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清水有亲人
——“科学发展在延安”记者团采访活动侧记
张兴源
建国55周年前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等中、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多位记者云集延安,围绕着“科学发展在延安”这个主题,对延安市区及宝塔、安塞、志丹、吴旗、宜川、洛川等县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规划与建设、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工农业产业开发等情况,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地采访。
紧张有序的采访活动结束后,记者们一种共同的感慨就是此次活动时间还嫌太短。“延安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太大了,给我们强烈印象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想要采访报道的内容太丰富了,纵然有‘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在延安,我理解了再造秀美山川的确切含义”
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此次中、省、市新闻记者团采访的重点内容之一。记者们一路走过,无不为延安大地的绿水青山、丰草茂树而惊叹不已。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刘书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自打1993年到陕西工作以来,我已十数次到过延安。每来一次,延安的变化与发展都让我感到吃惊。尤其是1999年以后,延安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在吴旗县看到了卫星生态扫描图,图上所显示的吴旗和延安的深绿色与周边地区的淡黄色的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了充分恢复植被,延安实行了封山禁牧,但羊子和各种大家畜却并不见少,一群群,一圈圈,各县区都在发展。林草与畜牧这一对历来都很难同时发展的产业,在延安得到了十分和谐与健康地同步发展,这当中渗透着延安干部群众多少智慧与心血啊。《光明日报》记者李玉滑是第一次来延安。她说,我想像中的延安应当是电影《黄土地》中那个样子,山是秃的,水是黄的,土地是贫瘠的,人民是贫穷的。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想。不过,我不会为我的想像与事实不太合拍而遗憾,恰恰相反,我为延安人民用他们的双手缔造出一个新的延安而由衷高兴。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都洪刚告诉本报记者,过去我来延安采访,为了拍到带绿色的背景,总得设法调整好角度,要尽量避开那些没有绿色的区块与地段。如今一个长镜头拉过去,随便拍到哪里,镜头中也不会出现“不美的色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徐平说,早在14年前我就来过一次延安,此后就再也没机会到延安了。这次在延安的采访活动,让我始终处在一种激动与亢奋之中。假如让我在对延安的各种印象中寻找出最为强烈的一种,那就是满眼的春光与春色。一个看不尽的“绿”字,让我最深切地理解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确切含义。照这样发展下去,延安的人民一定还会更富,延安的山水还将变得更美……
“在最没有诗意的地方,我拍到了最美丽的风景”
中央电视台记者徐平接着说,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全城,对比我14年前所看到过的延安城,真有点认不出她了。诗人贺敬之在有名的《回延安》诗中吟唱道:“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如果说诗人当年所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延安未来的美好憧憬,那么,如今的延安,才更接近诗人所呈现的诗意之美。我想,延安城市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多半该是得益于延安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
《陕西日报》记者徐秦生已经无数次地来过延安了,他特别爱唱陕北民歌,爱学陕北方言,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你们就把我看作延安人吧”。多年来深入陕北延安采访,他感受最深的是延安石油工业发展带给延安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巨变。他说,延安的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坚持科学持续发展,而不搞短期行为与掠夺式开采。在延长油矿永宁钻采公司双河选油站,我们看到延安人民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当”的。可以说,从勘探到开采,从生产到运输,延安的石油工业始终是与科学结伴而行的。徐秦生说,我曾到过不少油矿和油井,而延安的所有油矿和油井都可称之为“生态油区”。我们知道,现代工业往往很难成为摄影艺术的素材,但我却在这最没有诗意的地方,拍到了最美丽的风景。此次延安之行,我发给《人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多家报刊共约十余幅照片,虽不敢妄言满载而归,至少也可说是不虚此行了。
“还是我心中的延安人,还是当年的延安精神”
从采访活动开始的第一天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柯成韵就与本报记者有一种不自觉的亲和,而能够形成这种这亲和关系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数次播出过我的作品,包括我的长诗《献给青年》。一路相伴的行程中,他不时向本报记者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对延安的报道情况。他说,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理所当然也是我们这些新闻记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几年来,我们对延安的旅游业和产业开发都曾做过不少报道,此次延安之行,我的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延安向中国和世界报道出去,让延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延安。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记者陈允涛十分动情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延安人民不仅没有丢掉当年的延安精神,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在继续发扬光大。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县区总共拿出4.9亿元用以支持两区扶贫开发,这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的体现,也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注脚。陈允涛向本报记者说起宝塔区一位老人,说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打坝淤地,1984年承包之后,带领着全家七八口人一起干,10多年仅凭他一家之力,打了几座大坝,淤了几百亩土地,全都分给乡亲们去种。这样的事,如果不是亲闻亲见,我们是很难想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人一家所打的淤地坝,也可以叫做“生存坝”、“智慧坝”与“幸福坝”。陈允涛说,如今我天天都东奔西跑忙采访,退休以后,我真想邀几个朋友一起到延安来,也打它几座淤地坝,为延安的生态建设做点贡献,到那时我们就把它叫做“革命传统坝”。
短短几天的采访结束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记者们都有点儿恋恋不舍。徐平和李玉滑两位中央新闻媒体的女记者特别叮嘱本报记者,一定代问吴旗县代县长李建民和吴旗人民好。“在红军长征落脚的地方,从吴旗人民的热情款待和与他们的真诚交流中,记者们永远铭记住了深刻动人的‘延安人民的心意’”……
2004年9月22日《延安日报》二版二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