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昆曲、科幻影片、纸质图书,如果融合起来会达到怎样的效果?

《港漂记忆拼图》给出了一种尝试,9月2日在RENDEZ-VOUS的新书分享会上,《港漂记忆拼图》首次跟广大读者见面,作者吟光介绍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著名作家李洱、作家出版社副总编颜慧、科幻作家宝树、《长篇小说选刊》杂志总编宋嵩、中图海外业务中心国际营销部副经理刘怡,作为嘉宾出席了新书分享会,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樊迎春主持。

主持人樊迎春用对吟光作品的评价——“如此荒谬又如此合理、如此现代又如此古典”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港漂记忆拼图》无论是形式上的先锋、语言上的特色还是主题上的人文主义,都为读者打开阐释的空间,参加活动的嘉宾也分享了自己对作品的阐释。

《港漂记忆拼图》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香港,作家李洱首先分享了他的香港印象,有独特的文化特质、社会形态、人际交往现代又传统,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一座岛屿,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状态,每个人是独立又需要关联的,在反复交错中,呈现出这部小说中提到的碎片化的拼图,这种状态被吟光准确把握。作品中塑造的角色,在她描述中是出于“情感荷尔蒙”充裕的阶段,带有人际交往之间“瞬间性”的特征。吟光非常准确甚至犀利地写出交往之间的介于友情、类似爱情的关系,把一些浮光掠影整合到一起。此外,书中体现出的身份认同的主题,通过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探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记忆场景、同一段记忆碎片,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错、有多重的叠加,而且叠加当中又不断的分裂,使得每一个人的身份就像香港这座岛一样,如同广域空间中的一粒尘埃,但尘埃当中生活着无数的人,各样的宗教,不同的爱情,只要有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各种思维都生活一起,这个地方就非常有特色。

李洱表示由这部作品直观想到一部电影——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小说中的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比如谈到两个人的交集,“就像寿司旁边的白萝卜丝这个交集,虽然只是配菜,但是细细品尝有一丝丝甜意”;比如形容城市生活的场景,“每到夜幕降临,整条街醒了过来”。她用醒了过来,简洁而准确地把握香港的特征,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对物质世界的感受,以及物质世界影响到内心时的反映。这部小说的分布式叙事也有特质,更有立体式叙事的风格,是一部立体的小说,通过书中的二维码通向另外一个世界,通向文字之外的时空,通向未来空间、通向科幻空间,也通向最悠远的历史遗存比如说昆曲的艺术空间。这可能由于吟光与各种从事不同媒介的艺术家交往,使得她在一部长篇小说中采用跨媒介、跨门类、所有跨界,从而打开广阔的空间。
作家李洱也提出他的寄望,如果读者通过二维码进入的空间,书中人物的声音能够发声,填补他自己的故事,构成对话关系,构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科幻世界里的人、二维码所引导另外一个空间的人的对话关系,从而引发的思考,对情感、生活、身份认同等问题得到重新的解释。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颜慧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这部作品的出版过程。作家出版社历来的原则是支持青年作家,吟光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港澳台办推荐而来,港澳办特别支持这部作品的出版,这部作品也承载着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对于出版来讲,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题材,通过书中的二维码会发现这本书跟原来的图书是不一样的,包含内容更延展也更立体。作品从语言和叙事方式上非常好读,以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展开叙事,描述角色之间的关联。尤其到科幻的部分,立刻感受到年轻作者在设定方面的脑洞开阔。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反复提到一句话,“所有的metropolis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大都市都是差不多的,这对很多人来说的确如此。现代人不会在同一个城市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大家已经习惯在寒暄时问到“你是哪里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身份认同感。此外,作品讲到人的这种孤独感很戳人心,封面上的一句话:“一座城的繁华要用每个人的孤寂来填充”很让人感动,她把人的孤独感表现充分也恰如其分,这可能是会打动读者的地方。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结尾处,角色用另外一个人的视角去代入不同的身份,讲述他人的故事。当你以另外一个身份来思考、来想象甚至来生活的时候,思维就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很有意思,责任编辑认为在形式呈现方面有难度,也对多媒体的融合在出版方式上给出一种新的可能,因此是一本从装帧设计开始就考虑读者阅读体验的书。

