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回忆我的父亲
文/李法明

1936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西安事变”和抗日英雄刘志丹和著名作家鲁迅逝世的一年,正当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时,我的父亲李升赢出生在日本鬼子铁蹄踏遍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烽火燃烧不断的这一年。

本文作者、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总裁、国际华文传播权威媒体《作家报》经管部主任李法明(右)与在世期间的父亲合影
清朝时期,在山东省泰安距离泰山十几公里的一个小村住着一户人家,户主李景师因拥有一大片土地,灾荒之年,也能勉强度日,其三个儿子是李培昌、李培荣、李培环。李培昌的儿子李金寿(三儿一女)、李金峦(六个儿子)、李金友,还有一个年轻时去了关东,生死不明;李培荣的儿子李金涛(三儿三女),二儿子生死不详。父亲的父亲是李金涛年到六旬那年因病就去世了,父亲的母亲曹氏五十五岁那年离开了人间。
父亲李升赢一生坎坷,未成年时,我的爷爷在60岁那年去世后,常被人欺负,因此养成了他爱打抱不平的个性,父亲在16岁那年只身闯关东,到了东北大兴安岭、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期间,历经开荒种地、在工厂做工、关外修筑漫长公路等多年的艰苦生涯,并在东北大兴安岭经历过智斗恶狼的惊险场景,在艰苦的生活岁月里,在各种困难面前变得异常坚毅。
正当年轻时的父亲在东北脱离险境,生活工作稍有好转时,突然接到了从家乡寄来的一封他的母亲日夜思念大儿子的信,22岁的父亲含泪连夜乘火车回到了数千里之外,阔别了近六个年头的山东老家。因弟弟妹妹年纪小,不能独立生活,青年时父亲在东北工厂上班期间曾有人介绍她的女儿与父亲成亲落户东北,然而,父亲因时时牵挂在山东老家尚未结婚成家的弟弟和两个妹妹,最终拒绝了这桩亲事。
1959年的正月14日,我的奶奶因重病去世后,20多岁的父亲辞别家乡,牢记我的大伯,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周世禄的嘱咐又去了东北。
这次去东北,主要是在大伯的介绍下,拜黑龙江省的一名柳编手工业者学习家庭柳编技艺,以此回到老家山东养家糊口,与弟弟妹妹苦度生活难关,立业成家。那时,我的父亲在东北突然接到一封信,家里要他赶快回山东泰安去见一名当地比父亲小一岁的未婚女青年,准备成家,那就是我现已去世的母亲。
聪明手巧的父亲在东北很快对柳编手工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虽然没有练成功,却与一位东北柳编手工业者成了亲密的师徒关系,打下了回家乡山东从事柳编手工业立业成家,供养他的儿女上学读书的本领。
我的人生岁月大多是伴着父亲的哮喘声度过的,年轻时的父亲经常受到风寒的侵袭和经历的忍饥挨饿的艰难生命时光做下了难以根治的哮喘病,每年上千元的中西药治疗费用成了父亲维持生命的必需。
1992年年底,我从部队退伍半个月后,父亲因肺心病住进了县医院,当时正是我在家乡的《泰安日报》社进行新闻采编实习的重要阶段,妻子已怀有两个多月的身孕,我不得不辞去我日夜渴望想毕生从事的新闻事业,到医院与姐姐、弟弟轮流照顾、伺候我含辛茹苦生命急需输液治疗的年过半百的父亲,为了护理父亲,就是春节,也是陪着病中治疗的父亲在医院病房里度过的。
2003年秋天,我的父亲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物体了,在战友孙玉珂的资助下,先后到了几家医院,最后诊断为因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晚期,经多方诊治,疗效甚微,两年后双目失明。我的母亲于1995年4月份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因病去世,因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双目失明后的我的父亲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父亲的心情成了我的心结,不久,我和弟弟就担起了给父亲养老送终的义务。八年时间,我与妻子、弟弟照料父亲无怨无悔,弟弟生活就是再难也要每月定期给父亲养老的生活、医药费。
2011年年底,我的父亲走完了75岁的人生坎坷历程,给父亲出殡的那天,我哭干了双眼:“父亲,您的儿女、儿媳、孙子再也见不到您老人家了!

