知道之后,既没有打我,又没有骂我。母亲只是如平常一样,撅了一下嘴就过去了。父亲说,“大过年的,你那样说文明不?人家是刚你这个二杆子哩,你不知道?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以为你还小?你幼儿园老师咋教育你的?”母亲看到父亲在训我,便把我拉开了,“娃不懂事吗!说了就说了!”我便朝父亲努了努嘴跟着母亲走了。父亲看拿我没有办法,便原谅了我。
那个时候真是缺衣少吃的。勤劳的爷爷回家之后,总是拣伯母蒸的玉米皮馍馍吃,因此,在村上的外号叫“巴巴馍”,这我真不知道。
一次,在村上的公房前的场上,几个小朋友在追着玩着,口中说着:“巴巴馍,蘸辣子,一口咬了半拉子!”在一边的我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之中,也喊了起来:“巴巴馍,蘸辣子,一口咬了半拉子!”这个时候,四哥从家里来到了场边。四哥一到场边,一群孩子都跑了。我没有跑。四哥问我:“你咋不跑呢?”“我为啥要跑?”他把我叫到一边,“让我咋说你哩?你不知道人家给爷起的外号叫巴巴馍,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这不就知道了吗!以后就不要这么叫了。”当时四哥大点的手把我的小手拉了起来,我知道四哥原谅了我……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那年春节,父母引我去村长家给我拜干亲,我们一家三口拿了礼物,饭后,我给村长及大娘(村长的爱人)磕了头,父母让我叫他们“干大”“干妈”,当时的我是羞怯的,小小的我觉得叫“干大”“干妈”不中听,就叫了声“大”“妈”,随后我就一下子后悔了。我心想,我是“大”“妈”的孩子,咋能那么随便叫他们“大”“妈”呢,村长及大娘赶紧扶我起来,给父母说:“叫啥哩叫哩?再甭惹娃。”我便扑到了母亲的怀里。后来我把自己的内疚告诉了母亲,母亲说,“那没有啥,父母咋能怪孩子呢!”在那年端午时节,父亲去世。这件事我记了几十年了。我现在还是觉得我不应该那么叫他们,毕竟自己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我对不起父亲母亲。但是我知道父母早都原谅了我。
在父母去世之后,我起先一个人种四个人的地,后来,母亲的地两个姐姐的地就被村上收了,剩我一个人的地了。一个人的地,我边上学边种,力气不好,地也种得一塌糊涂。当时,爷爷家伯母四哥户口转到了西安,伯母去西安了,爷爷家也只有爷爷一个人的地了。爷爷就和三哥一家过在了一起,常常依然种地放牛割柴,70多岁的爷爷割的柴40多岁的三嫂子是扛不动的,我自然也扛不动,干农活我们都比不过他。那年麦收时节,我一个人只收了一点点麦子,麦子脱粒时,爷爷三哥三嫂子一块帮我脱的,大约半小时就结束了。他们的麦子堆得如山一样高,5个人的地,收成又不错的。按道理到他们脱粒时我应该给他们帮忙的,但是我犯困了,后来就回家睡觉了。待一觉醒来,去场上一看,他们的麦子已经脱粒完了。因此,我去三哥家叫爷爷帮我干活时,爷爷没有理我,三哥三嫂也没有理我,一直持续了三天。这三天,我就生了三天气,直到第四天,肚子生的气才从口中慢慢吐了出去。爷爷后来告诉我:人家帮你脱完了粒,轮到人家脱粒了,你却睡去了,你让人家咋说你哩?不过,后来爷爷三哥三嫂还是原谅了我……
我结婚后,同媳妇吵架时,骂了岳父,小舅子就打肿过我的嘴,我盖故乡的房时岳父就没有过问……但是后来也都不了了之了。故乡是贫瘠的,但是故乡的人总是包容了我的过错,使得我一步步地成长长大了起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尽管你不是我的亲人与朋友,但是我希望我的过错你能原谅;尽管我不是你的亲人与朋友,我还是恳求自己原谅你的过错。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人也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古人之语我们当永记心中。

作者简介:魏增刚,男,49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长安》《作家故事》《作家摇篮》《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西府文学》《新新文学》《岚山诗话》《商洛作家》等十余家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