科幻作家宝树认为《港漂记忆拼图》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与传统认定的科幻小说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也没有那么大,因为科幻尤其是中国科幻在经历迅速变化的过程,各个作家不同的出身和经历又给科幻增加新鲜元素。吟光的这种香港式额科幻,带来新的方向和维度。她用了很多多媒体手段,二维码提供给读者影片、音乐来拓展阅读,而科幻恰恰应该是最先锋的、最新潮的、最开放的东西。吟光从形式上突破了单纯文本的形式,从多媒体的多元感知方式,带读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去讲一个故事,体验它的交互。把这个设定放在香港来表达特别合适,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有非常迷人、多视角交织的一面。从科幻角度来讲,吟光设定的“有心人”和“无心人”的交锋,有一种虚实结合的幻境感,给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从新的方式去去看现实生活。

《长篇小说选刊》总编宋嵩表示这部小说让他想到了超文本小说,点开一个链接会跳转到一首歌曲或者是一张图片或者是一段动画。《港漂记忆拼图》把超文本小说进化成了二维码小说,用二维码形式来取代超链接,把传统小说变成综合艺术。文学过去一直是一种单纯艺术形式,电影的出现让艺术变成了综合艺术,因为电影里头既有戏剧、也有音乐、美术,剧本又是文学。电影自从1895年出现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似乎并没有改变文学是一种单纯艺术形式这么现状。而吟光这部小说的出现,给了一个把文学或者说小说变成综合艺术的可能,算是一个创举。这个创举带来也一个困惑,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是要超越物质载体,而载体赶不上人的思想速度,现代传统出版手段、出版形式也赶不上这个综合艺术的形式。宋嵩希望这部书的出现可以倒逼传统出版模式,展现文学的综合艺术形式越多、越丰富越好,因此《港漂记忆拼图》这样耳目一新的图书出来以后,让人眼界打开,精神一振。

中图海外业务中心国际营销部副经理刘怡从国家出版角度表示,《港漂记忆拼图》有一个能打破国别、跨越不同文化的共情点,就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或者是现代化节奏中的现代人的困境,如何去认识所处的环境,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心情放在地球上哪个城市都是共通的。当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就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去认识所处的环境,感知是碎片化的,情绪是碎片化的,记忆也是碎片化的。而且这种碎片化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生活感受不同,彼此又在对方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港漂记忆拼图》在最后部分给出的一个设定,在角色扮演的游戏当中,每个人像抽牌一样拿到对方的牌、对方的人生,当成为对方再去看对方的生活,感受对方的心情,会发现这个人变得陌生,这也是现代人的孤独感越来越浓郁的原因。为什么身边这么多人,还是那么孤独?这是国际读者尤其生活都市里面的读者都会有的感受,也都会面对的问题。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眼之处,在于它把文字代入另外一个层面,因为其实文学的传播力强度自古以来跟依托的媒体关系很大,比如在远古文字要刻在兽骨或者兽皮上,不具备广泛传播力,当造纸术开始盛行,文学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的,传播力也加强。所以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文学作品具备更强的国际传播力,吟光的大胆尝试,就是把传统纸本小说去往更有传播力方式去引导的努力。

《港漂记忆拼图》的作者吟光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将科幻作为方法指的是从形式上创新,比如文本内部的叙事方法,比如文本外部的多媒体融合,跟不同的艺术家、音乐人跨界合作,附在书中的音乐、影片是在原著基础上、原著人物延展出新的故事。理想的分布式叙事或者跨媒介叙事,是指故事本身由多种媒介构成,而这样的创作形式过于实验性,在传播上有局限。这次《港漂记忆拼图》的出版给了实践的信心,未来继续让不同媒介互相对话、组成共识,从而扩展空间、扩展思考。比如针对这本书最近在创造专属人工智能,输入作品内容,读者可以跟它对话,甚至让它来评论这本书。

