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到的中国最美家园
作者:伍宏贤
朗诵:陈胜文
9月9日中午时分,阴沉了半天的天空终于下起雨来。小雨改变了我们去桔园登高的行程。匆匆游览了一下五门堰景区,简单拍了几张照片,未及与古老的堰坝同框,我们就赶紧钻进了车里。
“这老天爷呀,怎么和我们作对呢。”琴姐埋怨道。她觉得这突如其来的雨扫了游兴。“总算看见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虚此行。”张博士心满意足的说。

张博士与琴姐是夫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赴澳留学,然后定居,属澳洲华侨。张博士曾是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项目主任,在悉尼与夫人一起创办大同中文学校,现在澳洲任澳华诗歌艺术联合会主席,倡导创设华文“百字诗”派,还被西北大学聘请为高级顾问。夫人张月琴在澳从事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以写作见长,著有长篇小说《陪读岁月》《张月琴短诗选》等。此次伉俪二人是回国开展丝路诗旅活动,已经走过兰州、敦煌、西安等地,于9月7日到汉中汉人老家作“归乡之旅”。

是的,既有收获又有遗憾,这就是旅游带给人们的感受。遗憾总比失望好。到五门堰参观,是我给他们编制的“访汉攻略”中必须游览的景点。五门堰,地处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湑水河谷口,为建于王莾居摄年间(公元6~7年)的一座水利工程。它利用“深淘滩,低筑堰”原理,在湑水河桔园与原公之间河道上,挡河筑坝,继修堰头,在导流渠首修建五个水洞,作灌溉之用,千百年以来,浇灌城固桔园、龙头、五郎、博望镇村上万亩农田,使之旱涝保收,成为百姓的“生命堰”,至今仍发挥着水利于民的灌溉作用。因此,于2017年10月10日,与下游杨填堰,及汉中褒河山河堰一起,以“汉中三堰”之名,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成为与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古老水利工程遗产。

虽然下着雨,脚下多有不便,但二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客人,仍然对这座两千年历史古堰充满着好奇与崇敬之情。这时,翻越大坝的水流像绸缎一般柔软,而顷刻来到坝底,一个跳跃,水流就散开成水花,形成一道长长的白色的水帘,扑向河床,暴发出巨大的声响,不绝于耳,十分壮观。琴姐几乎站在了堤岸最边缘,忘情地抓取这美丽的瞬间,是要把这湑水河上五门堰的壮丽景象拍摄个够,回到澳洲后给亲朋好友展示夸赞。

时间飞逝,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五门堰。原本是要带客人去桔园深处,登高一望,领略万亩桔海风光的。可是,越下越大的雨阻止了往桔园前行的脚步。
“桔园在哪儿?”琴姐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提醒我。
“桔园是个地名,我们现在就身处桔园之中啊。”我将车子拐上邵山梁,顺手指给琴姐,“你看车窗外,郁郁葱葱的全是桔树园”。
“哇塞,真多,真大呀!”这时的琴姐,兴奋得像个孩子。
我将车子停下来,路边的桔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桔果。我告诉他们,城固是张骞故里,神奇橘乡,全县有二十多万亩桔园,现在这些挂在枝头的青蛋蛋,再有一个月时间,就将全部成熟。那时候,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将是一片金灿灿的景色…张博士和夫人完全沉浸在了那大美的桔海之中。我摇下车窗,让他俩对着绿油油的桔子树拍了个够。
这时是中午两点半,离客人上高铁还有两个小时。我要再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去看看内地乡村一户普通人家。这得卖个关子,暂时不给他们预热,到时让他俩惊喜……不大功夫,我们便到了汉王镇街。
“我的家乡就是这汉王镇”,我给他们指向前方的路牌。
“与汉王刘邦有关吗?”张博士问。
“是的”,随后我简单的讲了刘邦在汉中,将这里辟为兵营操练兵马,以及惊邦河的故事。
“神奇的地方,难怪老悟这么有灵性,帝王之气呀!”琴姐又大兴感概,发出如此感叹。
说话间,车子已开到村中一家大门口。停好车,我便去敲那宽阔的大门。待我推门而入,主人听到“有人吗”的吆喝声,已站在了堂屋门口。“稀客呀,欢迎欢迎。”主人发出了盛情邀请。
我们三人踏进了这个农家小院待座定,我才向客人介绍起来。他叫李旨春,是这个院子、这座房子的主人。李先生是汉中市首届最美乡贤,他利用自家庭院建起“惠风书屋暨家风馆”,免费提供给街坊邻居来读书学习,完全是公益文化服务……张博士和夫人不待我介绍完,就起身走进雨地,左瞅瞅石瞧瞧,不停用手机拍下这个小院每一处景象:大红的石榴压弯了枝头,一侧的菜地平展规整,地边的盆景繁花似锦,围墙上砖雕栩栩如生,门庭廊柱上盈盈对联格外醒目,错落有致的字画布满墙面,一派书香门第雅景。


“李老师,这个可以拍吗?”琴姐总是这么有礼貌的,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主人点头许可后,才去拍自己看中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种客套,更是一种修养,长期养成的礼仪习惯。当然,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但大多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礼仪之邦,这种优良传统在海外华侨来讲,他们更加注重这种礼仪,更何况他俩一直从事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
“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手中没有武器不行,要通过读书学习,学会使用武器,掌握生活的本领……”琴姐一边拍照,一边读着“李旨春家训”牌匾上的话语。“真好,这些格言,就是我们人生的座右铭!”
美好不是口号,必须从家庭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在聊天中,琴姐若有所思道出了她的心中所悟。
茶叙之后,我说,走,进屋去看看李先生的宝藏。随后,李先生带着大家走进一楼庭堂,讲了“中堂”的历史典故。两位客人对简约、整洁的中堂不时啧啧称道。“多少年都没有见过了,这是我们看见的最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张博士如此感概。

然后,拾阶而上,来到二楼习字室。“这么多书啊!”琴姐又一次被惊讶到了。或许,这一屋书籍还不及他们在澳洲家里一厨书柜的藏书多,但在内地一个普通农家见有这么多书籍,确实有意外的震惊!这时,左手墙上一块“家庭文化园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园地里有“李旨春家训六要”,有“牢记爷爷的话”,还有家中儿孙们手写的感言小贴纸。这些就是活灵活现的家风传承。“太震撼了!”琴姐喃喃自语。之后,又到左右两侧厢房,参观了藏书及荣誉室。他们对李先生这精致小屋的珍藏赞不绝口,特别对一个普通农家有如此宏阔胸襟,创办书屋免费供百姓享用,以提升村人文化素质,感到非常震惊,也打心眼里佩服。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某些东西的看法:国人一直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浸润,这就是祖国不断强盛的根脉所在!
“最好家风,最佳乡贤!”在大红色的留言簿上,张博士饱蘸浓墨,深情而坚定地写下了访汉最后一程的心里话,郑重地签上了俩人的名字:澳洲华侨张立中、张月琴 二0二三年九月九日。

“这是我们看见的中国最美家园!”他们边与李先生握手,边发自内心的道别。这简短的话语中,既有对这中式家院的赞许,又包涵着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豪和骄傲!

当我把他俩送到汉中高铁站,下得车来,理好行李时,琴姐说,我必与老悟有个拥抱……
2023-09-10.于汉中汉江畔居堂

【作者简介】伍宏贤(老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有诗文发表、入集、出版。

【朗诵者简介】陈胜文,资深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汉中市文化馆属汉韵艺术团团长。追求精致与完美,用声音活出年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