这本书主题讲的是香港,承载了自己十几年的重要人生历程。其实在每个都市,大家都面临着寻找身份认同的问题,背后映射的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时代场域。书中的第一篇写于大学时期,当时作家葛亮的评价是,古典主义是否意味着对现代都市的救赎?这对后来作品的走向影响很大。然而在经历了更多之后,也不再那么坚信古典主义能够成为救赎,还是说其实人们从古至今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那么救赎在未来吗?救赎在科幻吗?可能又有了更多复杂的想象,书中放进来是自己的思索、疑问和变化历程。

《港漂记忆拼图》以香港的文化想象和港漂记忆为基底,创新性的结合昆曲美学+科幻设定,道出古典、现代与未来之交接。全书采用分布式叙事,每个篇章都是从单独角色的视角展现POV(视点人物写法),同样的邂逅、相聚、分别,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故事,所有人的命运又像沾染预言色彩,在一段段带有箴言性质的唱词中完成命定的交汇和牵扯,这么远、那么近的现代都市人关系,在具有科幻元素的描述下俨然诡谲又真实。
推荐阅读

编辑推荐
分布式结构和跨媒介手段令人耳目一新,媒体剧场、剧本杀、声音景观等实验的交汇,故事像生命一样不断衍展、持续生长,读者自然地被拉进了其中,共同组合拼图。——蔡骏借故地游踪,道出香港前事,又与当下社会景状交接。个人境遇为城之映像。寻回点滴记亿,亦是心相重生。一切的理解与融通,往往皆由对话开始。戏曲的出现与离去,或代表古典主义对现代城市的救赎意义。——葛亮以独特的叙事元素,摹写一代人和一座城的前世今生。吟光在《港漂记忆拼图》里触碰到了流动性的乡愁和历史的重负。——杨庆祥
内容简介
孤寂的宋思文像浮游生物一样游离在城市之上;忙碌的赵宁看似心有寄托,生活实际早就在焦虑和迷茫的侵蚀下千疮百孔;阿Ray不怕身体的劳累,周围人的无视才是最致命的伤;Lawrence的自卑自傲,简离的寂寥愁绪……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在这座繁华的城相遇,互生枝蔓,用自己的寂寞供养人间烟火。
《港漂记忆拼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制作故事线索图、科幻影片等,昆曲艺术家施夏明、音乐家周天歌、滑倒乐队为图书提供音乐支持,使得作者的跨媒介创作以图书为载体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由九个篇章构成,每个故事中的主角都代表了其所在的群体,迷茫又奋进,消极但坚强,寂寞却热烈,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繁华都市生命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为命运滚动、磨损。
作者简介
吟光(Lucia Luo Xu),青年作家,跨媒介创作者。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艺术乌托邦”东方幻想系列,研究“分布式叙事”未来文学方向。出版长篇小说《天海小卷》《上山》,发布原创音乐包括《无人》《伊莎贝拉》《山中人》等。
目 录
前言:香港二十年/001
源起/001
第一篇遗忘患者(POV:宋思文)/003
第二篇偏离(POV:赵宁)/039
第三篇如逝(POV:赵宁/Emily)/099
第四篇离亭别宴(POV:简离)/125
第五篇造心记(POV:阿Ray——上)/147
第六篇时空夹缝(POV:Lawrence)/203
第七篇挖心术(POV:阿Ray——下)/233
第八篇千里送行人(判词版:余韵)/261
第九篇记忆拼图(剧本杀版:成为他人)/277
后记:LonelyChristmas——从粤语歌讲起/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